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周:中国现代著名化学家
【类型】报纸
【篇名】吴学周:中国现代著名化学家
【简介】吴学周,谱名同棠,字萼晖,号化予,江西萍乡 人,清光绪十八年八月十九日(1902年9月20日) 出生于萍乡县(今萍乡市)荷尧乡荷尧村一个书香世 家。$$ 1928年,吴学周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江西 省教育厅公开招考的公费赴美留学生,11月,他到 达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化学专 业。由于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54
【正文】
吴学周,谱名同棠,字萼晖,号化予,江西萍乡 人,清光绪十八年八月十九日(1902年9月20日) 出生于萍乡县(今萍乡市)荷尧乡荷尧村一个书香世 家。$$ 1928年,吴学周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江西 省教育厅公开招考的公费赴美留学生,11月,他到 达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化学专 业。由于他聪敏好学,学业精良,深得导师贝杰先生 的青睐。1931年7月,吴学周获化学博士学位,留校 从事光谱研究工作。1932年秋他以访问学者身份, 应邀去德国达姆斯塔特高等工业大学任客座教授, 结识了诺尔奖金获得者、世界著名光谱学家赫兹堡 教授,和他一起从事自由基光谱和分子振动光谱的 研究工作。$$ 本来,吴学周可以在德国和赫兹堡多合作一些 时日,但是,从祖国频频传来的日寇侵华步步深入的 消息,使他坐卧不宁,茶饭无味。他固然希望自己能 在科学研究上有所作为,却更渴望能为挽救祖国危 亡有所奉献。1933年夏,他怀着“科学救国”的鸿鹄 之志,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受聘为上海中央研 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不久受聘为专任研究员。吴 学周带领朱振钧、柳大纲等人,开展了光谱学等一系 列基础性研究,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 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影响较大的主要著作有20多 篇。1936年,吴学周受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论会化学 组编纂委员,调查全国化学家对化学的专门研究论 著,编成目录。抗日战争爆发后化学所关闭,他留居 上海。1937年8月,到南昌向教育界讲演防毒知识, 参与指导江西军事化学研究会议。1942年他被正式 任命为化学研究所所长,并被推选参加联合国科教 文组织中国委员会。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他无视 国民党的利诱、胁迫,拒绝赴台湾,留在上海迎接解 放。$$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 任陈毅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吴学周应邀参加。11 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郭沫若担任院长,吴学 周被任命为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50年,中科院 指示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上海迁到东北去,吴学周带 头响应并积极行动,同年被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 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1952年12月6日,上海物理 化学所迁往长春,与长春综合研究所(原长春科学研 究所)合署办公。$$ 1954年6月,物化所与长春综合研究所合并成 立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吴学周任所长。作为 所长,吴学周深知自己任重道远,深知科学家的天 职,就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开拓事业。1955年6 月,吴学周被推选为中科院理化学部委员、常务委 员。1956年,参与制订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科12年 科学研究远景规划,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 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吴学周作为 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学科组成员、吉林省科学 技术协会主席出席大会。他决心重整旗鼓,为党的科技事业贡献全部力 量。同年8月,中科院重新任命他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进入80 年代,历经了30年风雨的长春应化所的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 学和分析化学“三个研究中心、四大学科领域”,以具有多方面影响的综 合性化学研究而闻名中外。1981年吴学周当选为中科院第四届学部委 员。1983年1月1日,81岁高龄的吴学周郑重拟写了要求加入中国共 产党的申请书,1983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吉林省委批准吴学 周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吴学周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九三学社第三、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常委。$$ 1983年10月31日,吴学周在长春病逝。骨灰一部分安放在长春革 命公墓,一部分安葬在家乡荷尧南山下长塘坳上。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