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张国焘晚年预言邓小平复出

张国焘晚年预言邓小平复出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张国焘晚年预言邓小平复出

【简介】 ▲青年张国焘,曾是北大学生领袖,当时毛泽东是北大图书馆管理员。 ▲长征后抵达延安的张国焘 ▲晚年张国焘 左起:张闻天、康生、周恩来、凯丰、王明、毛泽东、任弼时,张国焘在延安时的合影。均为资料图片 1968年10月21日,几名美国官员走进一座普通的香港民宅,拜访一位“重要人物”,以获得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67

【正文】

▲青年张国焘,曾是北大学生领袖,当时毛泽东是北大图书馆管理员。

▲长征后抵达延安的张国焘

▲晚年张国焘

左起:张闻天、康生、周恩来、凯丰、王明、毛泽东、任弼时,张国焘在延安时的合影。均为资料图片

1968年10月21日,几名美国官员走进一座普通的香港民宅,拜访一位“重要人物”,以获得主人对大陆时局的高见,供美国政府参考。 

这位身居陋巷的主人,正是流落香港的中共前领导人张国焘。此次访谈的资料一直被美国政府作为机密文件收藏,直到1992年才公布了相关信息。其中耐人寻味的是,张国焘当时就预言邓小平终将复出……

“张国焘”(1897-1979年)这个名字,有人可能很熟悉,有人可能很陌生。他曾是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昔日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最高领袖。他既有过投身革命的英雄人生,后来又成为中共的叛徒,更有着令人唏嘘的凄凉晚景。

那么,张国焘为什么跑到香港?又为什么跟美国方面发生了关系?他在美国的那次采访中又说了些什么?一切都要从1938年张国焘背叛中共说起……

脱离中共后不得志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中共建党初期的高级领导人,一直到长征之前,张国焘的革命生涯可谓可圈可点。但是,1935年红军两大主力会师之后,作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张国焘妄图以军力胁迫中共中央,以获得党政大权。他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力主南下,事实上走向分裂中共和红军的道路。此后,他一意孤行,南下受阻,才被迫北上与中央会合。

从1937年开始,中共中央开始对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展开大批判。一向心高气傲的张国焘拒不承认错误,他决意叛离中共。

1938年4月,时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机逃往重庆,投入蒋介石的怀抱。

在国民党里,张国焘先后委身于军统、设计委员会等处,官场的倾轧令他郁郁不得志。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国焘随着国民党败逃台湾。在台湾,他的处境更加恶劣,不仅没人重视他,就连他看好的住宅也被强占。在这种情况下,心灰意冷的张国焘在1949年冬携妻子杨子烈和三个儿子离开台北,到了香港。 

受美国人看重

在香港,张国焘一度与人合伙,办起了一个名叫《中国之声》的杂志,张担任杂志社社长,杂志自称“既反共,又反蒋”。 

但不久张国焘就与合伙人产生矛盾,张被合伙人轰走。离开杂志社之后,张国焘又去炒黄金,想大捞一笔,结果又蚀了本。“屋漏偏逢连阴雨”,妻子杨子烈又在买菜时摔倒在地,摔坏了臀盘骨,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张国焘愁苦难堪。这个时候的张国焘困顿之极,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

就在张国焘艰难度日之时,美国的一些机构对他产生了兴趣。在他们看来,张国焘虽然已经离开了政治中心,但他曾长期担任中共的高级领导人,他的一些见解和回忆或许对研究中国有着极大的价值。

196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名人中心的研究人员找到张国焘,表示希望张国焘为该中心撰写回忆录,作为报酬,名人中心每月向其提供2000港元。在当时,每月2000港元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对张国焘来说更是雪中送炭。时年64岁的张国焘满口应承,开始写回忆录。1966年,香港《明报月刊》购买了其回忆录的中文版权,这便是后来出版的《我的回忆》一书。

美国政府的相关机构也看中了张国焘,在他们看来,张国焘不仅对中共早期的历史十分了解,而且与红色中国的现任最高层有着长期的交往,对他们的籍贯、性格、爱好和中共的政策运作十分熟悉,因此张提供的信息,对美国了解当时中国大陆的政局有重要价值。于是,美国的一些政府机构也找上他,让他对红色中国的时局发表一些看法。

称“文革”难以为继

张国焘虽远离政治,但仍然密切关注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更何况这种关注还可以带来报酬。 

1968年10月21日,三名美方人员(这三人包括两名美国驻香港领事馆的官员和一名美国专家,为首的是负责中国大陆事务的领事馆官员米西兰尼奥斯)对其进行专访,在这次访问中,张国焘大谈他对“文革”走向的判断。

在张国焘看来,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绝不仅仅是(如外界所推测的)出于政治权力的考虑,他认为毛泽东此举还有着哲学上的思考。早在五四时期,张国焘便和毛泽东相识,在中共一大上,两人又一同与会。此后,两人都曾担任苏区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在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四川小金县)会师后,张国焘又曾与毛泽东发生政治斗争。毛、张两人既曾是战友,又曾是对手,张对毛自然有自己的认识。

在分析毛泽东的特点时,张国焘认为毛有着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作为一个农民社会主义者,毛泽东有一种对“平等”的渴望,一旦他发现自己建立的政权没有提供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面的趋势时(也就是所谓的“变修”时),毛便想采取措施来达到目的。这是“文革”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张国焘也认为,在“文革”发动以来的两年中,毛还常受到一些情绪的影响,从而采取一些危险的戏剧性的行动。

对于那些“文革”中迅速上升的人物,特别是那些获得一些权力的“革命小将”和造反派,张国焘认为这些人缺乏实际工作能力,那些年轻的“革命继承人”不能胜任工作,反而会成为负担。在那些激进的现任领导人衰落后,中国将回归平静,“文革”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必然难以为继,将由此进入实干家治国的时期。 

大胆预测邓小平复出

至于毛泽东选定的继承人林彪,张国焘认为他是一个很难让人喜欢、也很难共事的人。 

在毛泽东去世后,中国政局将如何发展?面对美国人关心的问题,张国焘大胆地给出了预测:由于接班人林彪缺乏毛泽东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赋,所以在林彪执政之后,他将不得不更加借重周恩来,二者将会很好地合作,因为林需要周的支持和治国的专家知识。在张国焘眼中,周恩来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在周的率领下,一些“实干家”将出现并推动国家前进。

此外,张国焘更是大胆预测,那些昔日围绕在毛泽东身边的激进派,比如毛的妻子江青、陈伯达、康生等,都将很快地失去其位置和政治影响。在张国焘的眼里,康生是一个平庸之人,对政治或者经济都一无所知。至于当时已被打倒的一些人,比如刘少奇、邓小平等等,将会复出,因为治理国家需要他们的经验和组织能力。 

减轻美国对华敌意

美国政府极为关心“文革”时期中国大陆的外交走向,张国焘认为对所谓“红色中国扩张的企图”无需多虑。 

张国焘认为:“在眼下的中国,国内的因素要大于国外的因素,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高层无暇过多考虑国际关系,现在外交事务并非重点,就连中苏矛盾和越南问题都被放在一边。”

同时,张国焘指出:“在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西方国家往来时,毛泽东采取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方法。比如,毛泽东之所以很关注西德(联邦德国),就在于它既反对苏联又有中国需要的资源,它向中国提供了急需的货物。与西德一样,日本、英国、法国都将与中国保持友好的贸易关系,在此,中国根本不会考虑政治的气候。”

张国焘的上述分析,在某些方面显然加深了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在具体的政策上,比如张国焘对中国外交的判断,无疑有助于减轻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敌意。

摘自《青年参考》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