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

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18

【类型】报纸

【篇名】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

【简介】 晚年张国焘 张国焘于1938年叛变,投靠国民党。在蒋介石的要求下,张国焘正式加入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任特种政治问题研究所主任,少将军衔。在军统局里,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官职。所以,不少原国民党特务都对张国焘嫉妒得要命。因为当时在军统局里,只有戴笠和郑介民是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459

【正文】

晚年张国焘

张国焘于1938年叛变,投靠国民党。在蒋介石的要求下,张国焘正式加入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任特种政治问题研究所主任,少将军衔。在军统局里,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官职。所以,不少原国民党特务都对张国焘嫉妒得要命。因为当时在军统局里,只有戴笠和郑介民是中将级,其他最多也只是少将。

办特务学习班

张国焘在中共党内近18年,对于中共的所有内情基本掌握。对此,沈醉回忆说:“戴笠企图利用张国焘过去在中共的地位和关系,大搞对中共组织内部进行打入拉出的阴谋活动。最初对张国焘寄以极大的希望,满以为只要他能卖一点力气,便可以把共产党搞垮。他每次请客准备邀请张国焘去参加时,往往先告诉他的朋友,并且用很骄傲的口吻先向朋友们介绍说:‘明天你来吃饭时,便可以看到共产党里面坐第三把交椅的人物了!’”

张国焘为了博得戴笠的好感,使出浑身解数为戴笠卖命。上任伊始,张国焘首先抓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的组建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研究室基本上搭起了架子。研究室下设秘书室、联络组、研究组,另外还设一个招待所。秘书室设秘书1人、助理秘书1人。特研室的工作主要是用来对付共产党的。特研室办起来后,张国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一个训练特务的学习班,名曰“特种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训练班的课程主要有蒋介石的言论集、中共问题、马列主义之批判、情报学等等。张国焘亲自担任“马列主义之批判”这门课,每周两小时,内容主要是如何从思想上、理论上反共。他把共产党最擅长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方法搬到了为国民党训练特务的特训班上,而且下了很大功夫备课,很卖力气地讲给学员听。但效果如何呢?雷啸岑在《我所知道的张国焘先生》一文中回忆说:“经过四小时讲课后,学员们的反应态度很冷淡,总是不如对某位教师所讲的爱听;张国焘即将某教师发给学员的讲义,详加审阅,乃知其内容全系声张武力剿共的那套理论,幼稚可笑,然很受学员们欢迎,张国焘深感失望。即不再前往授课了。”

张国焘主办的训练班为期半年,因为学生是从别的特务训练班挑选来的,一般特务课程大都学过,不需要再去讲授。第一期毕业后,戴笠又立刻让他开办第二期。当时,戴笠对训练班的毕业生寄予极大希望,在分配他们去西北前,分批接见。接见时,戴笠一再鼓励他们应竭尽全力去完成“领袖”赋予的“光荣任务”。但这些学生所学的知识到实践中去,根本无法运用。有几个张国焘认为最得意的学生,拿着他的亲笔信,去找张国焘过去熟识的人,结果有去无回。戴笠一看训练班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勉强办到第二期结束,即宣布停办。

建立“策反站”

在训练班上丢了脸,张国焘愈发想在其他方面捡起来。于是,他便想出了在共产党控制区设立策反站以瓦解共产党的“高招”。戴笠接受了他的建议。钱花了,人派出去了,几个月时间过去了,结果不但一个人没有被策反过来,反而被派出去的人中却有的一去不复返了。

戴笠本来以为得到了张国焘,对共产党实行“拉出去、打进来”的策反手段,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不想竟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他觉得无法向蒋介石交差,便在洛川建立了一个所谓的“延安组”,摆了一部电台,以期找机会对延安进行渗透,也好敷衍一下蒋介石。

为了不让戴笠对自己完全失望,张国焘又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主意,即在汉中建立一个特别侦察站,配合汉中军统掌握的汉中统一检查所,搞些半公开的活动,对去陕北或从陕北出来的革命人士、爱国青年进行检查、扣押等;在榆林建立一个陕北站(也称榆林站),加强对边区的封锁。张国焘还建议在接近边区的一些地方成立几个策反站、组,并称之为“小虾钓大鱼”战术,但仍然毫无收获。

张国焘自到军统后百事不顺,戴笠即由起初的对他满怀希望,一转而为满腔怨恨。张国焘的日子到此便更加难过,全然没有了被戴笠捧为座上宾时的踌躇满志。

建议访问陈独秀

训练班的坍台,策反站的失败,导致戴笠对张国焘的冷落,戴笠手下的人也对他另眼相看。张国焘在沉重的压力之下,并不认为自己在反共方面已经黔驴技穷。为了摆脱窘境,他又挖空心思地出了另一个主意。武汉沦陷后,陈独秀迁到了四川江津,张国焘便在陈独秀身上打起了主意。他向蒋介石建议,由国民党知名人士访问陈独秀,请他谈谈对抗日战争的看法,将其中有利于国民党的言论,编辑成册,公开出版发行,来对付延安的宣传,其效果肯定要比国民党御用文人的反共文章好得多。蒋介石欣然接受了张国焘的建议,派戴笠和胡宗南去见陈独秀。

在四川江津,陈独秀接待了这两位不速之客,也谈了一些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当得知国民党想让他公开发表言论时,陈独秀坦率地表示:“本人孤陋寡闻,唯不愿公开发表言论,致引起喋喋不休之争。务请两君对今日晤谈,切勿见之报刊,此乃唯一的要求。”戴、胡二人遂扫兴而归。从此,张国焘在戴笠眼中已一文不值,备受责难和冷落。张国焘的处境得到了同乡蔡孟坚的同情,他开始为张国焘另谋出路。不久,蔡孟坚将张国焘介绍给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朱家骅的机要秘书甘家馨。甘家馨与张国焘也是同乡,对张国焘的处境颇为同情,便将张国焘引荐给朱家骅。朱家骅安排张国焘担任了组织部“反共设计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

张国焘无功受禄,特务们甚不服气,对他那一套从思想和理论上反共的“高论”往往嗤之以鼻。不久,张国焘即成了事实上的光杆司令。他不得不向蔡孟坚抱怨:“无计可施,无公可办,每日去坐一二小时,颇感无聊。”想到自己在国民党内所受的嘲讽、冷落、排挤,张国焘不无辛酸地对友人说:“我在国民党人眼中,我是一个身家不清白的人哟!” (据《人民网》)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