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尔?柯察金”武汉人吴运铎影响几代人 图文:众多读者推荐《把一切献给党》
【类型】报纸
【篇名】“中国保尔?柯察金”武汉人吴运铎影响几代人 图文:众多读者推荐《把一切献给党》
【简介】 ????楚天金报讯?图为:收藏在省博的红书 ????图为:吴运铎资料照 ????一本书可以影响几代人,一个人的精神可以永久地“活”在后世。 ????本报50本红色图书候选书目公布后,很多读者致电本报表示非常感动,“好多书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真自豪,湖北有这么多红色经典图书”……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678
【正文】
????图为:吴运铎资料照
????一本书可以影响几代人,一个人的精神可以永久地“活”在后世。
????本报50本红色图书候选书目公布后,很多读者致电本报表示非常感动,“好多书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真自豪,湖北有这么多红色经典图书”……家住武昌黄鹤楼的戴爹爹更是动情地告诉本报,《把一切献给党》是影响他一生的一本书。
????一本书牵出一代人记忆
????“《把一切献给党》是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啊。”戴爹爹看到自己推荐的红色图书入围“十部精品图书”候选书目,十分激动,“年轻的几代人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却很少再有人知道我们中国也有一位‘保尔?柯察金’,而且他就是我们武汉人啊!”戴爹爹说的“中国保尔”就是抗战时期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吴运铎。
????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1917年生于江西萍乡,1931年举家迁至黄石。1938年参加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小时候,他做过挑煤工,捡过煤渣。文化水平不高的他,却对兵工很感兴趣。
????他不断自学、摸索,在研制弹药的过程中多次受重伤,“左眼瞎了,左手、右腿都残疾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中国的“枪榴弹之父”,是数个重大战役胜利的幕后功臣。“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他一次次差点进了鬼门关,又一次次拖着伤病的身躯继续战斗在前线。
????《把一切献给党》于1953年面世,曾风靡于上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而且被译成七种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吴运铎才是真正的硬汉啊。我们湖北的年轻人,都应该了解这位英雄前辈的事迹。”戴爹爹回忆道,吴运铎也曾是一代年轻人的“偶像”。就连张海迪在绝境中想到自杀时,也曾受到吴运铎的鼓舞:“困难,是很能考验一个人的。在困难面前摇头、退却的人,和对困难逆来顺受的人,从来不可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把一切献给党》收藏在省博
????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如今却不被很多人所熟知,戴爹爹表示非常遗憾。况且年代久远,这本书也很难再看到了。不过,记者多方打听了解到,吴运铎的资料和他的《把一切献给党》,还是省博物馆的珍藏,读者若想了解,也很方便。
????在省博物馆主馆的三楼,“荆楚百年英杰展”在2007年开展后成为常设展区。吴运铎也作为百年英杰之一被永久纪念。发黄的书封和旧照片记录着吴运铎的传奇一生,乐观、豁达的笑脸让人难以想象他曾经经历的一切。《把一切献给党》是一部在20世纪50年代就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优秀战士的感人故事。它问世以来,多次再版,影响了几代人。这本书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吴运铎。
????红色经典依然震撼世人
????“《把一切献给党》是吴运铎一生的真实经历。他的生命源于矿山,也就注定了他在机械方面的天才。战乱的时代给了他觉悟的意识,也为他发挥才能创造了条件。
????吴运铎的一生与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一起走过。碎裂井是个富于革命斗争的地方,生于斯亦长于斯,在吴运铎苦难的童年里就已留下了革命的血的记忆。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叛变革命,工人武装被镇压,父亲培养子女念书的梦想破灭了。失学的吴运铎‘当工人’的梦想也破灭了,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挑煤、捡炭渣,但没能养活家人。一家人逃难到了湖北,仍在矿上,却是暗无天日的学徒生涯,当工人却没有机会和条件学习与机器相关的知识,一切只能靠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了吴运铎一个全新的生活理想。工人们觉醒了,吴运铎更进一步认清了处于被压迫境地的原因。革命是惟一的出路。吴运铎毅然参加了新四军。从此,他开始了与枪炮制造紧密相连的一生。这是一个战士成长史,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发展史,‘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的心声。把一切献给党,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代,都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心声!”
????上世纪50年代成为一代人的榜样,文革十年,吴运铎仍然难逃浩劫,受了很多委屈。瘦骨嶙峋、身体残疾的吴运铎在天寒地冻中起早摸黑喂猪之余还在顽强自学,文革后继续担当重任。2009年,他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重新推选吴运铎的这本红色经典。重温这本最平实却最震撼的自传,不禁感慨90年沧桑巨变。(文/本报记者张亚利?图/本报记者朱安璋)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