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张国庶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在市人文公园举行―――本报记者专访张国庶烈士后人
【类型】报纸
【篇名】4月2日,张国庶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在市人文公园举行―――本报记者专访张国庶烈士后人
【作者】 吴伟陈薇薇刘洁
【简介】 核心提示:4月2日上午,张国庶烈士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在市人文公园举行。市政协主席晏德文,副主席邓斌,市政协巡视员李远实,市政协秘书长彭亚平,老同志刘域初,张国庶烈士嫡长孙张东平等亲朋族友和市民政局负责人、消防官兵、市直诗词协会的会员、萍乡音协合唱团的演员共200多人参加揭幕仪式,并向纪念碑敬献了鲜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99
【正文】
核心提示:4月2日上午,张国庶烈士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在市人文公园举行。市政协主席晏德文,副主席邓斌,市政协巡视员李远实,市政协秘书长彭亚平,老同志刘域初,张国庶烈士嫡长孙张东平等亲朋族友和市民政局负责人、消防官兵、市直诗词协会的会员、萍乡音协合唱团的演员共200多人参加揭幕仪式,并向纪念碑敬献了鲜花。
本报记者采访了专程前来参加仪式的张国庶烈士的几位后人。
祖父魂归故里
是家族之幸―――访张国庶烈士嫡孙张东平
4月2日,张国庶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在市人文公园举行。张国庶烈士的嫡孙张东平先生受邀来到萍乡出席仪式,缅怀先烈祭奠祖父。见到张东平是在4月1日,他前一天晚上刚刚从台湾赶到萍乡,虽然有些疲倦,但张东平还是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祖父魂归故里是家族之幸。
张东平是张国庶的嫡孙,现居住在台湾,是张国庶烈士名下唯一的男丁了。张东平告诉记者,这是他第四次来萍乡了,虽然他出生和成长地都是在台湾,但是在父亲的教导下,他对故土充满了感情。第一次回萍乡是1988年,那时候两岸关系刚刚解冻,他作为张国庶烈士的第三代第一次回到故乡。1989年,他又和父母一起回到萍乡上栗,看望了当时还健在的叔公。2010年,张家故居重新修缮时,他第三次回到萍乡。时隔两年后,他第四次回来,迎来了祖父纪念碑的揭幕仪式,这让他感到很激动很欣慰。谈到这几次回萍乡的感受,张东平说,每一次回来都在感受萍乡的变化,特别是这次回来,感受更加强烈。第一次回萍乡时候,感觉萍乡城很老旧,灰沉沉的,几乎没有什么颜色。但是现在的萍乡,却已经是满目的绿色,处处鸟语花香、车水马龙,经济一片繁荣。萍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也让他感叹:萍乡人真的了不起。
张东平还告诉记者,2010年下半年他回萍乡时,才得知自己的祖父平反并追认为烈士的事情。当时他和家人都感到宽慰,他觉得应该为祖父立碑,让祖父魂归故里了。当听说祖父牺牲后遗体被人安葬在了南昌,他们根据线索到南昌寻访过祖父的坟墓,但是很遗憾并没有找到。如今,祖父的遗体虽然没有找到,但祖父的纪念碑和雕像立在了萍乡人文公园,祖父英魂归故里,他要感谢萍乡方面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各界人士。唯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看不到这一切了。而母亲今年也已经88岁了,身体不便不能来到萍乡。但是,他会把家乡的变化,把祖父纪念碑和雕像落成仪式的盛况告诉母亲,把萍乡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到台湾去。
张东平
滔滔泪 汩汩情―――访张国庶烈士侄女张维诺、侄女婿宋华铿
“志未酬身先死碧血赣江滔滔泪,名终正魂幸归清波萍水汩汩情”,4月2日上午,张国庶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在萍乡人文纪念公园举行,艺术纪念碑上雕刻的这副挽联让人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而创作这副挽联的就是张国庶烈士的侄女张维诺和侄女婿宋华铿,当两位古稀老人谈起张国庶烈士英勇献身、遭人误解以及名正魂归的整个历程时不禁潸然泪下。
