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民企当自强——访市人大代表、永盛五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天泉

民企当自强——访市人大代表、永盛五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天泉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民企当自强——访市人大代表、永盛五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天泉

【简介】 自强,赢得市场 “商业竞争不讲慈善,不是谁弱就扶持谁,而是谁弱就淘汰谁,谁强就跟着谁。你看过去这么多年,全世界的经济、金融走势都要看美国的动向,就是因为人家强大。我们民企也是一样,如果只想着靠政策扶持、银行资助和别人的帮助做企业,或者钻政策的空子,做投机生意,迟早要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867

【正文】

自强,赢得市场

“商业竞争不讲慈善,不是谁弱就扶持谁,而是谁弱就淘汰谁,谁强就跟着谁。你看过去这么多年,全世界的经济、金融走势都要看美国的动向,就是因为人家强大。我们民企也是一样,如果只想着靠政策扶持、银行资助和别人的帮助做企业,或者钻政策的空子,做投机生意,迟早要倒闭。咱们天水每年有多少私营公司成立,又有多少不到来年就销声匿迹,统计出来恐怕多得让人不敢相信。所以,民企要想生存、发展,赢得市场,赢得商机,就得自强。”刘天泉说。

如今的市场,早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一家独大的局面,各大电器连锁卖场入驻天水,本地小型家电卖场层出不穷,都给永盛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永盛公司的经营规模不但没有萎缩,反而以成倍翻番的势头迅猛增长。对此,刘天泉自豪地说,“因为我们有三大法宝。一是我们销售电器比较早,天水人民对我们永盛了解、信任,多年来积攒了良好的信誉和碑,这是其他外来的电器销售企业跟我们无法相比的。二是永盛有自己的‘家底’,我们永盛的经营一直比较稳健,二十多年来诚信经营,积少成多,攒下了一些资产。永盛有两个超过2000平方米的电器大卖场就是我们自己的房产,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要说的第三点——我们的销售成本低。在少了卖场租金这一大块负担的基础上,公司开源节流,科学管理,科学用人,大大降低了成本。打个比方,别的商家可能要赚100元钱,才能维持运营,而我们只要赚50元就可以,所以我们的价格优惠。一个既有多年好碑又占价格优势的商场,老百姓肯定愿意光顾。这样,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自然就上去了。”

而销售额高和市场占有率大的销售企业,必将得到各电器厂商给予的更大优惠政策。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这样的商场购物必将获得更实惠的价格,必然就有更多的消费者会选择这里。就此,永盛走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

“商界可不讲‘锄强扶弱’,相反,是‘扶大压小’。”刘天泉说。“还是那句话,企业要强,首先要自强,要遵守法纪,诚信经营,一步一个脚印,聚沙成塔。在市场经济中,厂商也不是一味地围着大企业、大牌子转,他们认的是效益和碑。我们电器销售企业只有做强做大自己,才能掌握主动权,让那些厂商跟着我们跑。”

变革,造就机遇

“不是我‘自卖自夸’,我认为电器销售是朝阳产业,老百姓对电器的需求也是刚性需求。因为电器始终在推陈出新、更新换代。比如以前我们用胶片机,现在用数码相机;以前我们骑自行车,现在骑电动车。总之就是永远站在消费者的需求上,开拓新的市场。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就是要吃着碗里的,瞅着锅里的,吃着锅里的,想着未来的。眼光要长远,要对市场有预期,发现商机,积极调整品牌结构,满足老百姓才能受欢迎,企业才能持续发展下去。”对永盛的几次变革和质的飞跃,刘天泉如是说。

让我们拨动时代的指针,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段改革开放初期,刘天泉和他的永盛最初萌芽、发展的岁月。

那是198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天泉骑的自行车在半路上坏了,但因为手头没有工具,他只好把自行车推到路边的修车摊上去修理。“不到十分钟就修好了,修车的老师傅收了我2元钱。当时我很辛苦的干一天活才能得到只有2元钱的工资收入,他给我简单修了一下自行车就赚我2元钱!我回家可就睡不着了。”思来想去,刘天泉决定跟修车的老师傅一起修理自行车。“凭自己的手艺和农民吃苦耐劳的本色,一定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那一年,刘天泉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在马跑泉镇开办了天泉车辆修理部,成为了一名个体经营户。

