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陈独秀瞿秋白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这些以往只留存极少照片的中共建党初期的重要人物他们鲜活的历史影像在海外尘封了近九十年后首次在国内重现――― 中共早期领导人影像国内首现

陈独秀瞿秋白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这些以往只留存极少照片的中共建党初期的重要人物他们鲜活的历史影像在海外尘封了近九十年后首次在国内重现――― 中共早期领导人影像国内首现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篇名】陈独秀瞿秋白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这些以往只留存极少照片的中共建党初期的重要人物他们鲜活的历史影像在海外尘封了近九十年后首次在国内重现――― 中共早期领导人影像国内首现

【简介】 □本报记者 李雪萌 1图片依次为:922年远东大会(三排右一为王尽美,五排左一为邓恩铭)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前排左一为陈独秀,后排右四为瞿秋白) 1922年远东劳动人民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05

【正文】

□本报记者

李雪萌

1图片依次为:922年远东大会(三排右一为王尽美,五排左一为邓恩铭)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前排左一为陈独秀,后排右四为瞿秋白)

1922年远东劳动人民大会(主席台右二为张国焘)王尽美之子王杰辨认父亲影像采集团队进行影像辨别

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正在热映,影片中,冯远征等演员在大银幕上塑造了鲜活的陈独秀、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等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尽管在人们心目中,这些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名字都很熟悉,但对他们却并没有直观的印象。

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些名字的认识,只是来源于为数不多、且并不清晰的几张照片,或者更多是来自影视剧中所谓特型演员的再塑造。

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前夕,上海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料中心(上海音像资料馆)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取了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陈独秀、第二任总书记瞿秋白以及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等建党初期重要领导人的活动影像资料。众多党史及档案研究专家都对这些历史影像资料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以往只留存极少照片的建党初期重要人物,他们鲜活的历史影像在尘封了近90年后得以重现。

从最初获取线索,到最后从俄罗斯调阅到这些迄今绝无仅有的活动影像资料,经过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业内专家对这些珍贵史料作何评价?这些早期党员的后人对此有何反应?连日来记者通过电话和电邮,采访了上海广电节目资料中心有关负责人以及山东走出的“一大”代表王尽美的后人。

6月20日上午,两段被尘封了将近90年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历史影像在上海首次亮相。通过镜头,人们看到了1922年建党初期,陈独秀、瞿秋白和刘仁静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四大”的场面,以及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劳动人民大会的情景。这些以往只留存极少照片的建党初期的重要人物,他们鲜活的历史影像,在尘封了近90年后得以重现。

通过网络视频,记者得以对这几段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珍贵影像资料先睹为快。一个明显感受是,尽管冯远征在大银幕上塑造的陈独秀鲜活生动,但其形象与历史上真正的陈独秀相去甚远。这也正是这些珍贵史料的价值所在,那就是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陈独秀、瞿秋白、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与刘仁静。

寻访过程历时5年,采集过程犹如大海捞针,终于在俄罗斯档案馆发过来的影像资料视频截图中有了重大发现

对于中共早期领导人在俄罗斯的影像资料,上海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料中心资料采集团队已密切关注和跟踪了多年。由于长期从事历史资料的采集工作,他们已在美、加、法、意、英、奥、德、日等国开辟了资料采集点和代理机构,形成了全球资料采集网络。然而,长期以来,涉及中共建党初期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历史资料主要都是文献、文物和照片,影像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

为突破珍贵党史影像档案的空白以及重大文献纪录片创作的瓶颈,资料采集团队长期捕捉不断跟踪各种线索,并寄希望于每一次的影像资料采集能收获奇迹。2005年,他们获得了李大钊在莫斯科参加会议期间现场演讲的历史影像。之后不久,采集团队人员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采集到了胡适的早期活动影像,这也是内地首次获取胡适的活动影像。就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那次著名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大论战(论战的主角就是李大钊和胡适),开始变得鲜活起来。

而对于这次陈独秀等人影像资料的获取,上海广电节目资料中心研发部主任汪珉用“大海捞针”来形容。最早获知线索是在5年前,首先为资料中心提供重大线索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玉贞教授。她说,她曾在莫斯科看到过陈独秀的纪录片镜头。得知这一线索,资料中心的工作人员非常兴奋,感觉到如果能够寻访成功,这将是一次填补国内历史空白的重大发现。

