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出版大崩溃》
【类型】报纸
【篇名】我看《出版大崩溃》
【作者】 柳斌杰
【简介】我虽然不是四川籍,但在四川工作了很多年,留下 了很深的四川情结,有资格说我是半个四川人。我的同 事、四川老乡甄西翻译了日本的《出版大崩溃》,请我 作序,我就勉为其难了。好在说的是本行,似有切肤之 感。$$ (一)$$ 甄西同志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出版大崩溃》 这本书,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甄西同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18
【正文】
我虽然不是四川籍,但在四川工作了很多年,留下 了很深的四川情结,有资格说我是半个四川人。我的同 事、四川老乡甄西翻译了日本的《出版大崩溃》,请我 作序,我就勉为其难了。好在说的是本行,似有切肤之 感。$$ (一)$$ 甄西同志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出版大崩溃》 这本书,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甄西同志从2002 年开始花了一年多的功夫翻译该书,他一边翻译,一 边把完成的章节以连载的方式刊登在总署外事司的内 部资料《海外出版动态》上,使我有幸细嚼慢咽地阅 读这本书稿,且品味的时间就比较长了。我在团中央 任职期间,长期主持宣传部门的工作和对日文化交流, 少不了要和出版、日本打交道;我在四川工作期间, 也曾主管宣传思想文化口工作,出版是其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现在在新闻出版总署工作,与出版的关系自 不待言。因为这些缘故,了解出版动向自然是必修课 了。职业要求我,不仅关注中国的出版业,而且也要 关注世界的出版业。《出版大崩溃》翻译出版,再次 使我对东邻的出版业兴衰之路充满了特别的兴趣。$$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出版业发展突飞猛进, 到了90年代中期,日本出版界自认为他们的出版业进 入了亚洲出版强国、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然而,到 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日本出版业开始走下坡路, 从1997年至2003年,出版业总的销售收入每年都是呈 下降趋势,“世纪末情绪”一年又一年地笼罩着日本 出版界,编、印(中小印刷企业)、发、供各环节人人 自危,仿佛乘坐在已被冰山撞裂、无法修补、正在下 沉的“泰坦尼克号”上……$$ 伴随着日本出版业的持续不景气,思考和探讨原因 当在情理之中,于是“出版问题书”纷纷问世。在出版 业萎靡不振的时期,“出版问题书”却营造出一个接一 个的繁荣。在《出版大崩溃》问世前后,有一大批“出 版问题书”闪亮登场,比如清丸惠三郎的《出版动乱》、 佐野真一的《是谁扼杀了书本?》、盐泽实信的《书本不 会死亡》、斋藤一郎的《没有书店就不行》以及木下修、 星野涉、吉田克已的《探讨网络书店的可能性──怎样 改变书籍的流通》;此外还有贺川洋的《出版再生》、桑 名淳二的《用数据说话的美国杂志》等,这些书从各个 角度、在各种层次上为医治出版业“疾患”开列药方, 为重新振兴出版业寻找出路。这些书的作者虽然是“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各有各的独到之处。2001年4 月,日本的东方出版社推出了《出版大崩溃》,一时间 令日本、亚洲乃至全世界出版界以及相关业界为之侧 目。据东方出版社的学术顾问、东京学艺大学教授松冈 荣志先生介绍,《出版大崩溃》在出版的当年,就连续 4次重印,在一个月之内销售20万册;在半年之内销售 50万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销售超过100万册,成 为名符其实的畅销书。进入2002年、2003年,这本书居 然还成为东方出版社的常销书。海内外的学者专家指 出,《出版大崩溃》矗立在“出版问题书”之巅,前无 古人是肯定的,后面有没有来者似难断定。实事求是地 看,该书以“崩溃”来形容当今日本出版业的态势,并 非哗众取宠,而是恰如其分;该书概括了崩溃的现象, 分析了崩溃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崩溃的设想,不仅对日 本出版业来说是惊世之作,即便对亚洲以及世界出版业 而言也有借鉴意义。$$ (二)$$ 我认为,《出版大崩溃》有几大看点:$$ 其一,日本出版业为何一落千丈。$$ 日本出版业的两大支柱──图书、杂志的销售册 数急剧下滑,市场由饱和转而走向萎缩。按照常规, 图书、杂志的退货率应在30%以下,而从1997年以来, 退货率居高不下,图书的退货率平均在50%,有的高 达70%、80%甚至90%。