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让信息在指尖传递

让信息在指尖传递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让信息在指尖传递

【作者】 陈述彭 周成虎

【简介】美国率先抛出“数字地球”$$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展望21世纪我们这颗行星”的演讲,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一石激起千层浪”,戈尔的演讲引起了各国各界的积极反响,“数字地球”一词迅速风靡全球。 $$数字地球,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453

【正文】

美国率先抛出“数字地球”$$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展望21世纪我们这颗行星”的演讲,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一石激起千层浪”,戈尔的演讲引起了各国各界的积极反响,“数字地球”一词迅速风靡全球。 $$数字地球,实际上就是信息化的地球———一个完整的地球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全部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这样,人们就可以快速、形象、完整地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梦想。其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另一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戈尔所谓的“数字地球”战略实质上是信息时代“星球大战”的变种。在美英联军对伊拉克这场很不对称的战争中,美国企图以信息控制全球的霸权意图已暴露无遗。不掌握信息,不掌握太空的制空权,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动挨打!掌握信息、具备全方位的太空、海洋控制权,全面保卫生态环境,才能保障国家安全。 $$ $$ 我国军民一体铸“安全” $$我国的安全体系非常坚固。首先是“以人为本”,人民解放军全面担当保卫国家安全的任务,无论保卫国防还是堤防、救治自然灾害,还是抵御敌人入侵,随时随地都要靠人民子弟兵,同时还要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联防制度。 $$其次是“依靠科学”。我国成功地发射了资源、环境系列卫星———气象、海洋、资源卫星已进入业务运行阶段。“北丰”定位系统与“神舟”载人飞船的成功升空,各种地面卫星接收台站、通讯卫星、地面光缆覆盖全国,加上气象、水文、潮汐、重力、大地、地震网站的动态监测;森林、荒漠、海洋及高原等国土调查与科学观测,信息获取与传输的能力,均已初具规模。 $$在2003年的上半年,我国连续取得了防治SARS和调控淮河洪水,抗击洪涝灾害的胜利,都凸显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些成就说明,我国有能力应对21世纪空间时代与信息社会的挑战,适应数字化的社会发展的潮流,以信息流调控人流、物流和能流,加速国家信息化与现代化,促进省区、城市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务之急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充分利用,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进步。 $$信息建设中存在“软肋” $$与发达国家相比,就信息资源而言,我国在科学与技术方面仍存在某些薄弱环节。 $$一是中低分辨率空间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高分辨率空间信息资源短缺。数据库的信息资源保障和更新能力很低。大区域(流域)全覆盖的无缝衔接、无级缩放的遥感空间数据库为数不多。 $$二是缺乏融合多源、多时相、多目标信息合成应用的国产平台。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分析系统软件,智能分析水平和应急能力还很低。缺乏适用于现有高速计算机的系统模型和算法。 $$三是缺乏自然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与人文、社会经济发展时态统计数据融合成一体的模型、算法和软件。 $$四是与国家通讯、网络、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相称,阻碍IT产业的发展(如电子寻图影响GPS发展)。 $$五是数字省区、流域与城市发展迅猛,缺乏统一标准和顶层设计,应充分考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加入WTO之后的全球化经济的国家需求。面临2008年奥运会与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压力,跨部门、跨政区的链接不够畅通。 $$六是太空、海洋的对抗能力和灾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方面,还存在“数字鸿沟”。 $$如何缩小“数字鸿沟” $$希望2020年,我国能实现遥感定位、通讯网络等地理空间信息的整合,构成服务于国家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局,特别是对国防、粮食、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军民联防,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提高国产数据在应用中能占80%的份额,国际项目中应用自主数据也能占有80%的份额;充分发挥国产卫星系列、航空与地面系统的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产业部门数据的权威性和现代化水平,为国家重大工程的决策,提供稳定运行的业务系统;基本实现地理空间数据获取的全天候、全天时与全球覆盖。努力推进数据库处理分析平台的系列,具备对突发事件的快速监测、“第一”反应的能力,并建立科学数据监理制度;探讨符合国情实际,既有统一集中管理,又能分布式存储、运行的管理体制,制订保障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的法规;支持IT产业发展的需求,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软件,国内信息产值和出口类,均不低于30%份额;初步实现国家、省区和行业之间的信息与数据的共享;抓住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需求与IT产业和信息服务行业发展的机遇,加强对70所院校有关专业及400家企业的管理和支持,培养新一代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蓝领”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对“数字地球”战略与地球信息科学应用基础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研究的支持,积极开展和参与全球经济(WTO)、全球变化(WHO,WMO)等国际组织的活动。 $$作者简介: $$陈述彭: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图学家、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专家 $$周成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观点提示 $$观点之一:军民联合,天地一体,我国国家安全保障体系是坚强的。 $$观点之二:我国有能力应对二十一世纪空间时代与信息社会的挑战,适应数字化的社会发展的潮流,以信息流调控人流、物流和能流,加速国家信息化与现代化,促进省区、城市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观点之三:冷静地与发达国家相比,就信息资源而言,在科学与技术方面,目前仍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从国家安全而言,则是大堤上的隐患,结构中的软肋! $$■链接 $$建立数字地球的要求及其应用 $$数字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包括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数字化地图以及社会、经济和人口方面的信息,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但其建立需要一系列高超的技术: $$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大地资源卫星的遥感遥测,对整个地球进行完整的扫描,将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然、人造景观都“疏而不漏”地拍摄下来。 $$超强计算技术:对整个地球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其形象地表现出来。 $$巨量存储技术:要将数字地球上所有信息都存储起来,需要存储器容量达到1000万亿字节级。 $$高速网络技术:数字地球上的数据分散在成千上万个机构的数据库里,就要求当某一个服务器要利用这些数据时,能迅速地把所要数据从四面八方调来。因此,需要用高速网络把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当前正在试验每秒能传输10亿比特的宽带网络,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其传输速率可达每秒1万亿~1000万亿比特。 $$利用数字地球的数据,可掌握各地的治安状况,通过使用GIS跟踪犯罪模型和团伙活动来减少青少年持枪暴力犯罪;通过收集关于地形、土壤类型、年度的降雨量、植物、陆地使用以及所有权的信息,科学家模拟不同的地区增长计划对生态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便于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多样性;掌握作物病虫害及其生长情况,可以科学施药、施肥、灌水,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另外,学者们可以利用数字地球开展学术研究,包括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等。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