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为党工作是本分

为党工作是本分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为党工作是本分

【简介】龚全珍给莲花县的孩子们讲述革命传统故事。 有这样一位将军——甘祖昌,1927年入党,1928年参加红军,历经战火洗礼,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两年后主动请辞回家乡务农,带领乡亲改变落后面貌。他的精神和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有这样一位将军夫人——龚全珍,年逾九旬、60多年党龄、扎根贫困地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55

【正文】

龚全珍给莲花县的孩子们讲述革命传统故事。

有这样一位将军——甘祖昌,1927年入党,1928年参加红军,历经战火洗礼,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两年后主动请辞回家乡务农,带领乡亲改变落后面貌。他的精神和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有这样一位将军夫人——龚全珍,年逾九旬、60多年党龄、扎根贫困地区56年,无怨无悔在江西莲花山乡,投身教育,爱心奉献。离甘祖昌将军崇高灵魂最近的她,时至今日依然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不懈追求。

“我忘不了老甘临终前留下的话:‘下次领工资,再买化肥,送给贫困户。’人民给了我们荣誉,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谋幸福。只要还能动,还能讲,就要为社会做一点事,永不掉队。”

56年前,她追随信仰,跟从丈夫,返乡务农从教,无悔建设家乡;90余岁高龄,她情怀不变,本色不改,始终严于律己,心系群众——龚全珍,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甘祖昌夫人,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着为民务实清廉的内涵。

信仰的力量

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甘祖昌

“过九不过十,是莲花的风俗。去年已经热闹地办了90大寿,今年我91岁了。”龚全珍指着手中一只双面相框告诉记者,“算起来,跟着老甘到莲花县56个年头了。老甘最大的信念就是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

1957年8月,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龚全珍说:“当时走得急,生活用品老甘啥也不让多带。到了莲花,乡下蚊子多,买蚊帐、买被套的布票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沿背村党支部书记刘淼林当年是龚全珍的学生,他向记者介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

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当农民我不合格,但老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我可以学。”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在新疆我是老师,到了莲花我还可以去教书。”她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每逢周末才回家帮丈夫和孩子缝补衣服、料理家务。真切感受到甘将军对家乡眷恋之情的龚全珍,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龚全珍明白,丈夫虽然没有留下任何物质财富,但这笔精神财富是拿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甘祖昌和龚全珍夫妇的点点滴滴,家乡老表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从江山水库下山,记者路遇坊楼镇江山村64岁的村民刘吉桂:“当年龚老师教过我,她和甘将军都是造福乡里的好人。他们当年参加修造的江山水库,到现在还浇灌着近万亩农田呢。我们都习惯叫它‘将军水库’。”

本色的分量

人民给了我们荣誉,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谋幸福。只要还能动,还能讲,就要为社会做一点事,永不掉队 ——龚全珍

相濡以沫几十载,龚全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同甘将军融为一体、须臾不分了。

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龚全珍住进县光荣幸福院。在幸福院度过的5年中,龚全珍没有把自己看作被照顾对象,而是当成院里的工作人员,拿出生活费帮大伙买营养品,自己动手擦地板、补衣服……

乐于伸出援手的龚全珍,自己却很少开口寻求帮助,唯恐麻烦别人。她在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上始终保持着节俭朴素的作风。子女们心疼老人,给她买了几套质量好些的保暖内衣。得知一套要200来块钱,老人不停地念叨“买得太贵了”。

在萍乡琴亭镇小学,放学后,常能看到学校操场的树荫下,孩子们围坐在白发苍苍的龚奶奶身旁听她讲革命传统故事。在县老干部宣讲团,龚全珍年纪虽大,却最活跃,经常到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做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很受大家的欢迎。

30年来,没有人记得龚全珍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就在今年5月3日,龚老师还到我们乡讲了课。”三板桥乡组织委员李亚琴说,中午11点半下了课,龚全珍坚持不吃乡里提供的午餐,要坐公交车回家。那天很热,乡里不放心90岁的老人坐公交车,谎称下午有人回县城开会,饭后可以搭顺路车,老人这才留下,破例吃了一顿工作餐。

从14岁离开山东老家,到1949年入党,再到1957年离开城市回山乡扎根,龚全珍这辈子与甘将军一样充满传奇色彩。但她总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党员,为党工作是本分,离休不等于离岗,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再小,都是在延续甘祖昌建设美好家乡的梦想。

曾有人这样问龚全珍:“您这么大年纪了,不在家安度晚年,整天忙这忙那,图个啥?”她回答:“十几年来,每次从睡梦中醒来,我都会听见老甘临终前说的那句话:‘下次领工资,再买化肥,送给贫困户’。我们图个啥?不图啥!人民用小车推出了新中国,给了我们崇高的荣誉,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谋幸福。只要还能动,还能讲,我就要为社会做一点事。我是一名老兵,要永葆党员本色,永不掉队!”

榜样的能量

我们是甘家的后代,不能给父辈抹黑,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人

——龚全珍的女儿

“龚全珍”就是一块真金招牌,我们都服龚全珍、都认龚全珍 ——琴亭镇离退休干部党支书刘恩怀

龚全珍始终以甘将军为榜样要求自己,同时又为后人、为社会树立了一个可亲可敬的榜样。

“我母亲就是这样的人,钱用在自己身上总觉得是浪费,总想着怎么能帮到别人。”龚全珍的女儿甘公荣说,“现在母亲因为身体原因不怎么出门了,但她总是念叨还有没有困难的学生,得帮帮他们。”受母亲的影响,在当地工商银行上班的甘公荣也习惯艰苦朴素的生活,乐于扶困助学,先后捐款5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她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和子女: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要先学会做人,最基本的就是做一名合格公民。我们是甘祖昌和龚全珍的后代,不能给父辈抹黑,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人。 (据《人民日报》)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