在许多仓库里,成为退货品的 图书堆积如山,被无奈的出版人戏称为“死书累累”; 杂志每年大约印刷60亿册,其中有30亿册要变成退货 品,许多成捆包装的杂志从进货仓库发到书店,再从 书店原封不动地回到退货仓库。自认为是亚洲第一出 版强国的日本出版业,其在日本国内GDP中仅占0.5%, 现在就连这可怜的百分点也守不住了。$$ 其二,日本发行流通环节为何混乱不堪。$$ 大型书店建立连锁分店挤垮中小书店;新旧书店使 新书书店咬牙切齿;半旧书店使古旧书店苦不堪言;为 了生存,一个书店往往不得不扮演四种书店的角色;由 电脑、网络掌控的各种便利店、车站店、郊外店、小型 无人管理商店在主营百货的同时,也把书刊经营作为项 目之一,这样就越发使书刊市场“僧多粥少”。大牌图 书交易公司嫌贫爱富、贵大贱小,提前对大牌出版社支 付货款,优惠大型书店延期支付货款;推后向中小出版 社支付货款,要求中小书店提前支付货款,任意破坏交 易规则,使批发、零售市场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其三,日本印刷业为何能中间突起。$$ 在印刷业技术换代中,中小印刷企业陷入苦苦挣扎 的困境,少数大型印刷企业如鱼得水。在日本,印刷与 出版的关系比较奇特:在出版这个链条上,中小印刷企 业吃“下游饭”,对出版社毕恭毕敬,依赖性很强,为 了接到活源,彼此竞相压低价格,甚至不惜代替出版社 编辑制作图书;而大型印刷企业特别是超大型印刷企 业,以社会印刷为主,以出版印刷为辅,且因为印刷质 量一流,一般出版社的“形象书”、“豪华本”都离不 开这些企业,所以出版社反过来还得向这些企业点头哈 腰。让日本印刷业提气的是,进入2000年以来,印刷业 的销售收入远远超过出版业的销售收入。比如,2000年 出版业总的销售收入为2.3万亿日元(约合1610亿人民 币),而大日本印刷公司和凸版印刷公司两家的销售收 入加在一起就是2.6万亿日元(约合1820亿人民币)。进 入电脑化、网络化及数字化时代以后,在“编、印、 发”三个环节中,“印”这个环节最先感到危机,因此 也最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自身,等到“编”和“发”两 个环节危机四伏时,“印”这个环节在总体上已经把危 机转化成生机,把挑战变成了机遇。现在,在少数超大 型印刷企业那里,已经呈现出将把出版、印刷、发行集 于一身的趋势。$$ 其四,IT革命为何对日本出版业造成冲击。$$ 信息技术本应是出版业现代化的契机,在日本却适 得其反,被印刷占了先机。其实,在日本出版人的意识 中,不认为出版链条中有印刷这个环节,只认为有出版 (出版社)、批发(图书交易公司)、零售(书店)三个 环节,再加一批相关的行业团体。然而,恰恰是印刷业 崛起而打乱了出版业的平衡。在IT业的冲击下,自认为 是出版业的“三个环节”应对失策,不是共同从对再销 售制度(即定价制度或固定价格制度)、委托退货制度、 大批发公司垄断状态等体制性障碍的改革入手,巩固最 终市场,而是以为只要抓住高新技术的“稻草”就可以 救命,纷纷盲目投身于电脑化、网络化及数字化,结果 远离市场,不是“寿终正寝”,就是“大伤元气”;与此 同时,外国同行、国内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其他行业趁虚 而入,跑马占地,反客为主,“三个环节”都深切感到 了被肢解、被替代、被融化的威胁。$$ 其五,整个出版秩序为何面临全线崩溃。$$ 为了增加销售收入,从作者、出版商到批发商、零 售商都想直接面对更多的读者。为此,几乎所有与出版 有关的企业(人),都在努力保存、发展自己,拼命削 弱、“省略”对方。在谁都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前提 下,超大型印刷企业的联机实时印刷省掉了出版社、图 书交易公司和书店;出版社跳过图书交易公司和书店, 建立网站(页),直接销售书刊;图书交易公司凭借仓 储优势和书目优势,越过书店在网上直销书刊;书店凭 借与读者距离近、付款结算方便的资本,绕过图书交易 公司直接同出版社、印刷企业打交道,或联机实时印 刷,或联机实时出版;更多的作者、编者、译者、自由 撰稿人早就不能忍受出版行业和印刷行业的“盘剥”, 决心要让低廉的稿费、低廉的版税见鬼去吧,他们要省 掉出版环节、印刷环节和发行环节,足不出户,通过网 络销售自己创作的内容;还有那数不清的其他行业的企 业已经和正在闯入出版领域,操着高新技术的“刻刀”, 按照各自的理念重新塑造“出版”。由于参与出版越来 越容易,参与出版的人越来越多,出版的包容性在无限 扩大的同时,出版作为一个“专业”似乎也越来越淡化 了、肢解了。$$ 其六,日本出版业为何前景不明。$$ 与其说《出版大崩溃》是一个句号,不如说《出 版大崩溃》更像一个逗号,即这本书具有超前性和预 见性。《出版大崩溃》有一个副标题,叫作“目前正 在发生的,就是接下来还要发生的”。例如,2001年4 月出版的《出版大崩溃》认为,在图书交易公司中排 第三位的铃木书店前景堪忧,2001年12月,以专门从 事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批发而闻名的铃木书店向法院 申请破产。