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观吴烈民山水画有感

观吴烈民山水画有感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观吴烈民山水画有感

【简介】 ▲独钓(国画) 吴烈民 作 □陈延 逢好画,便觉得是赶上了运气,这就是第一次看到吴烈民山水画作品时的心情。就想知道画家几十年所走的路,见到他本人,从质朴的外表猜测,不事张扬亲和的待人接物后面,应该是暮鼓晨钟修行式的执着性格;悄无声息地安静工作、画画是每日必修的功课;也应该乐于走出去,在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72

【正文】

▲独钓(国画) 吴烈民 作

□陈延

逢好画,便觉得是赶上了运气,这就是第一次看到吴烈民山水画作品时的心情。就想知道画家几十年所走的路,见到他本人,从质朴的外表猜测,不事张扬亲和的待人接物后面,应该是暮鼓晨钟修行式的执着性格;悄无声息地安静工作、画画是每日必修的功课;也应该乐于走出去,在名山大川之间漫游,作屈子式的冥思苦想、追问求索;劳作不息就像耕耘的农夫,一生一世的努力,画笔连接着信仰和追求,历尽得失的苦乐。

终于在文字记述中,领略到了烈民的工作、阅读、跋涉,他之前的版画创作取得过傲人的成绩。多年书装设计让他对于二维空间的均衡变化驾轻就熟,他也实实在在地去实践了“行万里路”这句千古格言。徒步沿黄河行走,零距离地去感叹壶口瀑布的气势雄浑,身心融入自然中去,完成志向高远的洗礼;怀着宗教般的虔诚与激情,朝觐散落大河上下的文化艺术圣迹、中华文明史的证物。且能用独特的视角,评述千年时光留给石窟雕像的残缺之美,从岁月之手的再造中,感触宇宙和时间的神奇,领悟到审美的非凡哲理。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水墨画的人文情怀,在中国画知白守黑的格局里,蕴含着画家从事版画创作几十年的心得。吴烈民艺术观念的拓宽,不仅在于很好地发挥不同画种相通的艺术规律,作品中也还流露着画家对西方造型艺术的偏好和兼容。画家吴烈民做到了笔墨传情,收获了自性圆满的水墨画图式,拥有独特的精神家园,并且在长期中国水墨画创作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论和心得。他说:“中国画笔墨是十分情绪化的东西”,“情绪化是心迹的外化,是超脱,是自由王国。”看他的新近作品,真可谓水墨酣畅,笔走龙蛇。自由任性却不失法度,随心所为亦在情入理,以笔状物,形不伤笔。抽象的点线面和具体山川景物并立互补,相映成趣。让看似常见的桑麻之野、侗寨、鼓楼、风雨桥变得不再寻常。冈陵起伏,时近时远。云山雾绕,景实而境幻。作品清丽飒然,动心骇目。山水画在吴烈民笔下生机勃发,画品之高源于学识修养,画家吴烈民是为得道。

山水为胜,浑然天成。有道之艺应持诗之清雅,合天机而入禅理。如梦似幻,出神入化,承文人画精魂妙理,蒙养浩然之气。逸笔草草,或浓或淡,或润或涩,严紧细密,却也信马由缰。景色极富人情,画境时有深意。布局建构层次繁密,却又是举重若轻,全然笔墨游戏。

山峦树石,水波烟云,虽无常形,却有常理。画家深观天造之景,胸有林泉之境。作画之际,每每虚实相生,气韵自然,疏密均有节奏。深得澹幽、空灵、高逸、简远之品格,无笔墨处,用心用情;用笔墨处,常是无心之迹。一气落墨,浓、淡、焦随笔顺势,画竹画树,冈石绝崖,铁划银勾之线条,刚劲骨立,皴法简约,思巧趣奇。

2004年吴烈民的国画《侗寨晓色》获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金奖,是其山水画在艺术上入了行家们的法眼,大雅的证明。然而画家也是凡人,追逐高雅,但也不必脱离芸芸众生太远。烈民先生的作品兼顾了二者,亦雅亦俗,展览会上博得同行的称道,市场亦有口碑。既有骚人思士之清高,脚却踏实地连接着地气。做到这一点其实不易,这也正是烈民先生为人作画的过人之处。记得在汕头思云阁陈大陆先生处,与烈民的一面之缘,畅谈对他作品的印象,也就只一两个小时,烈民温和真挚的言语举止和内里的才气见识,印象颇为深刻。

然而终归不熟,对吴烈民先生毕竟知之甚少,一时兴之所至,就说了许多,已近轻漫。

祝吴烈民兄画艺精进,身心强健。

(陈延,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中国画院副院长)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