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柳斌杰在“中国道路”国际论坛致辞时表示 中国发展道路适合中国文化土壤

柳斌杰在“中国道路”国际论坛致辞时表示 中国发展道路适合中国文化土壤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柳斌杰在“中国道路”国际论坛致辞时表示 中国发展道路适合中国文化土壤

【作者】 冯文礼

【简介】   本报伦敦电 (特派记者冯文礼)“中国的道路是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中国的胸怀是真诚友好、包容多样;中国的模式是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她必将为世界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当地时间4月16日上午,“中国道路”国际论坛在伦敦伯爵宫展览中心举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出席论坛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18

【正文】

  本报伦敦电 (特派记者冯文礼)“中国的道路是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中国的胸怀是真诚友好、包容多样;中国的模式是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她必将为世界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当地时间4月16日上午,“中国道路”国际论坛在伦敦伯爵宫展览中心举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出席论坛并致辞。

  柳斌杰在致辞时说,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今天中国发展道路上呈现出的许多特殊性,正成为世界媒体广泛议论的热门话题。中国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不少艰难的探索过程。总的来看,中国发展道路是适合中国文化土壤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柳斌杰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道路和模式,中国发展道路同样也有自己的特色。各种道路、模式是各国不同历史文化、国情资源、政治制度所决定的,都有各自的特殊条件。《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作者张维为,是日内瓦大学教授,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的英文翻译,他走访过全球100多个国家,亲历了各种发展道路比较,他具有非凡的语言能力,在短时间内又写出了该书的英文版。事实说明,西方不可能全部照搬中国的文化,中国也不可能全学西方的文化。世界一定会在多样性的比较、竞争中继续前进。

  布鲁金斯学会杰出高级研究员、前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张维为,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平,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英国《金融时报》国际事务首席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以及伦敦经济学院客座研究员、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衰落和国际新秩序的诞生》作者马丁·雅克等,分别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在3个小时的时间里,中外嘉宾围绕“是否能用中国的文明史来解释中国独特的社会政治价值和程序”、“中国的社会治理方式和经济结构对其他国家的意义有多大”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互动讨论。

  论坛由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组委会主办,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以及美国双世出版公司承办。

  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在国内畅销60多万册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的英文版,也于当天在伦敦书展上正式亮相,全球首发。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