《出版大崩溃》认为日本出版界的“领头 羊”讲谈社、小学馆已显颓势,在2001和2002的年度 决算中,小学馆连续两年亏损;在2002的年度决算中, 讲谈社第一次、即自1945年以来首次出现赤字;到了 2003年,这两大出版社依然没能扭亏为盈。《出版大 崩溃》认为现在的“崩溃”是“下滑不见底、前行不 见路”,将波及整个媒体业,日本媒体业2002年全年的 广告收入终于跌破6万亿日元的大关,2003年再少于 2002年。《出版大崩溃》认为出版业的市场规模缩小 是不可避免的,据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初步统计, 2003年出版业总的销售收入少于徘徊了几年的2.3万亿 日元几成定局。$$ 总而言之,在连续7年的“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武 士道式的打拼中,日本出版业这艘“泰坦尼克号”并没 有止住持续下沉的趋势。仔细想想这六个“为何”,也 许就会得到持续发展的启示。$$ (三)$$ 东邻日本素来奉行“拿来主义”,不管是什么,只 要对自己有利,总是先学习了、模仿了再说。二战以 后日本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可以说也主要得力于从欧 美出版业的“拿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版业, 正处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 但改革发展的道路选择也还处在探索之中。借鉴他国 经验,少走或不走弯路,是实现我国出版业“跨越式 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不妨也操起“拿 来主义”,借用《出版大崩溃》这块“他山之石”, “攻一攻”中国出版业之“玉”。我相信,《出版大崩 溃》带给中国读者的不只是一本书,而会给我国出版 业带来诸多可以深思的问题、可以借鉴的教训。这正 是我关注这本书的本意。$$ 比如书刊市场的问题。$$ 日本的是从实际的饱和走向正常的萎缩,而中国 的则是在表面的饱和中呈现出反常的萎缩。日本的 图书市场,1996年图书品种为6万种时,图书销售为 9.1亿册;2002年图书品种为7万种时,图书销售为 7.2亿册。其主要原因是各种媒体发达以后,读纸介 质书的读者减少,年轻人远离“活字书”,出于担心 纸介质书削弱,日本出版界读书界拼命开展各种促 进读书运动,甚至喊出要从0岁开始培育读者。中国 的图书市场,几年前图书品种为9万种时,图书销售 为70亿册;近一两年图书品种达到了19万种,图书 销售还不到70亿册。中国尽管也有学生减少的因素, 但主要问题是出版没有适应市场要求,产品不能适 销对路。比如,中国8亿多农村人口在图书销售总量 中仅占30%,如果跟农村人口的比例相适应,1人增 加1册书,那就要增加8亿多册书;1人增加5册书, 那就要增加40多亿册书。因此,对中国出版业来说,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开拓图书市场就是要开拓 农村图书市场。$$ 比如走出去的问题。$$ 日本出版业的大者强者比比皆是。在出版社中,有 年销售收入2,000亿日元(约140亿人民币)的讲谈社、 小学馆。在批发交易公司中,有年销售收入7,000亿日元 (约490亿人民币)的东贩、日贩。在书店中,有年销售 收入1,000亿日元(约70亿人民币)的纪伊国屋书店。在 印刷企业中,更有年销售收入1.2万日元(约714亿人民 币)的大日本印刷公司和1.1万亿日元(约707亿人民币) 的凸版印刷公司。在以上大公司中,除了两个印刷公司 在亚洲和世界印刷市场可以呼风唤雨以外,其他似乎都 没有像德国的贝塔斯曼、法国的阿歇特、美国的兰登书 屋那样真正走出去(当然,语言障碍不能忽视),把触 角伸向国外海外,建立“东边不亮西边亮、黑了北方有 南方”的跨国出版、发行和销售集团。如果拥有国内国 外两个市场,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开新书泡沫的冲 击,至少不会只要销售收入低于1,800亿日元就是亏损 (如讲谈社),至少不会销售收入即使达到7,000亿日元还 要被赤字所困扰(如日贩)。即使这样,比较起来。中 国出版业的大者强者仍然还是小者弱者。截至目前,中 国出版业还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过50亿人民币的出版 社,还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人民币的批发企业, 还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过30亿人民币的零售企业。据 2004年年初的快报统计,总收入超过70亿人民币的出版 集团只有两个,在中国出版业排名第一的中国出版集团 2003年销售收入仅仅接近70亿人民币。