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展风采
【类型】报纸
【篇名】青藏高原展风采
【简介】江西日报记者 张志勇 实习生 杜雨萌 藏羚羊以善于在高原奔跑而著称,被称为“青藏高原的骄傲”。在青藏高原,同事们送给胡为正一个亲切的外号——“藏羚羊”。作为队长兼项目负责人,能成为同事们心目中的“藏羚羊”,胡为正感到特别骄傲。 胡为正,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西藏区调队队长、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工作30年,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118
【正文】
江西日报记者 张志勇 实习生 杜雨萌
藏羚羊以善于在高原奔跑而著称,被称为“青藏高原的骄傲”。在青藏高原,同事们送给胡为正一个亲切的外号——“藏羚羊”。作为队长兼项目负责人,能成为同事们心目中的“藏羚羊”,胡为正感到特别骄傲。
胡为正,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西藏区调队队长、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工作30年,其中14年跋涉在青藏高原。14年来,他参与和主持完成了西藏找矿项目9个,每个项目从设计、野外验收到最终评审均获优秀,2012年他个人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
第一次翻越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时,天渐渐黑了下来,剧烈的高原反应向每一个队员袭来,大家普遍呼吸急促、呕吐、胸闷、流鼻血、浑身无力。晚上,大家头痛得无法入眠,吃了安眠药也不起作用,有的队员被送到当地县医院抢救。队员们强烈地感受到高原反应的威胁、西藏工作的艰辛。
艰苦恶劣的环境,不仅考验着队员们的毅力,也考验着胡为正的责任。白天,胡为正选择走在最艰险的地质路线上,一边忙着观察地质现象,做好记录,一边不停地照顾体能较弱的同事,帮着背包,抢着背标本和样品。到了晚上,劳累了一天,队员们大多倒头便睡,但胡为正还要汇总当天大家的填图资料,安排第二天要跑的地质路线。
有一次,胡为正的腰椎间盘突出病又发作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他每天早上照旧第一个从帐篷里爬起来,敲开冰层取水,为同事们准备好早餐,大家劝他不要出野外了,但他仍然坚持和同事们一起跑地质路线。
2012年10月初,结束了一年的西藏野外工作,越野车行驶在返赣的路上,队员们正期待着回家休整的喜悦。这时,胡为正接到院长安排紧急任务的电话:“青海沱沱河项目你当突击队长,再上高原无人区!”责任重于泰山,胡为正没有多加思索,带领34名突击队员立即启程向青海沱沱河无人区进发。
工作区海拔五六千米,经常是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时常刮7到8级的寒风,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高寒地。迷路、陷车、野兽侵袭等,几乎每天都在威胁着队员们的生命。在这里,队员们每天要负重步行十多公里,吃的是冻成冰疙瘩的食品,住的是跟着狂风一起摇晃的帐篷;墨镜不是时尚的装饰物,而是在冰天雪地里保护眼睛的用品;鞭炮不是喜庆的象征,而是为了吓走不期而遇的野兽;速效救心丸不是心脏病的急救药,而是每个队员缺氧救助的必需品。
当年10月底,在青海沱沱河无人区跋涉的胡为正,接到后方工作站打来的卫星电话,告知他的父亲病故了。同事们劝他赶紧回家,但他想了想说,突击队任务重,回家路途遥远,必然影响到突击队的野外工作进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只有对不住父亲了。胡为正面对南方,长跪不起,泪流满面,默默吊唁着离去的父亲……
两个月后,胡为正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带领队员们战胜重重困难,赢得了无人区项目的攻坚战全胜,受到中国地调局的高度赞扬,树立了江西地矿人的崭新形象。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