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周总理:我们“不是来吵架的”(附照片):——原新华社副总编辑彭迪回忆第一次亚非会议

周总理:我们“不是来吵架的”(附照片):——原新华社副总编辑彭迪回忆第一次亚非会议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周总理:我们“不是来吵架的”(附照片):——原新华社副总编辑彭迪回忆第一次亚非会议

【作者】 孙小靖

【简介】 彭迪简历 彭迪,江西萍乡人,1920年生。1942年在成都燕京大学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44年由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去延安工作。曾任延安八路军干部子弟学校副教导主任、新华社国际部主任、编委会委员和副总编辑等职。 作为新华社最早和为时最久的驻外记者 ,在国外度过几十个春秋。1972年尼克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33

【正文】

彭迪简历

彭迪,江西萍乡人,1920年生。1942年在成都燕京大学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44年由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去延安工作。曾任延安八路军干部子弟学校副教导主任、新华社国际部主任、编委会委员和副总编辑等职。

作为新华社最早和为时最久的驻外记者 ,在国外度过几十个春秋。1972年尼克松和田中角荣访华时,他参加了接待工作;1979年邓小平访美,他以新闻助理身份随同。1964年,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离休后,笔耕不辍,并参加了中国联合国协会、外交学会、中国记协等社会学术团体工作。1990-1992年在美国任密歇根大学协作研究员。

1955年前后,时任新华社雅加达分社首席记者 的彭迪和夫人钱行参与了万隆会议的整个报道工作。如今,两位老人都年近九旬,行动有些迟缓。但是,对记者谈起当年第一次亚非会议,他们仍然记忆犹新,充满感情。

1954年底,彭迪到达雅加达。12月28日至29日,亚非会议5个发起国在印尼茂物植物园的总统行宫举行最后一次筹备会,可以说是亚非会议的序幕。彭迪从首都雅加达驱车到茂物采访。会议经过一番辩论,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包括一致同意邀请中国参加。彭迪是获悉这个好消息的第一个中国人,他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立即开车前往中国驻印尼使馆汇报,并随即通过电波向北京报告了这一重要消息。

茂物会议决定,第一次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在印尼的山城万隆召开,因此后来也称“万隆会议”。

战友惨遭厄运

1955年4月初,彭迪的夫人、新华社对外部记者 钱行也乘船抵达雅加达参加分社工作。“钱行是在会前两周到达的。再晚几天,她可能也乘坐那架被敌特爆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了……这真是万幸!”回想当年“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案,二老非常义愤。在这一惨案中牺牲的新华社对外部主任沈建图等同志,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好友和业务骨干。

4月11日下午五点,彭迪和钱行赶到雅加达机场准备迎接沈建图等人。原定抵达的时间已过,不见飞机踪影。又等了两小时,还没消息。一再询问机场,最后被告知:“你们先回去吧,飞机今天到不了啦。”他们开始有点不祥的预感,回到旅馆就打开收音机,一直没有消息。后来,一位印度记者告诉他们,已证实“克什米尔公主号”出事了。

后来得知,这是国民党特务蓄意制造的一起爆炸案,目的是暗杀周恩来总理,阻挠中国代表团参加这次大会。飞机在北婆罗洲沙捞越附近上空爆炸,中国代表团9人加上奥地利、波兰记者与越南代表团1人,全部罹难。

总理率团赴会

飞机爆炸时,周总理正在昆明,准备前往缅甸。一直挂念总理安危的邓颖超写信叮嘱他,你外出活动,必须严密警惕。周恩来给她回信:“文仗武仗,不能无危险。也不能打无准备的仗。”他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令人钦佩。

周总理按照计划,先赴仰光与缅甸总理吴努、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进行非正式会谈,然后从仰光飞赴印尼首都雅加达。

1955年4月18日,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盛会——第一次亚非会议在万隆独立大厦开幕了。大会安排所有29个国家代表团的300多名成员在亚非大道一角的广场下车,步行几百米走向会场,接受夹道群众用鲜花、欢呼和掌声热烈地欢迎。周总理从容不迫地走来,以他独特的手势向群众致意,人群顿时激起一阵骚动。许多华人华侨更是激动不已,挥动双臂高呼:“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

力挽狂澜 扭转大方向

彭迪说,亚非会议开幕式的气氛还比较好,但随即就有少数国家的代表背离会议的主要精神,反对“和平共处”。有的代表主张既要反老殖民主义,也要反“新殖民主义”(即共产主义),有的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语言,不应采用。会场上观点对立,争论激烈。

周恩来十分镇定。第一天没有发言,而是仔细听取每位代表的发言。第二天中午,他临时决定把原定的发言作为书面稿印发给与会者,自己则利用短暂的午间休会起草了一个补充发言。

4月19日下午,周总理登上讲台,环视一下会场,平静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嘈杂的会场顿时鸦雀无声,人们都睁大眼睛看着他。“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人们震动了,凝神屏息地听周总理发言。“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的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总理合情合理的发言,一扫会场上空的阴霾,扭转了会议的方向,赢得了与会代表的普遍欢迎和赞赏,会场上爆发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代表团,包括原来持敌对态度的代表团团长,纷纷走到周恩来面前,争着和他握手。“求同存异”终于被与会各国代表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波三折终获胜

4月21日,各国代表团团长组成的政治委员会正在开会,锡兰(现斯里兰卡,编者注)代表团团长、总理科特拉瓦拉中途突然退场,在他的别墅举行临时记者招待会。彭迪和钱行闻讯赶到现场。科特拉瓦拉矛头直指中国,公开要求“解散共产主义团体”,还宣称台湾应该取得独立国地位,建议将台湾交联合国托管数年。彭迪和钱行急忙将现场情况向代表团汇报。亚非会议再次遇到挑战,维护亚非国家共同利益的大方向是否因此被转移?人们都十分关注周恩来的态度。

周总理不愠不火,首先在会上明确表示中国不同意科特拉瓦拉总理的某些言论,但不准备展开争论。他说,“为了不使会议陷入争论,中国决定不在会上提出台湾地区的局势和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虽然中国的要求完全是正义的。”

休会之后,周总理主动找科特拉瓦拉交谈,向他介绍有关台湾问题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的政策主张,并直言说你提出的问题与这次会议无关,你是发起国,这不是拆会议台吗?诚恳的态度,坦率的言词,消除了对方的疑虑。后来对方表示,他只是说说而已,就此放弃。接着,周恩来又一一向许多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