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铎馆 以身铸剑不言悔
【类型】报纸
【篇名】吴运铎馆 以身铸剑不言悔
【简介】 ★吴运铎纪念馆正在改建中(1 /3张) (2 /3张) (3 /3张) 吴运铎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在北京市丰台东高地南小街,有一家吴运铎纪念馆。曾为吴运铎“兼职秘书”的馆长何朝海表示,这里存放了吴运铎生前的许多实物、照片和手稿。目前纪念馆正在改建中,改建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14
【正文】
吴运铎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在北京市丰台东高地南小街,有一家吴运铎纪念馆。曾为吴运铎“兼职秘书”的馆长何朝海表示,这里存放了吴运铎生前的许多实物、照片和手稿。目前纪念馆正在改建中,改建后的吴运铎纪念馆将用2000到3000件实物、手稿、资料再现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一生。
追忆
《把一切献给党》,是一部在20世纪50年代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感人故事。它问世以来,至今印数达1000多万册,不仅在我国多次再版,教育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这本书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吴运铎。
★从小就是“机械迷”
1917年1月,吴运铎出生在江西萍乡安源煤矿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却也让他从小痴迷机械。那时候,他一有空,就会依傍在机器旁,入迷地看工人师傅操作,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做一名管机器的工人曾经是他最大的梦想。
1938年,吴运铎参加新四军,上前线浴血杀敌是他的追求。然而,时任新四军二师师长的罗炳辉却要求他修枪造炮,并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送给了他,告诉他在战斗后方一样可以杀敌。
1939年,新四军在皖南的山谷深处建立了第一座兵工厂,吴运铎和几位战友被调去制造步枪。当时兵工厂的条件在今天看来粗陋得不可思议——把水井的辘轳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井绳上吊一块100多公斤的铁疙瘩,就成了锻打枪体、炮弹壳的“手摇汽锤”;在磨粮食的石磨轴上,套一条粗布缝制的传送带,就成了“人推发动机”;将手电筒灯珠磨出一个口往里面塞火药,一通电就成了“电发雷管”……
就是在这里,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首次制造出步枪;制造出第一批平射炮和枪榴弹;制造出42厘米口径、射程可达4公里的火炮;研制了拉雷、电发踏雷、化学踏雷、定时地雷等多种地雷;在只有8个人的条件下,年产子弹60万发……
写过《朱德传记》的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说:我到过美洲、欧洲,到过许多国家的兵工厂,可从来没见过像你们这样的兵工厂,这真是奇迹、奇迹!
★身上有100多处大大小小伤疤
然而,一个又一个的兵工奇迹却是吴运铎用无数次的生死较量换来的。为研制兵器,从膝盖到脚趾,从手指到手腕再到眼睛,他身上100多处大大小小的伤疤,清晰可见,几十块弹片甚至伴随他走到生命的终点。
1942年,二师军工部要求修复一批废迫击炮弹,急供前线。吴运铎和战友们在完成了为废炮弹除锈、填药、安装弹尾、尾管、引信后,却发现没有引火的炸药——雷汞。他决定从废旧雷管中挖取,雷汞是一种高敏感度的炸药,为了预防发生意外,他先将雷管用水浸泡了一个星期,因为完全浸湿了的雷汞是不会爆炸的。
不幸还是发生了,当他小心翼翼地用钳子挖出第一块雷汞并舒了一口气,准备继续往里掏的时候,一声巨响,雷管在他的左手爆炸了。那一次,他被炸掉了四个半手指头,一只眼睛炸瞎了,左边的膝盖炸出碗口大的一个坑。
1947年的一天,在大连甘井子一个名叫老虎牙的山洼里,为取得炮弹引信数据,时任引信厂厂长的吴运铎与大连炮弹厂厂长吴屏州一起带人实验刚刚仿照日本炮弹制造的8枚新炮弹。前6枚都顺利地响了,而第7枚却迟迟没有动静。为搞清原因,两位吴厂长将生死置之度外,朝试验点奔去,就在他们俯身准备检查炮弹的时候,哑炮爆炸了。吴屏周当场牺牲,吴运铎再次倒在血泊中,左手腕被炮弹截断骨头,右膝盖下被炮弹炸劈一半,右眼也崩进了一块弹片。
七天七夜之后,所有人都以为不会再醒来的吴运铎又一次奇迹般地睁开眼。老伴告诉他,那天是一只放在他左胸口口袋里的怀表挡住了飞来的弹片,救了他的命。
★“中国的保尔”婉拒提拔
1951年10月,吴运铎被授予“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人民日报》专门撰文,称他为“中国的保尔”。1953年,他拖着伤残的身体完成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震动海内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荣誉和利益面前,吴运铎却始终很低调。与他相交15年,被聘为其“兼职秘书”的何朝海说,早在1950年吴运铎就被任命为中南兵工局副局长,而直到退休前他被任命为五机部研究院副院长,他一直都是厅局级别。在此期间,组织曾经多次和他谈话,给他提拔的机会,但都被他委婉地拒绝了。
离休之后,他应邀担任京、津、沪多所工读学校的名誉校长、许多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和一些刊物、群众团体的顾问,用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广大群众。
