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王明回归缘何成为张国焘叛逃导火索

王明回归缘何成为张国焘叛逃导火索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王明回归缘何成为张国焘叛逃导火索

【简介】 都做过我党早期最高层领导干部的张国焘和王明(原名陈绍禹),关系相当糟糕,有两次较量,都以王明胜出,张国焘败北告终。 受到排挤 第一次较量在莫斯科。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苏联在莫斯科创办中山大学,招收中国学生。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历届学生中,有许多是后来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如邓小平、博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77

【正文】

都做过我党早期最高层领导干部的张国焘和王明(原名陈绍禹),关系相当糟糕,有两次较量,都以王明胜出,张国焘败北告终。

受到排挤

第一次较量在莫斯科。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苏联在莫斯科创办中山大学,招收中国学生。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历届学生中,有许多是后来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如邓小平、博古等,还有后来将莫斯科中山大学闹得翻天覆地的王明。

1928年夏,张国焘被委任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在莫斯科工作了两年。适逢王明在中山大学学习,并开始在党内领导层崭露头角。两人互不相容,相处得极不融洽。

1927年夏,中山大学校长拉狄克因托派问题被免职,中山大学党支部局书记塞特尼可夫与代理校长阿古尔产生严重分歧,校内形成了“党务派”和“教务派”。不久,副校长米夫利用两派之间的矛盾,与王明共同策划,搞垮了阿古尔,米夫升任校长。王明从此控制了中山大学支部局,逐渐形成以米夫为靠山、以王明为代表的王明教条宗派集团。该集团从脱离实际照搬照套的教条主义出发,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在几次风潮中都将斗争的矛头对准张国焘,使张吃了不少苦头。

1931年春,张国焘被排挤回国,去了鄂豫皖苏区。

王明归来

第二次较量是在延安。这一次张国焘败得更惨。

1937年前后,延安各界纷纷要求批判和清算张国焘妄图分裂党、分裂红军的罪行。

一次,在与抗大学员“面对面”的会上,许多来自红四方面军的高级指挥员对张国焘遮遮掩掩的认错态度极不满意。少林将军钱钧(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揭发到义愤处,忍不住走上台来,脱下布鞋,朝张国焘劈头盖脸地打去。全场震惊。张国焘起身捂脸,举起一只手吼道:“我抗议,我抗议。我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你居然敢打我!”

事后,毛泽东亲自到张国焘住处,向张赔礼道歉。两人长谈多时,张有所触动。几天后,他给中央政治局写检讨承认:“我否定中央的政治路线,实际上是为了争夺红军的最高指挥权。”

中央对张国焘的这份检讨比较满意。

没过多久,王明归来,张国焘如芒刺在背,最终成了他叛逃的导火线。

一天,张国焘早起晨练。不料,几名管理人员要求他当天必须腾出其所住窑洞,供另外一位中央领导居住。闻知窑洞是要让给刚从苏联归国的王明,张国焘寒彻骨髓。

这次,王明是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的身份回国的,不仅带着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而且回国前还受到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的接见。以当时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关系,王明的分量可想而知。一时间,毛泽东、张闻天、王明,人们已分不清谁是中共的最高领袖了。

昔日宿敌王明从共产国际归来,以钦差大臣自居,而张国焘正失势落魄,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

惹不起躲得起。张国焘悄悄带着家人,到山下另寻窑洞,隐居起来。没想到王明主动找上门来,告诉张国焘,曾被张国焘倚重的原西路军将领黄超、李特等已被当作托派分子,秘密处决了。张国焘震惊。

扫地出门

王明盛气凌人,指出张国焘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且有托派特嫌。之后,王明在各种场合公开点名批评张国焘,将其错误进一步理论定性。

王明的归来令张国焘感受到死亡的恐怖。他不会忘记,1931年1月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后,上海地下党领导人何孟雄、林育南就是在王明的打击陷害下,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于龙华。回想自己在鄂豫皖苏区大搞肃反,杀过不少红军将领。如果中央清算其罪恶,后果可想而知。

此时,原四方面军重要将领何畏公开叛变投敌,张国焘处境更加艰难。1938年4月,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机,从西安逃至武汉,公开投敌。

张国焘叛党投靠国民党阵营,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也可以说,是王明把张国焘从延安逼走的。

4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开除张国焘的党籍。4月22日的《新华日报》公开发表了党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

张国焘忙给周恩来等写信。在4月24日的信中说:“连日因寓所未就绪,故不曾致函诸兄。昨晚即写好一信,拟今晨派人送来。忽阅报上载有开除弟党籍的决定之公布,深使我痛心。……千祈我们间应维持冷静而光明之政治讨论,万一决定不能改变时,亦希彼此维持最好友谊。”

但是,中共中央已经把张国焘扫地出门,没有人再理会他了。从中央决定公布之日,在各级组织和部队中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1938年5月5日,延安《新中华报》刊登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七号命令——《关于开除张国焘边区政府执行委员及代主席等一切职务事》。

就这样,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了。投奔了国民党的他很快就被国民党摈弃,过着极困窘的生活。最后,客死异国他乡。刘继兴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