张维诺得知伯父张国庶烈士将魂归故里的消息时,喜极泪下、感慨万分,并由此萌发了创作一副挽联表达张氏后人们万般情愫的想法,“我和老伴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放伯父的一生,于是上联很快就出来了:志未酬身先死碧血赣江滔滔泪,表达伯父壮志未酬身先死、恸催赣江泪滔滔、动天地、泣鬼神的浩然正气”。张维诺说,创作下联时她想到了为伯父牺牲56年后“名正”以及82年后“魂归”辛勤奔波和长期操劳的领导和乡人,于是确定了“名正”和“魂归”两个词,随后在原市政协巡视员、十一届市政协副主席李远实的帮助下,在很多单音词里敲定了“终”和“幸”,但对上“碧血赣江滔滔泪”则颇费了一番心思,几易其稿都被否定。
一天傍晚,张维诺和老伴像往常一样漫步在滨河岸边,习习凉风、清清流水,好像徜徉在诗情画意之中一般,让人格外惬意,“干净清澈、延绵不绝的萍水河、不正是传递着家乡人民对伯父的缅怀之情吗?”张维诺脱口而出:“汩汩情”,宋华铿随即说道:“好,萍水汩汩情!”张维诺告诉记者,《辞源》里淮南子关于“汩汩”的词条里有“原流泉?,冲而徐盈;混混汩汩,浊而徐清”的句子,意喻泉水喷涌而出从浑浊到清澈的过程,这正是伯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得以正名的形象比喻,于是下联“名终正魂幸归清波萍水汩汩情”终成。
宋华铿告诉记者,张国庶烈士魂归故里既是张氏后人的喜事,也是萍乡人民的喜事,希望张国庶烈士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激励家乡人民不断奋斗,建设幸福萍乡。
“他一直是我的榜样”―――访张国庶烈士堂长侄张陈光墅
4月1日,阳光明媚,天气晴朗。记者在鑫海岸商务酒店见到了张陈光墅,他是张国庶烈士的堂长侄。张陈光墅头上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上身穿着一件白色的外套。虽然已经73岁了,耳朵需要借助助听器才能听清楚对方的讲话,可依旧是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张国庶烈士牺牲于1930年7月5日,而张陈光墅出生于1939年。也就是说,张陈光墅从未见过堂伯父。但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张陈光墅的言语里,句句都流露出他对堂伯父的敬佩之情。张陈光墅说:“了解堂伯父平生的事迹,主要是来源于伯父张国熊的叙述。由于伯父和张国庶同龄,当时又一起在萍乡县立中学读书,所以对堂伯父参加共产党,之后牺牲的经过都比较清楚。”对于张国庶烈士为革命英勇牺牲,当时并没有追加为烈士,直到1986年才追认张国庶为烈士称号这一事,张陈光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堂伯父牺牲时,是处在一个特殊时期,理应立足历史大势中观察事物,不能将个人的情感恩怨穿插其中。坚信迟早有一天,等条件逐渐成熟了,他所作出的牺牲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谈起张国庶烈士对他的影响,张陈光墅感慨地说:“他一直是我的榜样,激励我不断前行。这一生,家庭背景、历史问题对我造成的影响很大。成绩优异,想上大学,但成分不好,不允许读。但我没有悲观失望,想想堂伯父,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却没有丝毫的动摇,始终坚持理想和信念。于是,我一步一个脚印从民办老师做起,然后是公办教师、芦溪县文化局局长直到退休。”
此次在人文公园为张国庶烈士举行雕像揭幕活动,张氏后人都感到很高兴。张陈光墅激动地说:“真是要感谢市委市政府,在今年清明节之际,让堂伯父魂归故里落叶归根。这代表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承认他的丰功伟绩,大家并没有忘记他。当年被敌人抛入赣江河里的堂伯父,尸骨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没有,以后我们可以经常来看看他。”
(本版图片:记者 李桂东摄)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