每每有人提及提拔、待遇的事情,吴运铎常回想起这样的故事:在1939年夏天,他所在的兵工厂正在研制枪榴弹,一位自愿参与抗战的英国女学生当时在兵工厂内做翻译,帮助他们翻译国外的一些兵工资料。由于厂子设在山坳里,一天女学生去打热水时,失足掉下山牺牲了。“人家还是个外国人,为了支援我们都牺牲了,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我们活着的人还要多贪图什么呢。”
★吴运铎写自传感染几代人
1953年,吴运铎在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的要求和帮助下,完成了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这本在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书感染、教育了几辈人。何朝海说,他就是其中一位。
60年代,正在读小学的何朝海读到《把一切献给党》,书中的故事和激情让他震撼,至今他还能背诵出书中最后的篇章。从那时起,他就成了吴运铎的“粉丝”,渴望有一天能见到他本人。1969年,已到北京5年多的他得知了吴运铎家住海淀甘家口,登门时才知道吴运铎已被下放在河北五七干校劳动。直到1977年12月,吴运铎平反后,何朝海才得以见到他儿时的偶像。“那天我给他讲了我多年追寻他的事和在北京的生活,他便从书架上取了一本《把一切献给党》送给了我,还在上面题写了这样的话:‘假如我是一撮泥土,把它铺向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伙伴们大踏步地走过去。赠何朝海同志,共勉。’这本书一直激励着我,一路走到今天。这本书后来也保留在吴老的纪念馆里。”何朝海说。
何朝海回忆,在80年代想见到吴老并不困难,他在医院住院期间,有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拨来自各个单位的人。对此,他基本有求必应,日程表里总是排得满满的。吴老多年前给家人立下了“约法三章”,凡是他有电话,有人见他,有人采访他,谁也不准挡驾。
很多年后,一位去吴运铎纪念馆参观的残疾姑娘还与何朝海讲起过吴老当年帮助他们成立残联的故事,并说如果没有吴老的精神鼓励,她甚至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坚持活下来。
图像
想见到吴老并不困难,即使他生病期间,有时一天也要接待好几拨来自各个单位的人。对此,他基本有求必应,日程表里总是排得满满的。吴老多年前给家人立下了“约法三章”,凡是他有电话,有人见他,有人采访他,谁也不准挡驾。(资料照片)
重访
纪念馆扩规模
正在原址改建
近日,记者寻访了在京的吴运铎纪念馆,尽管正在改建中不便参观,但曾为吴运铎“兼职秘书”的馆长何朝海还是热情地向记者展示了吴运铎生前的许多实物、照片和手稿。
何朝海经常拜访吴运铎,1984年还被聘为“兼职秘书”,此间深为吴老的精神所感染。1989年,他办雷锋纪念馆时遇到困难,找吴老诉苦后,吴老给他题了这样的字:“峰高无坦途,攀登莫畏难”。“就是这种精神一直给我力量。在吴老百年后,我筹建的雷锋馆也几经起落,很多人都走了,但我却很执著,从没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他说。
何朝海告诉记者,由于吴老在生前就与他相交很深,其家人、子女对他都很信任。所以,在吴老百年后,他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建好了吴运铎纪念馆,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陈野苹题写了馆名,与他筹建的雷锋纪念馆一起设在丰台东高地南小街。
由于受条件限制,纪念馆只有5间房、200平方米左右,为此收藏了吴老生前手稿、实物多达万件的何朝海只能在馆内摆出几百件实物、图片,并用大量展板来再现吴运铎的辉煌一生和对新中国诞生做出的贡献。自开馆以来,吴运铎纪念馆几乎每天都有人去参观。“来的人以学生、部队的战士居多,还有离退休的老首长,残疾人也很多。有时候,参观的人在展室内一看就是半天,迟迟不离去,都深深地被吴老的经历打动。”何朝海说。
如今,为了让吴运铎纪念馆“与时俱进”,让何朝海把多年收集、珍藏的实物能展示出来,让当下的人们再多想想这位兵工奇才的精神,纪念馆已接受注资,正在原址改建,建成后的吴运铎纪念馆将有800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分4个展室,用2000到3000件实物、手稿、资料再现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一生。
“我还想着,要引入声、光、电的现代化方式,再开一个大的影视厅,在那里循环播放《吴运铎》的电影、电视剧、话剧,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他、了解他、纪念他,并在他的精神鼓舞下,走出更好的人生路。”何朝海说。
档案
★名称:吴运铎纪念馆
地址:丰台区东高地南 小街
☆1917年1月,吴运铎出生在江西萍乡安源煤矿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
☆1938年,吴运铎参加新四军。
☆1939年,新四军在皖南的山谷深处建立了第一座兵工厂,吴运铎和几位战友被调去制造步枪。
☆1951年10月,吴运铎被授予“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1991年,吴运铎逝世。
☆1991年,吴运铎纪念馆建成。由于受条件限制,纪念馆只有5间房、200平方米左右,为此收藏了吴老生前手稿、实物多达万件的何朝海只能在馆内摆出几百件实物、图片,并用大量展板来再现吴运铎的辉煌一生和对新中国诞生做出的贡献。
☆2011年,纪念馆接受注资,在原址改建。建成后的吴运铎纪念馆将有800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分4个展室,用2000到3000件实物、手稿、资料再现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一生。
■文/本报记者陈凯一
■摄影/本报记者袁艺
■资料照片供图/吴运铎纪念馆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