通过向曾发现李大钊影像的专家和节目制作团队咨询,他们将资料采集的突破点定位在俄罗斯的影像档案机构。但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与俄罗斯的影像档案机构的前期联络困难重重。通过多方联系,我方的诚意打动了俄方人员。经过与俄方多次通过电邮交流与讨论,以及前期大量的影像资料目录筛选工作,今年2月22日,采集团队获取了俄罗斯方面发过来的第一批影像资料的视频截图906幅。

由于此前团队成员已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与照片,对于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照片已十分熟悉,因此当截图中突然出现一位发际线较高、又留着胡子的中国男子形象时,大家顿时预感到,这有可能会是一个重大发现!这位中年男子会不会就是中共建党的重要人物陈独秀?而同桌的另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会不会就是中共一大代表之一刘仁静?随着瞿秋白、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的影像陆续获得确认,大家都为这一重大发现而欣喜不已。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中心与集团领导的重视,同时也让集团正在拍摄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文献纪录片《1921:点亮中国》的编导们激动不已。要知道,这些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活动影像是国内首次发现,这些鲜活的历史影像不仅将为建党90周年主题宣传提供有力的影像史料支撑和独到的亮点,同时也将填补国内党史文献档案研究的空白。

三人团队飞赴莫斯科,反复观看了100多盘影片资料,最终将这些惜秒如金的珍贵画面带回国内,回国后又对其进行了“三重认证”

为了赶在建党90周年纪念日之前把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采集回国,5月23日,在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飞行,资料采集团队一行三人来到了俄罗斯。一到莫斯科,大家就直奔位于远郊的两处档案馆和影像馆。由于不懂俄语,双方只能用英语沟通,再加上俄罗斯影像档案机构管理严格,查寻并不容易。幸好团队事先与俄罗斯资深研究员维克托进行过大量沟通,委托他事先走访了好几家档案馆,做了大量资料检索、调阅和预借等前期工作,因此工作开展还算顺利。

莫斯科的档案与资料馆都在郊区,即便不堵车单程也要超过两个小时。他们每天早上7点出发,晚上八九点才回到住处,“莫斯科正处于白昼,我们也觉不到天色暗,出去和回来都是白天,但是已经12个小时过去了。”

在莫斯科,大家废寝忘食,短短数天内观看了100多盘影片资料,有的需要反复看、一秒秒地定格看,不让眼睛错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瞬间,最终将这些惜“秒”如金的珍贵画面带回国内。

为了保证这些早期中共重要人物的影像准确无误,回到上海,资料中心又对其进行了“三重认证”。首先是找来相关照片进行比对,找人物特征,并请党史专家辨认,如邓恩铭有一张“娃娃脸”,张国焘有一张“国字脸”,而王尽美则是“王大耳朵“;二是与大量史料比对,如张国焘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他在远东劳动人民大会开幕时是坐在主席台上的,与日本共产党代表片山潜坐在一起,影像与他的这一说法完全吻合。又如,瞿秋白的形象与他牺牲前拍摄的照片变化不小,影像中的他很年轻,只有23岁,时任陈独秀的俄文翻译,站在陈独秀身后,与历史记载相符;三是通过多种途径与这六位早期党员的后人取得联系,在亲属那里得到认定。

影像中,山东党组织的两位代表悉数包含,王尽美的辨认殊为不易,年近九旬的王杰老人看到父亲的影像忍不住流下热泪,孙子孙女们也无不激动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像的发现对山东似乎有着特别的意义。参加一大的山东代表只有王尽美和邓恩铭两位,长期以来关于他们的资料非常珍稀。这次两位代表的影像都被发现,可以说意义重大。

6月14日下午,细雨簌簌。在位于康平路的家中,已年近九旬的王杰老人看到视频中父亲王尽美的影像时,忍不住流下热泪。王尽美是山东走出的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汪珉介绍,在这六位中共早期领导人中,王尽美的辨认殊为不易,因为当时他并没有坐在主席台上,而是坐在台下100多位与会人员之中。研究者逐一仔细辨认,最终确认了其中一位长发的中国代表就是王尽美。

王尽美病逝于1925年,生前只有一张照片,而且那张照片是1923年夏天拍摄的,他留着平顶头,影像中的他虽然也是长长的脸、鼻梁高挺,却留着长发。经过查对史料得知,王尽美是1921年11月1日离开满洲里去往苏联的,而他抵达莫斯科开会时已是第二年的1月底了。过了近3个月,他在异国他乡没有理发完全合情合理。

这个辨认结果得到了王家后人的认可。王尽美的孙子、浙江大学信电系教授王明华表示,自己年轻时有一张照片和祖父当年的模样很像。“作为后人,我没想到还能看到祖父的影像,看到这些就像看到了祖父本人,我父亲、我和两个妹妹以及远在吉林的堂弟,我们都很激动,也很感慨!”

