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我看出版大崩溃

我看出版大崩溃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我看出版大崩溃

【作者】 柳斌杰

【简介】我虽然不是四川籍,但在四川工 作了很多年,留下了很深的四川情结, 有资格说我是半个四川人。我的同事、 四川老乡甄西翻译了日本的《出版大 崩溃》,请我作序,我就勉为其难了。好 在说的是本行,似有切肤之感。$$ (一)$$ 甄西同志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 《出版大崩溃》这本书,即将由上海三 联书店出版。甄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637

【正文】

我虽然不是四川籍,但在四川工 作了很多年,留下了很深的四川情结, 有资格说我是半个四川人。我的同事、 四川老乡甄西翻译了日本的《出版大 崩溃》,请我作序,我就勉为其难了。好 在说的是本行,似有切肤之感。$$ (一)$$ 甄西同志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 《出版大崩溃》这本书,即将由上海三 联书店出版。甄西同志从2002年开始 花了一年多的功夫翻译该书,他一边 翻译,一边把完成的章节以连载的方 式刊登在总署外事司的内部资料《海 外出版动态》上,使我有幸细嚼慢咽地 阅读这本书稿,且品味的时间就比较 长了。我在团中央任职期间,长期主持 宣传部门的工作和对日文化交流,少 不了要和出版、日本打交道;我在四川 工作期间,也曾主管宣传思想文化口 工作,出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 在在新闻出版总署工作,与出版的关 系自不待言。因为这些缘故,了解出版 动向自然是必修课了。职业要求我,不 仅关注中国的出版业,而且也要关注 世界的出版业。《出版大崩溃》翻译出 版,再次使我对东邻的出版业兴衰之 路充满了特别的兴趣。$$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出版业 发展突飞猛进,到了90年代中期,日 本出版界自认为他们的出版业进入了 亚洲出版强国、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 然而,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日本 出版业开始走下坡路,从1997年至 2003年,出版业总的销售收入每年都 是呈下降趋势,“世纪末情绪”一年又 一年地笼罩着日本出版界,编、印(中小 印刷企业)、发、供各环节人人自危,仿 佛乘坐在已被冰山撞裂、无法修补。正 在下沉的“泰坦尼克号”上……$$ 伴随着日本出版业的持续不景 气,思考和探讨原因当在情理之中,于 是“出版问题书”纷纷问世。在出版业 萎靡不振的时期,“出版问题书”却营 造出一个接一个的繁荣。在《出版大崩 溃》问世前后,有一大批“出版问题书” 闪亮登场,比如清丸惠三郎的《出版动 乱》、佐野真一的《是谁扼杀了书本?》、 盐泽实信的《书本不会死亡》、斋藤一 郎的《没有书店就不行》以及木下修、 星野涉、吉田克已的《探讨网络书店的 可能性──怎样改变书籍的流通》;此 外还有贺川洋的《出版再生》、桑名淳 二的《用数据说话的美国杂志》等,这 些书从各个角度、在各种层次上为医 治出版业“疾患”开列药方,为重新振 兴出版业寻找出路。这些书的作者虽 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各有 各的独到之处。2001年4月,日本的东 方出版社推出了《出版大崩溃》,一时 间令日本、亚洲乃至全世界出版界以 及相关业界为之侧目。据东方出版社 的学术顾问、东京学艺大学教授松冈 荣志先生介绍,《出版大崩溃》在出版 的当年,就连续4次重印,在一个月之 内销售20万册;在半年之内销售50 万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销售超过 100万册,成为名符其实的畅销书。进 入2002年、2003年,这本书居然还成 为东方出版社的常销书。