1989年,改革开放十周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民营经济已处在萌芽状态,蓄势待发,不甘于现状的刘天泉又有了新的想法。“又有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真正走上了经商的路。”刘天泉回忆说,那年有一位外地来的自行车厂销售经理,带着一批自行车到天水销售,但因为买方欠款,这位销售经理的差旅费用完了,被困在了天水。为了尽快售出手头的货回厂交款,这位销售经理一番打听,找到了刘天泉的修车铺,请他给组装整车,方便销售。刘天泉带领雇员加班加点,高质量地完成整车组装工作,不仅如此,刘天泉还帮助他在天水顺利地售完了自行车。出于信任,这位销售经理回厂后竟将该品牌自行车在麦积区的代理销售权交给了刘天泉的修车行。“就这样,我的修车行变成了包括组装、维修、销售自行车在内、一条龙服务的大车行,可以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一次腾飞。”

随后,刘天泉用修车行积攒的一点积蓄和从银行贷来的10万元贷款,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在麦积区桥南商场开办了兴盛车行,不到一年时间,便将银行贷款连本带息全部还清。经过一年的辛勤经营,兴盛车行从1间变成了12间,基于刘天泉良好的信誉,银行又贷给他50万元发展经营,为今天的“永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兴盛车行销售自行车在当时相当火爆。”刘天泉说,“但自行车在百姓的消费中仍算是一个大件,所以我们就在‘货真价实’、‘诚信经营’上下功夫,老百姓的钱都来之不易,让每一位顾客都满意、放心,我们车行的好碑就传开了。”靠质量打市场,凭信誉求发展,兴盛车行年销售2万辆自行车的神话就是在这段时期创下的。

已经成为自行车行业“领头雁”的刘天泉并没有安享财富和成功的喜悦,在一番市场调研后,“不安分”的他又将目光瞄准了家电市场。1996年,刘天泉斥资260万元买断了麦积区信福商城的部分产权,并将原兴盛车行更名为“北道永盛五交化公司”,实现了他事业上的又一个跨越,当年勇闯商海的个体户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民营企业家了。

新成立的北道永盛五交化公司在体制上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刘天泉将企业效益与职工利益挂钩,建立了占地面积306平方米的五交化公司商场和200多平方米的家电商场,经营面从单一的自行车向家电等产品发展,使公司纳入了多元化经营和科学管理的轨道,在天水市的非公经济界站稳了脚跟。

“变革造就机遇。从修自行车到开办连锁自行车行,再到成立五交化公司,经营电器,都是经济社会的变革和百姓的消费需求刺激了我们企业的发展。”刘天泉说。

诚信,铸就品牌

近几年,一些大型的连锁家电卖场陆续进驻天水,这对天水本土的家电经营企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但永盛家电始终坚持“做好品牌、做好质量、做好服务”,坚持第一时间把顾客购买的家电产品送达客户家中,坚持从正规大厂进货,保证产品质量,坚持将售后服务做到尽善尽美。一丝不苟地诚信经营,使永盛公司连续15年被评为工商局重合同守信誉企业。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在经营上讲诚信,还要在企业管理上下工夫。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压缩成本。只有科学地压缩成本,才能给顾客一个真正实惠的价格。”刘天泉说。当今社会,压缩成本的关键是人力成本,最贵的也是人力成本。“比起1989年我刚当老板的时候,现在的人工涨了足足30倍,以前毛利润的10%就足以支付员工的工资,现在至少要40%甚至更高。再加上税收、房屋水电等支出,纯利润其实并不高。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压缩人力成本。”刘天泉用自己独特的理念,压缩、精简工作岗位,提高员工的基本工资,并将经营权集中下放,给每位员工以最大的经营自主权。员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个人就能得到多少报酬,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公司的管理制度尽量采用“垂直”,省去中间管理层,让作为老板的刘天泉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公司的整个经营和人事动态。

不仅如此,刘天泉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也不高,手边的笔记本电脑还是女儿大学毕业后“淘汰”给他的,因为刘天泉认为“在这些东西上讲高档很没必要,能用就行。豪华的办公环境,最后还是要分摊在商品的成本里”。“当然我也不是一直都‘小气’,”他笑着说,“精简、压缩、节省是一方面,但有些该花的钱还是要花。比如会计,过去都是手工做账,会计的人工费很高。我们投资30万元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虽然一次投入很大,但是长远看来还是降低了成本。现在我们的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员不断增加,但人员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已经不是‘人多力量大’的传统时代了。”

自1989年至今,刘天泉从一个固定资产仅2000元的修车行起家,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到资产3000万元、员工160多人的民营企业,2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金近400万元,安置下岗职工、待业青年160多人,为社会公益事业损款120多万元。“不容易呀!”回首往日,刘天泉感慨道,“毫不夸张地讲,在天水能够稳定经营发展10年以上的私营企业,凤毛麟角。而我们永盛,已经23年了!”

