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柳斌 亲历义务教育坎坷路

柳斌 亲历义务教育坎坷路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柳斌 亲历义务教育坎坷路

【简介】柳斌近影读到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中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年已古稀的柳斌心潮澎湃,作为原国家教委分管基础教育的副主任,“义务教育”是柳斌半生心血倾注的事业。 “免费教育”没有写入首部《义务教育法》 1985年,中国百废待兴,国家财力严重不足。教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464

【正文】

柳斌近影读到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中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年已古稀的柳斌心潮澎湃,作为原国家教委分管基础教育的副主任,“义务教育”是柳斌半生心血倾注的事业。

“免费教育”没有写入首部《义务教育法》

1985年,中国百废待兴,国家财力严重不足。教育是“文革”中的重灾区,尤其面临同样的困难。邓小平明确指出,搞经济,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1985年,国务院撤销原教育部,成立国家教委。柳斌从江西省副省长岗位上调到国家教委任副主任。一到教委,柳斌就马不停蹄地到基层调研,看到的情况让柳斌深深担忧:1977年,全国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96.5%,到了1982年却下降到93.2%,其中农村由90.8%降到62.6%。

柳斌走马上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担任《义务教育法》起草小组组长,“义务教育并非新名词。当时,世界上接近200个国家已经实行义务教育,有可借鉴的书面资料和法律条文;我国也有将近40年普及小学教育的经验可供借鉴”,柳斌坦言,法律制定过程遭遇的困难,都与经费有关。

“第一个难题就是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问题。”有人认为按照国家当时的实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财政负担不起。但因为“文革”前已经提出了普及小学教育,1982年教育部又发布了普及小学教育的文件,最后《义务教育法》还是决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否免费,则成为整个《义务教育法》起草、制定过程中最大的争议。柳斌和同事们算了一笔账,按照当时标准,每年全国中小学生杂费在6亿元左右,1985年国家难以拿出这笔钱,全国人大讨论后,决定还是只免收学费。各地学校按照需要,收取少量杂费,用于日常开支,缴纳水电、置办办公用品等。

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免费教育”钪彰挥行唇??商跷摹?/p>

地方和百姓助基础教育走出低谷

伴随《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柳斌的身份也从法律草案制定者转变为执行者。当时制定义务教育法的原则是宜粗不宜细,先把最主要的原则确定下来,因此,《义务教育法》只有18条。但当时有人说这部法律是“软法”,因为对投入没有硬性规定。制定教育法,争议在钱;执行教育法,最大的困难还是钱。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是实行体制下放,也就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各级政府。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当时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投入所占比例还不到义务教育总投入的一半,义务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和农民的支持。

那是一个令人感动又令人鼓舞的时代。在广大农村、城镇,每家每户都在为学校出钱出力,力所能及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柳斌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山东调研时,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1986年,国家教委提出“一无二有”作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基本标准,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最终,不仅每一所学校都实现了“一无二有”,而且添置了教学设备,修了围墙还盖了厕所。

从1986年到2000年,十几年间筹款达数千亿元,我国基础教育终于走出了低谷,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程度。全民受教育水平由1985年前的人均4.3年,提高到2000年的人均8.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提案人数最多的法律修订议案

柳斌1937年出生在江西萍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保?肝涣际Σ唤鼋谈??笾?叮??谒?男牧樯畲β裣铝恕敖逃?钡闹肿印?957年,柳斌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留校,后回江西萍乡二中工作。之后担任萍乡市副市长、江西省副省长。

1985年组建国家教委,物色了十几位候选人,当中组部同志念到柳斌的简历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说:“这个就可以嘛!学师范的,当过大学和中学老师,对教育比较熟悉,又爬过各种台阶。”于是,柳斌成为国家教委副主任,后担任国家教育部总督学。1998年,柳斌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并分离企业所办的中小学。这些政策使农民和企业的负担得到减轻,但也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锐减,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不出来,学校危房率逐年上升,不少教师弃教从事其他职业。与此同时,“杂费”雪球越滚越大,成了一些地方乱收费的借口……2003年,近600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要求修订《义务教育法》,是历史上提案人数最多的一项法律修订议案。2004年和2005年,签名的代表分别是727名和740名。

柳斌参与了《义务教育法》修订的全过程,“人大常委们形成了一个共识,第一是要由‘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向‘义务教育国家办’;第二要由收费义务教育转为免费义务教育,使义务教育回归它本来的面貌;第三,原来是县乡村三级办学,投入以县为主,现在转换成管理以县为主,投入由省级政府统筹落实。”

2006年,国务院将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柳斌也终于放心了。“虽然现在还是低水平的保障,但体制转换过来了,经过发展,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会由不完善到完善。”

(摘自《中华儿女》2007年11?刊)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