海内外的学 者专家指出,《出版大崩溃》矗立在“出 版问题书”之巅,前无古人是肯定的, 后面有没有来者似难断定。实事求是 地看,该书以“崩溃”来形容当今日本 出版业的态势,并非哗众取宠,而是恰 如其分;该书概括了崩溃的现象,分析 了崩溃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崩溃的设 想,不仅对日本出版业来说是惊世之 作,即便对亚洲以及世界出版业而言 也有借鉴意义。$$ (二)$$ 我认为,《出版大崩溃》有几大看 点:$$ 其一,日本出版业为何一落千丈。$$ 日本出版业的两大支柱──图 书、杂志的销售册数急剧下滑,市场由 饱和转而走向萎缩。按照常规,图书、 杂志的退货率应在30%以下,而从 1997年以来,退货率居高不下,图书的 退货率平均在50%,有的高达70%、 80%甚至90%。在许多仓库里,成为退 货品的图书堆积如山,被无奈的出版 人戏称为“死书累累”;杂志每年大约 印刷60亿册,其中有30亿册要变成 退货品,许多成捆包装的杂志从进货 仓库发到书店,再从书店原封不动地 回到退货仓库。自认为是亚洲第一出 版强国的日本出版业,其在日本国内 GDP中仅占0.5%,现在就连这可怜的 百分点也守不住了。$$ 其二,日本发行流通环节为何混 乱不堪。$$ 大型书店建立连锁分店挤垮中小 书店;新旧书店使新书书店咬牙切齿; 半旧书店使古旧书店苦不堪言;为了 生存,一个书店往往不得不扮演四种 书店的角色;由电脑、网络掌控的各种 便利店、车站店、郊外店、小型无人管 理商店在主营百货的同时,也把书刊 经营作为项目之一,这样就越发使书 刊市场“僧多粥少”。大牌图书交易公 司嫌贫爱富、贵大贱小,提前对大牌出 版社支付货款,优惠大型书店延期支 付货款;推后向中小出版社支付货款, 要求中小书店提前支付货款,任意破 坏交易规则,使批发、零售市场的恶性 竞争愈演愈烈。$$ 其三,日本印刷业为何能中间突 起。$$ 在印刷业技术换代中,中小印刷 企业陷入苦苦挣扎的困境,少数大型 印刷企业如鱼得水。在日本,印刷与出 版的关系比较奇特:在出版这个链条 上,中小印刷企业吃“下游饭”,对出版 社毕恭毕敬,依赖性很强,为了接到货 源,彼此竞相压低价格,甚至不惜代替 出版社编辑制作图书;而大型印刷企 业特别是超大型印刷企业,以社会印 刷为主,以出版印刷为辅,且因为印刷 质量一流,一般出版社的“形象书”、 “豪华本”都离不开这些企业,所以出 版社反过来还得向这些企业点头哈 腰。让日本印刷业提气的是,进入2000 年以来,印刷业的销售收入远远超过 出版业的销售收入。比如,2000年出版 业总的销售收入为2.3万亿日元(约合 1610亿人民币),而大日本印刷公司和 凸版印刷公司两家的销售收入加在一 起就是2.6万亿日元(约合1820亿人 民币)。进入电脑化、网络化及数字化时 代以后;在“编、印、发”三个环节中, “印”这个环节最先感到危机,因此也 最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自身,等到 “编”和“发”两个环节危机四伏时, “印”这个环节在总体上已经把危机转 化成生机,把挑战变成了机遇。现在, 在少数超大型印刷企业那里,已经呈 现出将把出版、印刷、发行集于一身的 趋势。$$ 其四,IT革命为何对日本出版业 造成冲击。$$ 信息技术本应是出版业现代化的 契机,在日本却适得其反,被印刷占了 先机。其实,在日本出版人的意识中, 不认为出版链条中有印刷这个环节, 只认为有出版(出版社)、批发(图书交易 公司)、零售(书店)三个环节,再加一批 相关的行业团体。然而,恰恰是印刷业 崛起而打乱了出版业的平衡。在IT业 的冲击下,自认为是出版业的“三个环 节”应对失策,不是共同从对再销售制 度(即定价制度或固定价格制度)、委托 退货制度、大批发公司垄断状态等体 制性障碍的改革入手,巩固最终市场, 而是以为只要抓住高新技术的“稻草” 就可以救命,纷纷盲目投身于电脑化、 网络化及数字化,结果远离市场,不是 “寿终正寝”,就是“大伤元气”;与此同 时,外国同行、国内掌握了先进技术的 其他行业趁虚─而入,跑马占地,反客 为主,“三个环节”都深切感到了被肢 解、被替代、被融化的威胁。$$ 其五,整个出版秩序为何面临全 线崩溃。$$ 为了增加销售收入,从作者、出版 商到批发商、零售商都想直接面对更 多的读者。为此,几乎所有与出版有关 的企业(人),都在努力保存、发展自 己;拼命削弱、“省略”对方。