王明华说:“我做了一辈子老师,到今年快要退休了,我一直对学生说要有理想,不能忘记先烈们的牺牲与奉献。他们当年的革命理想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他人。他们为之奋斗,年纪轻轻就献出了生命,自己却没能看到奋斗的成果。对此,我们不应该忘记。今天看到这些先辈的影像对我们也是一个激励。”

除了王尽美的后人,资料中心还通过多方努力与瞿秋白的后人取得了联系。这位后人现在正担任上海政协的领导工作,获知这一消息后也非常激动,表示要尽快看到前辈的影像。

俄罗斯影像档案机构对于历史的尊重令人印象深刻;各界专家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是继一大会址纪念馆发现尼克尔斯基照片之后,最重大的历史发现

汪珉介绍,由于政治体制的变化,俄罗斯对于这些资料没有特别关注,但是在影片调取、看片以及复制方面给予了支持,体现了职业精神。“他们对中共建党90周年没有什么感觉,对我们也并没有特别的热情或破例,只是出于一种敬业精神为我们提供帮助,每一项活动也都必须履行严格的手续。”

汪珉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俄罗斯影像档案机构对历史的尊重。

他说:“我们此次寻找的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影像,在经历了这么多年后还能如此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和馆方重视影像资料的保存和修复工作密切相关。虽然这里仍然主要通过人工检索卡片来查阅资料,只有一部分条目被输进了电脑,但经过胶片修复和规范的管理工作,将近一个世纪前的影像仍然基本保持了最初的面貌,使我们这样的后人得以研究、发现它们的价值,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6月20日,《中共早期领导人珍贵历史影像重大发现成果研讨会》在上视大厦举行,这批来之不易的珍贵影像正式与世人见面。

参加研讨会的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表示,这些影片非常珍贵,他们在国内是首次发现,而且到目前为止都是绝无仅有的。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说,看到这些历史影像感慨很震撼,“活动影像不同于照片,更有触动效果,让我更加感谢先辈们当年建党的创举,因为有他们,才有今天的生活。”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更是对采集团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挖掘这些资料,某种程度上就是大海捞针,除了下工夫之外,还要有运气。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能发现这些资料,十分有意义!”

章百家表示,这些影像不仅有史料价值、研究价值,还有展示价值。现在的年轻人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影像还算熟悉,但是对很多当年的一大代表和早期领导人的样子都不甚了解。有了影像,观众们就可以不仅看到照片,更见其生动形象,以一种更加亲近的方式感悟历史。

他说:“这应该是继一大会址纪念馆发现尼克尔斯基照片之后,最重大的一次历史发现和研究成果。”

这些影像是党员人数最多、距离建党时间最近的影像资料,更是中共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的展示;影像资料尚有悬念留存待解,将用于一系列文献纪录片的拍摄,以后将在“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进行展示

上海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料中心共向俄罗斯方面购买了50分钟样带,其中版权部分长度为5分钟。汪珉介绍,除了已经辨认出的这6位党员外,还有罗亦农等共青团早期领导人,以及宋庆龄访问莫斯科的画面,下一步将陆续研究甄别。

在这两段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中,还有一些亚洲人的脸,他们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朝鲜人?现在还来不及一一辨认。据记载,在莫斯科参加远东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国代表有三四十人,当时在莫斯科的中国学生还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等,影像中有没有他们呢?这些留待人们进一步发现。

专家表示,这些资料不仅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数最多、离建党时间最近的影像资料,更是中共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的展示,意义格外重大和深远。这批珍贵的资料除主要用于《1921:点亮中国》、《理想照耀中国》、《誓言》等三部上海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纪念建党90周年文献纪录片外,今后也将在“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进行展示。(本文图片承上海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料中心提供)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