据估计,全国69 家出版(印刷、发行、期刊、报业)集团2003年销售收 入不会超过800亿人民币。所以,我认为,中国出版业 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在大力开辟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想 方设法走出去,建立跨国、跨洲的新闻出版集团和多种 媒体集团,大力开辟国外市场,把自身打造成“任凭风 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出版巨人。$$ 比如体制性障碍的问题。$$ 日本出版界认为,存在于他们出版业的“体制性障 碍”,主要是再销售制度(即定价制度或固定价格制 度)、委托退货制度和少数大批发交易公司的垄断。像 对那个再销售制度,出版人是爱恨交织。影响自身发展 的时候,认为它是拦路虎,必欲废除而后快。需要阻挡 其他行业、国外同行进入的时候,认为它是看门狗,必 须养而用之。2000年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登 陆日本,打算以低价倾销的方式盈利,结果在再销售制 度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几十年来,日本出版界每每说起 再销售制度,总是“同仇敌忾”,“口诛笔伐”,而当日 本公平交易委员会真的拿出废除再销售制度方案时,出 版界又“万众一心”,“万炮齐轰”公平交易委员会, 拼命保护再销售制度,毕竟出版界在这个制度的保护下 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对委托退货制度和少数大批发交易 公司的垄断,出版界也同样有这种矛盾心态。当前,中 国出版业最明显的体制性障碍就是政企不分、事企不 分,很多出版社属于事业性质,不是独立经营的市场主 体。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社的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这样 几个过程,从纯粹宣传型到生产型,从生产型到生产经 营型,再从生产经营型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从2004 年开始,按照中央要求,除了少数政策性和公益性的出 版社以外,其他所有出版社、所有出版集团,包括中国 出版集团,都将陆续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参与市场竞争。如果从建国初算起,中国的出版社也是 在计划体制的庇护下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要从计划体制 的“壳”中脱出来走上市场,对许多出版社来说也是一 场全新的考验。无论如何,中国出版业要想跨越式发 展,必须尽快迈过体制障碍这道坎。$$ 比如IT革命对出版业的影响问题。$$ 换一个角度看,与其说日本出版业出现了“崩溃现 象”,不如说日本出版业正在发生“凤凰涅槃”。TI业给 以大日本印刷公司、凸版印刷公司为代表的日本印刷业 带来的勃勃生机,总部设在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给出 版物流通领域带来的崭新理念,名扬全球的美国作者斯 蒂芬·金过上的互联网版税生活,不能不使日本的出版 人为之震惊,不能不对日本的出版业产生深刻影响。客 观地讲,除了日本的印刷企业已经从IT业中获得实惠以 外,日本的出版社、图书交易公司、书店还没有从IT业 中得到好处,更多的是处在“试行错误”阶段。尽管日 本出版业被IT业这把双刃剑砍得“遍体鳞伤”,但日本出 版人还是清醒地意识到,IT业对出版业的再造与重铸却 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与之俱进,或死或活;背之后退, 只有死路一条。相比之下,中国出版业远没有到被IT业 “肢解”的程度。不过,IT业对未来出版业的影响却是值 得超前思考的。比如作者与读者“第二次握手”──不 通过出版、印刷、发行环节直接打交道,这种戏剧性的 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出版史上的 真实再现。不妨设想一下,在远古社会,“作者”把所 思所想“写”在甲骨上,这就是“书”,“读者”以物 换“书”,没有中间环节,出版到销售的过程就完成了。 在现代社会,集出版者、印刷者、批发者、销售者于一 身的作者,通过互联网销售自己的作品,读者付费,或 网上阅读,或下载阅读,省略了中间环节,出版到销售 的过程也完成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欧美的出版专家认 为,未来只要在全球建立起出版物(内容)目录网,建 立起作者与读者直接讨价还价的交易网,出版不仅可以 成立,而且可以覆盖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按照从简单到 复杂、从复杂到简单的规律,出版社、印刷厂、批发公 司、书店这些“中间环节”都将被“省掉”,传统的出 版业和现代的出版业都将被“颠覆”。