在谁都可 以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前提下,超大型 印刷企业的联机实时印刷省掉了出版 社、图书交易公司和书店;出版社跳过 图书交易公司和书店,建立网站(页), 直接销售书刊;图书交易公司凭借仓 储优势和书目优势,越过书店在网上 直销书刊;书店凭借与读者距离近、付 款结算方便的资本,绕过图书交易公 司直接同出版社、印刷企业打交道,或 联机实时印刷,或联机实时出版;更多 的作者、编者、译者、自由撰稿人早就 不能忍受出版行业和印刷行业的“盘 剥”,决心要让低廉的稿费、低廉的版 税见鬼去吧,他们要省掉出版环节、印 刷环节和发行环节,足不出户,通过网 络销售自己创作的内容;还有那数不 清的其他行业的企业已经和正在闯入 出版领域,操着高新技术的“刻刀”,按 照各自的理念重新塑造“出版”。由于 参与出版越来越容易,参与出版的人 越来越多,出版的包容性在无限扩大 的同时,出版作为一个“专业”似乎也 越来越淡化了、肢解了。$$ 其六,日本出版业为何前景不明。$$ 与其说《出版大崩溃》是一个句 号,不如说《出版大崩溃》更像一个逗 号,即这本书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出版大崩溃》有一个副标题:叫作“目 前正在发生的,就是接下来还要发生 的”;例如,2001年4月出版的《出版大 崩溃》认为;在图书交易公司中排第三 位的铃木书店前景堪忧,2001年12 月,以专门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批 发而闻名的铃木书店向法院申请破 产。《出版大崩溃》认为日本出版界的 “领头羊”讲谈社、小学馆已显颓势,在 2001和2002的年度决算中,小学馆连 续两年亏损;在2002的年度决算中, 讲谈社第一次、即自1945年以来首次 出现赤字;到了2003年,这两大出版 社依然没能扭亏为盈。《出版大崩溃》 认为现在的“崩溃”是“下滑不见底、前 行不见路”,将波及整个媒体业,日本 媒体业2002年全年的广告收入终于 跌破6万亿日元的大关,2003年再少 于2002年。《出版大崩溃》认为出版业 的市场规模缩小是不可避免的,据日 本出版科学研究所初步统计,2003年 出版业总的销售收入少于徘徊了几年 的2.3万亿日元几成定局。$$ 总而言之,在连续7年的“置于死 地而后生”的武士道式的打拼中,日本 出版业这艘“泰坦尼克号”并没有止住 持续下沉的趋势。仔细想想这六个“为 何”,也许就会得到持续发展的启示。$$ (三)$$ 东邻日本素来奉行“拿来主义”, 不管是什么,只要对自己有利,总是先 学习了、模仿了再说。二战以后日本出 版业的迅速发展,可以说也主要得力 于从欧美出版业的“拿来”。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出版业,正处在适应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加快发展的大好时 期,但改革发展的道路选择也还处在 探索之中。借鉴他国经验,少走或不走 弯路,是实现我国出版业“跨越式发 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不妨 也操起“拿来主义”,借用《出版大崩 溃》这块“他山之石”,“攻一攻”中国出 版业之“玉”。我相信《出版大崩溃》带 给中国读者的不只是一本书,而会给 我国出版业带来诸多可以深思的问 题、可以借鉴的教训。这正是我关注这 本书的本意。$$ 比如书刊市场的问题。$$ 日本的是从实际的饱和走向正常 的萎缩,而中国的则是在表面的饱和 中呈现出反常的萎缩。日本的图书市 场,1996年图书品种为6万种时,图书 销售为9.1亿册;2002年图书品种为7 万种时,图书销售为7.2亿册。其主要 原因是各种媒体发达以后,读纸介质 书的读者减少,年轻人远离“活字书”, 出于担心纸介质书削弱,日本出版界 读书界拼命开展各种促进读书运动, 甚至喊出要从0岁开始培育读者。中 国的图书市场,几年前图书品种为9 万种时,图书销售为70亿册;近一两 年图书品种达到了19万种,图书销 售还不到70亿册。中国尽管也有学 生减少的因素,但主要问题是出版没 有适应市场要求,产品不能适销对 路。