多年来,永盛家电先后荣获了“全国光彩之星”、省委省政府“省重点调研单位”、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省消协“诚信单位”、省银行业协会“诚信单位”、农行甘肃省分行“AA+级信用企业”、市委市政府“非公有制经济十佳企业”、市技术监督局“购物放心商场”、“先进非公有制企业,重点支持保护企业”等荣誉,在消费者和业界都有皆碑。

“做生意、搞经营,不讲诚信和一成不变都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坚守诚信,随着社会环境和政策动态不断地创新、转变经营方式,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稳定地运转,健康地发展。所以下一步,我们还是要转变经营方式,要更适应市场的要求,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谈到永盛未来的发展,刘天泉踌躇满志地说,一如当年那个头脑灵活、热衷搞技术革新的小伙子。

未来,再创辉煌

对于未来,刘天泉仍保持着可贵的理性,“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私营企业、家族企业要扩大规模,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管理。现在天水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多数私营企业规模都很难做大,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我们急需中高层管理人才。”

成本增加、市场缩小,是所有销售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经营结构和规模,刘天泉说:“自行车,是我们出于感情的保留。因为作为代步工具,现在自行车一般的市场都被电动车和摩托车占领了。但随着市场的变化,我们也在关注自行车的新发展。比如在欧美国家,自行车主要市场就是健身、户外运动,走的是高端路线。随着城市的发展,自行车在天水也许还有再次辉煌的一天。不过永盛不会盲目地扩张‘版图’,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慢慢推进,寻找新的商机,逐步占领更广阔的市场。目前来看,永盛的发展还是要立足本地,扎根天水,专注电器。”

“做电器快二十年了,可以说我现在才刚刚找到了一点乐趣、找到了一些办法、找到了一些价值。所以我们近两年先后投资2000万和1000万元在麦积区分别开设了2500平米和2700平米的电器大卖场,其中,2000平米的那个商场还是我们自己的房产。2700平米的家电一条街电子卖场,今年国庆节前就要开业了。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投资1500万兴建一个大的物流中心,各项手续正在筹备之中。可以说这个项目在得到银行的支持、成型后,对永盛的发展又是一个质的推进。”

面对踌躇满志、理性审慎的刘天泉,我们相信,永盛这个当年天水最大的私营自行车行,如今天水地区乃至陇东南最大的、占天水地区电器市场60%以上份额的民营电器销售企业领头羊,必将成为我市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从一名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到敢于吃螃蟹的个体经营户,他用了11年;从修车行的小老板,到“天水自行车大王”,他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从单一经营自行车的连锁商行,到天水乃至陇东南较大规模的民营电器销售企业,他用了差不多3年;而经营规模从2360平方米跃升至现在的7560平方米,他仅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

他,就是天水永盛五交化有限公司创办人、董事长——刘天泉。

2011到2012年上半年,仅一年半时间,刘天泉的天水永盛五交化公司营业面积翻了近两番,并荣获了“2011年度天水市商贸流通企业50强”企业、“2011年度天水市消费者协会诚信单位”的荣誉称号。其中,“天水市消费者协会诚信单位”称号已经是永盛公司连续超过十年获此殊荣了。在此期间,永盛公司还向麦积区“关心下一代”工程、甘谷贫困乡修路、麦积区“联村联户”行动等社会光彩事业捐款近5万元。

是什么,让这位曾经的乡土少年成长为拥有3000万固定资产的民企掌舵人?

是什么,令这家已经成立23年的民营企业仍保持如此旺盛的发展活力?

采访中,刘天泉一语道破了他多年来的人生信条和经商之道:“民企当自强。”

刘天泉深入卖场详细了解产品销售情况。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