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都市里的“乡村名医”

都市里的“乡村名医”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都市里的“乡村名医”

【作者】 张妍康凯丰陈发清

【简介】 黄炳华在诊室为小孩看病。 黄炳华为徒弟讲课。 黄炳华72岁高龄仍开车上下班。 ▲黄炳华为方便患者,诊室还可以为病人煲药。 黄炳华在门诊部后面种植了白勒苗、鹅掌叶等几种药材。 深圳商报记者 张妍 通讯员 康凯丰/文 深圳商报记者 陈发清/图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524

【正文】

黄炳华在诊室为小孩看病。

黄炳华为徒弟讲课。

黄炳华72岁高龄仍开车上下班。

▲黄炳华为方便患者,诊室还可以为病人煲药。

黄炳华在门诊部后面种植了白勒苗、鹅掌叶等几种药材。

深圳商报记者 张妍 通讯员 康凯丰/文

深圳商报记者 陈发清/图

他是一位“老宝安”,只有小学5年级文化,当过会计、经理、村支书,开过工厂、搞过果园,但最大的成就是“从医”。

24岁因为自己患上“肺结核”临急抱佛脚学起了中医,后来又因为治好了父亲和舅舅的“奇难杂症”而一传十、十传百,当了一辈子的“兼职”中医。退休后,原本打算颐养天年,却因为病人多得挤破了家门,不得不开起了诊所。

如今,古稀之年的他为了让小儿子“名正言顺”跟他学医,参与了深圳市中医继承工作第三批指导老师的遴选,勇闯三关,成了我市21名第三批指导老师中唯一一名乡村医生。

这位老中医名叫黄炳华,是宝安区松岗街道塘下涌社区的一位原居民。72岁的他现在每天还开着自己的欧宝汽车上班。

解放初,24岁的黄炳华当上塘下涌大队文书兼会计,没想到疾病也紧跟着缠上了他。头痛、低烧、咳血……“在东莞太平医院照X光,医生说是‘肺痨’(肺结核)。”当时这种病几乎是不治之症,黄炳华不肯回家“等死”,便缠住了太平当地有名的中医容医生“救命”。

容医生并没有马上为他诊病,而是送了他两本薄薄的书,“你回家读熟了再来找我。”

黄炳华如获至宝把两本书抱在怀里,他看了一眼,两本书分别是《医学存心录》和《慎柔五书》。“我要命啊,天天回家背。”黄炳华说,自己不到一周时间就把两本书背得滚瓜烂熟。回去找容医生时,容医生都惊讶了,想不到黄炳华对中医悟性那么高,便开始教授他如何给自己调理身体,3个月后,黄炳华的病痊愈了。

黄炳华对神奇的中医佩服得五体投地,开始主动学习中医,白天做会计,晚上看医书,就这样慢慢竟成了乡村名医。

1977年,黄炳华被县里送到深圳卫校读了两年函授大学,“就这样小学生变成了大专生。”两年后,黄炳华回到村里,发现大部分人都逃到了香港,支书把他从卫生站站长调回大队当干部。“其实到哪里,我都一样是给别人看病,没有间断过。”无论何时,黄炳华口袋里都装着纸和笔,随时可以写药方。

改革开放后,黄炳华到了松岗镇商业公司工作,此后,他又当了多年村支书,但不管做什么工作,他始终是一名兼职医生。

2001年元旦,黄炳华退休了。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家里就有人登门请他看病。“客厅变成了候诊室。”由于自己跟儿孙一起住,十分不便,第二年,黄炳华不得不在自己的8层大楼开起了诊所。

黄炳华对自己乡村医生的身份认可度很高,还把这个职称印在了名片上。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