比如,中国8亿多农村人口在图 书销售总量中仅占30%,如果跟农村 人口的比例相适应,1人增加1册书, 那就要增加8亿多册书;1人增加5 册书,那就要增加40多亿册书。因 此,对中国出版业来说,在今后相当 长的时期内,开拓图书市场就是要开 拓农村图书市场。$$ 比如走出去的问题。$$ 日本出版业的大者强者比比皆 是。在出版社中,有年销售收入2,000 亿日元(约140亿人民币)的讲谈社、小 学馆。在批发交易公司中,有年销售收 入7,000亿日元(约490亿人民币)的东 贩、日贩。在书店中,有年销售收入1, 000亿日元(约70亿人民币)的纪伊国 屋书店。在印刷企业中,更有年销售收 入1.2万亿日元(约714亿人民币)的大 日本印刷公司和1.1万亿日元(约707 亿人民币)的凸版印刷公司。在以上大 公司中,除了两个印刷公司在亚洲和 世界印刷市场可以呼风唤雨以外,其 他似乎都没有像德国的贝塔斯曼、法 国的阿歇特、美国的兰登书屋那样真 正走出去(当然,语言障碍不能忽视), 把触角伸向国外海外,建立“东边不亮 西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的跨国出 版、发行和销售集团。如果拥有国内国 外两个市场,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 开新书泡沫的冲击,至少不会只要销 售收入低于1,800亿日元就是亏损(如 讲谈社),至少不会销售收入即使达到 7,000亿日元还要被赤字所困扰(如日 贩)。即使这样,比较起来,中国出版业 的大者强者仍然还是小者弱者。截至 目前,中国出版业还没有一个销售收 入超过50亿人民币的出版社,还没有 一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人民币的批 发企业,还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过30 亿人民币的零售企业。据2004年年初 的快报统计,总收入超过70亿人民币 的出版集团只有两个,在中国出版业 排名第一的中国出版集团2003年销 售收入仅仅接近70亿人民币。据估 计,全国69家出版(印刷、发行、期刊、 报业)集团2003年销售收入不会超过 800亿人民币。所以,我认为,中国出版 业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在大力开辟国 内市场的同时,要想方设法走出去,建 立跨国、跨洲的新闻出版集团和多种 媒体集团,大力开辟国外市场,把自身 打造成“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 出版巨人。$$ 比如体制性障碍的问题。$$ 日本出版界认为,存在于他们出 版业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是再销售 制度(即定价制度或固定价格制度)、委 托退货制度和少数大批发交易公司的 垄断。像对那个再销售制度,出版人是 爱恨交织。影响自身发展的时候,认为 它是拦路虎,必欲废除而后快。需要阻 挡其他行业、国外同行进入的时候,认 为它是看门狗,必须养而用之。2000年 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登陆日 本,打算以低价倾销的方式盈利,结果 在再销售制度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几 十年来,日本出版界每每说起再销售 制度,总是“同仇敌汽”,“口诛笔伐”, 而当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真的拿出废 除再销售制度方案时,出版界又“万众 一心”,“万炮齐轰”公平交易委员会, 拼命保护再销售制度,毕竟出版界在 这个制度的保护下生活了半个多世 纪。对委托退货制度和少数大批发交 易公司的垄断,出版界也同样有这种 矛盾心态。当前,中国出版业最明显的 体制性障碍就是政企不分、事企不分, 很多出版社属于事业性质,不是独立 经营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出版 社的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过 程,从纯粹宣传型到生产型,从生产型 到生产经营型,再从生产经营型到事 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从2004年开始, 按照中央要求,除了少数政策性和公 益性的出版社以外,其他所有出版社、 所有出版集团,包括中国出版集团,都 将陆续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参与市场竞争。