对专家学者的观 点不敢苟同,但由此引起对未来出版业的思考还是有益 处的。在某种意义讲,能不能说《出版大崩溃》同时也 孕育着《出版大趋势》呢?$$ (四)$$ 听甄西同志说,他感觉作者小林一博先生应当是 写“三部曲”的:《出版大崩溃》是第一部,第二部 应当是《出版大复苏》,第三部则应当是《出版大繁 荣》。令人遗憾的是,小林一博先生已于2003年5月病 逝,享年71岁。斯人已去,此作也兴。《出版大崩溃》 毫无疑义是小林一博先生之于日本出版业的“绝唱”。 日本语的《出版大崩溃》能译成汉语在中国内地出版, 也是中国同行对作者的纪念。如果我们能从中吸取一 些有益的东西,那就可以告慰于九泉之下的小林一博 先生了。$$ 在品味“又麻又辣”的《出版大崩溃》、浮想联翩 之际,我还是衷心祝愿东瀛出版业早日走出低谷,在人 类文明发展的新水平上迎来出版业的又一个辉煌时期。$$ 2004年3月18日$$ $T(本文为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为上海三联书 店新书《出版大崩溃》所作序言)$E$$ $T《出版大崩溃》$$ [日]小林一博 著$$ 第一章:日本出 版业充满总破产 的恐惧$$ 第二章:经济恐 慌必然导致流通 崩溃$$ 第三章:从胡麻 书房看“出版大 崩溃”$$ 第四章:IT革命 是否动摇了出版 的根基$$ 第五章:为什么 自己不能改革$$ 第六章:出版文 化之火会不会熄 灭$$ 内容简介$$ 描述崩溃$$ 伴随着深刻的“崩溃现象”,日本出版业迎来了21 世纪。$$ 本书记述了在日本出版行业鼎盛时期,业内有7000 多家出版社、2万多家书店、以流通中属于中流砥柱的 东贩和日贩为代表的数十家图书交易公司,统统被卷入 出版崩溃之中。$$ 崩溃现象形成于1997年,由于连续4年的销售额减 少,使崩溃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出现大量的不断膨胀 的退货,每年有1000家左右的书店倒闭。出版社也不平 静,停业的有之,倒卖自身的有之,关闭破产的更是随 处可见。就连被认为在经营上一直很稳定的新潮社和杂 志屋社等大牌出版社,也因为出现赤字而惊慌失措。过 去多少年里,出版物全部销售额的比重一直是“杂志高 书籍低”。在两万几千亿日元的销售额中占六成以上的 杂志,其销售也呈现出急剧下滑的态势。$$ 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大崩溃的序曲。美国最大的因 特网直销书店“亚马逊.com”、德国贝塔斯曼系列的 BOL等,大摇大摆地闯进崩溃前的日本出版行业。伴随 着IT革命的惊涛骇浪,拥有众多尖端技术的大企业,也 以开展新的内容业务为目标,相继参与出版关联事业, 齐心协力,合纵连横。IT(通讯、情报技术)对出版行 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可能催生出新的电 子书、网上内容业务,另一方面也对出版行业的崩溃和 被肢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十条建议$$ 该书围绕出版大崩溃提10点建议。建议如下:$$ 一、出版界必须步入均衡收缩的轨道。大出版社应 当率先垂范,更早抑制新书的出版速度。从总体上看, 每年的新书品种数有必要压缩到3万种以下。而且,所 有的图书都按照“出版社──图书交易公司──书店” 的规则流通。$$ 二、出版社、图书交易公司、书店三者,应当全面 修改交易条件及交易方式,使之公平公正。应当加强与 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联系,通过对话协商,探讨有关 政策、方针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三、在出版行业开展低折扣(低赚头)的预订买断 制的引进工作。$$ 四、图书交易公司应当停止向无视行规的大出版社 的提前预付书款。$$ 五、出现赤字的出版社应适当调整工资标准,员工 数量以及业务规模。背着高工资和富余人员包袱的出版 社应当尽早地、坚决地缩小经营规模。众所周知,高工 资属于既得利益,出版效益不好,为了维持就必然要指 望不正当交易。$$ 六、出版行业应当产行情报公开。如果各出版社把 每个品种的销售实绩(发行、销售、退货册数多数据) 公之于众,就可以寻找盲目性、减少大量退货的有效途 径。$$ 七、图书交易公司应当停止向大书店在建立分店时 给予的特权(比如“延期支付”等)。$$ 八、出版行业应当具有冒险精神,勇敢面对IT革命 的挑战,积极主动进行自身改革。$$ 九、应当划清与新旧书店的界线,以强硬的态度同 偷书、不正当退货等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十、为了不让读书人口减少,出版界全体同仁应当 积极协助搞好促进读书的各项活动。$E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