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关于“艺术终结论”“架上绘画死亡论”及其它

关于“艺术终结论”“架上绘画死亡论”及其它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关于“艺术终结论”“架上绘画死亡论”及其它

【作者】 钟涵

【简介】近来常听到“艺术终结论”的说法。这说法 早就有了,却在近年才连同它中国式变种“架 上绘画死亡论”一起隐约地威胁着油画,好比 远方的雷声被放大成此间的气象预报。“终结 论”的老祖应该算黑格尔。他把艺术按精神内 容与感性物质形式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绘画 被规定为浪漫型而主要地放在最后 阶段,然后,艺术作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36

【正文】

近来常听到“艺术终结论”的说法。这说法 早就有了,却在近年才连同它中国式变种“架 上绘画死亡论”一起隐约地威胁着油画,好比 远方的雷声被放大成此间的气象预报。“终结 论”的老祖应该算黑格尔。他把艺术按精神内 容与感性物质形式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绘画 被规定为浪漫型而主要地放在最后 阶段,然后,艺术作为精神寄寓的方 式就解体和被弃去,最终让位于哲 学。他的论断本有勉强和含糊。往后 的事实也没有使这个预言得到应 验。到上世纪70年代,哲学家丹托出 来依据此说又往前发展,认为艺术 史本来就是一部不断“被剥夺”掉种 种非本质成分的历史,它越来越需 要依赖理论(即哲学)才能存在,它 已经走到其在精神的宏大历史中所 扮演的角色的尾声,来到“哲学对艺 术的剥夺”的时候,到了艺术的终 结。此论自作主张地演述20世纪绘 画等艺术变化的历史。他说:为什么生活中的实物经过艺术家 一摆就成了艺术品?因为它得到了理论的阐释,是这种阐释给 予了它意义,于是从这里划开了艺术的今昔界限。应该说,这种 理论敏锐地看到了艺术的变化,并且力图加以分析和解释。在 晚近的后现代声浪中,以装置、行为、图像处理等方式阐释当代 社会矛盾和文化解构的观念化的艺术,正是用无所不可的方式 代哲学家说话。不过,“艺术终结的幽灵出没”再起的时候,也和 黑格尔同样留下了活口,丹托也说“艺术将以后历史的形式继 续下去”,但它不再是“精神的最高需求”就是了。我自己不能深 谙这种理论的奥义,但读过一些以后,认为在理论和实际两方 面都大有怀疑。在理论风格方面,显然又是一种绝对化态度。它 代表西方寻求出路的要求,又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方法中的弱 点,总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削足适履,把事情从一个方面说 绝,然后又转向另一极端。如果丢掉它的绝对性,往往能发现有 价值的道理;倘若一味追随,就难免受到惩罚。请看我们的直接 经验──接受西方油画的历史。当我们热衷于接受他们的再现 方式时,他们刚刚抛弃这种传统,走向现代主义的激变;我们早 知有此一说,却长期地拒之千里。待到我们大张开放之门而大 唱“本体”、“主体”时,人家又变调了,后现代之说上来,其中一 种高调就是“终结论”。怎么回事,我们这里老是慢人家一程, 非赶人家的晚集不成?其实,这里固然有我们自己的社会条件 在起作用,同时也跟闹不清他的绝对化这种思想方法有关,受 了煽动。在史实方面,黑格尔之后的精神领域并没有让哲学独 步,反倒是海德格尔强调真理的显现在艺术作品中。今日世界 艺术的变化多端也不是“后历史”一家唱戏,而是多样的探索 可能性往前展开,而且非西方的各种民族文化登上舞台,包括 “天人合一”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区别于西方近现代理性而正 在受到重视。艺术的流程终究不能纳入简单的刻板公式。把一 种理论当作高高在上的主宰,造成一种别人日暮途劳的感受, 那就是个“假问题”。中国当代的艺术状况,包括油画在内,其进 退起伏之间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是中国的“社会情境”(范译贡 布里奇用词)对文化的需求所决定的,这里没有什么简单一律 的“全球化”。“终结论”作为艺术哲学尽可以探讨开去。可是,正 像我国北方农谚所说的那样:“光听拉拉咕叫,就不种庄稼了 么!”$$ 然而外国的气候对我们的油画确实有不小的冲击。作为 “晚近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詹明信语),西方当代在视觉领域里 的种种新风,在我们这里影响得如此之快,以至我们好像刚刚 在油画架前站好不久就不稳了。$$ 高科技装备的图像化世界加以商业的驱动,“什么都行”的 后现代文论、艺术与生活及实物没有界限,都在空前地试验着 扩大人的精神活动空间,于是相对地绘画在其中所占份额比重 就小了,绘画本身的性质也受到了触动。这本来并没有什么不 好,何况油画本身的质、量和群众性实际上也都在增大,并未萎 缩。但是,新风来得迅猛,它造成一种咄咄逼人的声势。近日读 到河北徐福厚主编的刊物《学院美术》,竟大面积地避开原来的 造型艺术,“学院”尚且如此。我毫无意欲指责人们的选择,只是 纳闷:为什么要和为什么会这样急迫,像当年搞运动一样,难道 处理文化的事情就不能从容一点吗?我想最终还是市场这只看 不见的手的缘故。$$ 要说威胁着油画使之面临困境的,是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我这样说,好像口出 狂言,其实并非否定市场经济促进文化发 展的意义,而是说它对文化具有两重性。现 在艺术越来越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通过市 场机制而发生社会效用。即使作品不入市, 画家也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中。市场环境又 深刻地支配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的走向,包 括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心态在内。它给文化 带来的作用是复杂的、矛盾的。只有认识这 种复杂的矛盾才能正确认识今日市场经济 作用下的文化而避免片面化的偏向。一方 面,改革开放打破了文化上教条主义的束 缚,思想解放,交流活跃,借鉴广泛,创作自 由,这才有了“百花齐放”的今日落实,许多新鲜活泼的东西出 现了。另一方面,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理想淡化,价值观 念失衡,人们的心理鸿沟拉大,物质主义排斥精神修养,实用的 科学主义压倒人文追求,享乐主义风气使庸俗泛滥。油画是精 神劳作,当画家面对画布的时候,倘没有精神振作的内在动力, 他如何举笔操作?庸俗风气泛滥这一点,尤其对艺术有害。市场 本身只认卖相,它天然地惯于动用商业操作,廉价制作、哗众取 宠,满足那现实生活中已经被精神软化着的大众的最低层次的 需要,以至于尽是消闲、享受刺激、玩乐、无聊、性挑逗,以至于 昏沉麻痹了事。这种趋势,如同政治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 币”一样,庸俗文化会与先进文化相对立而占居上风的,它天然 地拥有大众。我们当然不能埋怨大众低俗,而是指出自发论、掩 耳盗铃的尾巴主义出现的后果。庸俗不只是精神性低下,而且 是文化品格低下,包括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之类的歪风在内。在 这种情势下,我们油画从业者又天天感受着来自社会对自己这 种艺术的压力。如果你在艺术上有所自守,精神上有所拥护,不 甘为时尚流俗所淹没,常常就难以发挥,就形成滞于困境这一 面。油画受市场的消极作用最重要的就在于精神性的下落与庸 俗风气上涨。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