如果从建国初算 起,中国的出版社也是在计划体制的 庇护下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要从计划 体制的“壳”中脱出来走上市场,对许 多出版社来说也是一场全新的考验。 无论如何,中国出版业要想跨越式发 展,必须尽快迈过体制障碍这道坎。$$ 比如IT革命对出版业的影响问 题。$$ 换一个角度看,与其说日本出版 业出现了“崩溃现象”,不如说日本出 版业正在发生“凤凰涅槃”。IT业给以 大日本印刷公司、凸版印刷公司为代 表的日本印刷业带来的勃勃生机,总 部设在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给出版 物流通领域带来的崭新理念,名扬全 球的美国作者斯蒂芬·金过上的互联 网版税生活,不能不使日本的出版人 为之震惊,不能不对日本的出版业产 生深刻影响。客观地讲,除了日本的印 刷企业已经从IT业中获得实惠以外, 日本的出版社、图书交易公司、书店还 没有从IT业中得到好处,更多的是处 在“试行错误”阶段。尽管日本出版业 被IT业这把双刃剑砍得“遍体鳞伤”, 但日本出版人还是清醒地意识到,IT 业对出版业的再造与重铸却是无法回 避的事实!与之俱进,或死或活;背之 后退,只有死路一条。相比之下,中国 出版业远没有到被IT业“肢解”的程 度。不过,IT业对未来出版业的影响却 是值得超前思考的。比如作者与读者 “第二次握手”──不通过出版、印刷、 发行环节直接打交道,这种戏剧性的 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是否定之否定 规律在出版史上的真实再现。不妨设 想一下,在远古社会,“作者”把所思所 想“写”在甲骨上,这就是“书”,“读者” 以物换“书”,没有中间环节,出版到销 售的过程就完成了。在现代社会,集出 版者、印刷者、批发者、销售者于一身 的作者,通过互联网销售自己的作品, 读者付费,或网上阅读,或下载阅读, 省略了中间环节,出版到销售的过程 也完成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欧美的出 版专家认为,未来只要在全球建立起 出版物(内容)目录网,建立起作者与读 者直接讨价还价的交易网,出版不仅 可以成立,而且可以覆盖世界任何一 个角落。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 简单的规律,出版社、印刷厂、批发公 司、书店这些“中间环节”都将被“省 掉”,传统的出版业和现代的出版业都 将被“颠覆”。对专家学者的观点不敢 苟同,但由此引起对未来出版业的思 考还是有益处的。在某种意义讲,能不 能说《出版大崩溃》同时也孕育着《出 版大趋势》呢?$$ (四)$$ 听甄西同志说,他感觉作者小林 一博先生应当是写“三部曲”的:《出版 大崩溃》是第一部,第二部应当是《出 版大复苏》,第三部则应当是《出版大 繁荣》。令人遗憾的是,小林一博先生 已于2003年5月病逝,享年71岁。斯 人已去,此作也兴。《出版大崩溃》毫无 疑义是小林一博先生之于日本出版业 的“绝唱”。日本语的《出版大崩溃》能 译成汉语在中国内地出版,也是中国 同行对作者的纪念。如果我们能从中 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那就可以告慰 于九泉之下的小林一博先生了。$$ 在品味“又麻又辣”的《出版大崩 溃》、浮想联翩之际,我还是衷心祝愿 东瀛出版业早日走出低谷,在人类文 明发展的新水平上迎来出版业的又一 个辉煌时期。$$ 2004年3月18日$$ $T(本文为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 杰为上海三联书店新书《出版大崩溃》 所作序言)$E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