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作者】 柳斌杰

【简介】   ◆努力形成正确引导图书出版产品创作生产的新体制、新机制,推出更多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体现国家水平、群众喜闻乐见,并且能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服务全民阅读,满足群众需求。   ◆要认真研究如何在农家书屋这个平台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农村良好的读书氛围。要把农家书屋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18

【正文】

  ◆努力形成正确引导图书出版产品创作生产的新体制、新机制,推出更多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体现国家水平、群众喜闻乐见,并且能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服务全民阅读,满足群众需求。

  ◆要认真研究如何在农家书屋这个平台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农村良好的读书氛围。要把农家书屋真正打造成“农民身边的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门槛的文化之家”,让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地标,吸引农民主动参与,培养阅读兴趣,用书籍增长知识,用知识改变命运,创造美好未来。

  ◆更应抓住科技发展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做好数字出版工作,推送更多的阅读内容。

  ◆要广泛开展建设书香家庭、单位活动,严密组织、加强领导、制定标准,推出标兵。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达标竞赛,而是实实在在培养读书风尚,推动全国阅读城乡融合、共同推进。

  ◆要学会用市场手段推进阅读、传承文明,丰富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对象化的读书生活。下决心打通城乡的发行网络,实现省、市、县、乡、村并网,点、线、面贯通,快捷、安全、及时地把各类阅读产品送到城乡读者手中。

  ◆要加快发展农家书屋、超市、连锁店等大众代销点,鼓励民营、个体经营书店、书摊,为群众服务,方便就近购书读书。

  在这六月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里,我们齐聚“塞上湖城”银川,共同探讨十七届六中全会后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繁荣大计,非常有意义。

  我结合本届论坛“阅读、生活、传承”的主题,围绕如何在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谈几点意见。

  出版是阅读和传承的基础

  最是书香能致远,千秋万代传精神。人们常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说,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那么,这个血脉、家园、文明、力量承载在哪里呢?回答非常清楚,就是书和一代一代的读书人、教书人。正因为如此,中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宝”、“唯有读书好”的祖训。

  在当代中国,人们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关键,读书是精神发育的唯一途径,读书是人生一本万利的投资,读书让人智慧、给人力量、助人立业,读书可以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成为高素质的人。温家宝总理曾在世界读书日那一天讲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正因为如此,几年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的统一部署下,我们在全国开展了全民读书活动。几年来,随着活动的逐步深入,读书阅读已日渐深入人心,全社会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许多地方涌现了一批“书香之城”、“书香之家”、“读书之星”,全民阅读活动的成效日益显著。尽管如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阅读水准还比较低,仅就年人均读书量进行比较,欧美国家人均大约是16本,北欧国家约为24本,而我国还不足6本,如不引起重视差距还会拉大。

  既然图书是阅读和传承的基础,我们首先要保障全民有书可读。于是我们从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入手,解决“文革”造成的“书荒”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出版业要改革的缘由。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出版业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现在每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71.7亿册,报纸500多亿份、杂志35.4亿册、电子音像产品4.43亿份和上千亿元规模的数字出版(包括网络出版)产品。我国的图书、报纸出版发行居世界各国第一位,电子出版居世界各国第二位,印刷能力居世界第三位,精品力作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和成绩来之不易,归根结底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通过改革,我们找到了文化与市场、与资本、与消费者接轨的体制;通过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观念,激发了人们文化创意、文化创造的能力;通过改革,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体系;通过改革,在文化生产、传播、消费方面营造了一个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新体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迅猛发展,新闻出版产品的不断丰富,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提供了坚强的内容保障。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就是在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努力形成正确引导图书出版产品创作生产的新体制、新机制,推出更多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体现国家水平、群众喜闻乐见,并且能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服务全民阅读,满足群众需求。

  平台是阅读和传承的支撑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我们正全力建设联通城乡的重要文化平台。

  一是建设农家书屋。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只有大力提升农民乃至全体国民的阅读水平,才能使农民富裕、农村变美、农业发达,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建设农家书屋,推动农村阅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所决定的。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人口更集中、更庞大,但农村发展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城乡之间反差较大,如不尽快改变这一局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也就无从谈起。农村发展之所以滞后,重要的根源就是在文化上,说到底还是农民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读书多的人都进城了。

  为此,中央下决心要解决城乡文化差距这个问题。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先后投入了180多亿元建设农家书屋工程,160多亿册图书到了农家书屋。去年年底已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上海、江苏、山东、广东、重庆、宁夏等10个省(区、市)提前完成了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今年6月底,全国将基本达到农家书屋村村有。从目前的情况看,农家书屋的作用非常大,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买书难、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我有一次到农家书屋调研,有一位农民为农家书屋编了一段顺口溜:“现代农民跟时代,钢笔本子随身带;不打麻将不看牌,没事就到书屋来;读书看报取真经,富了脑袋富口袋。”这说明,农家书屋工程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受到农民的欢迎。

  农家书屋是个国家搭建的大平台,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农村良好的读书氛围。一句话,我们一定要把农家书屋真正打造成“农民身边的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门槛的文化之家”,让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地标,吸引农民主动参与,培养阅读兴趣,用书籍增长知识,用知识改变命运,创造美好未来。

  二是打造技术平台。从文字的出现、纸张的发明、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到今天世界范围内各种媒体并用的出版业高速发展,都可以看到阅读使人类文明精神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在前不久开展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2011年,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与2010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且呈现较快增长势头,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幅已达65.2%。可见,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的普及,现代人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急需新的技术平台。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在线阅读方式大规模发展和流行起来,包括网络文学、掌上电子书、数据库搜索、博客图书、按需出版、电子杂志、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可供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越来越大,阅读载体越来越环保、经济。同时,交互式阅读、个性化阅读、多媒体阅读等阅读形式和阅读体验也不断有新的变化。这种新载体、新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为了适应数字阅读新趋向,这几年新闻出版总署大力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产业政策,大力研发新媒体、新技术,全面提升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成效十分显著。今后,我们更应抓住科技发展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做好数字出版工作,推送更多的阅读内容。可以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出版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也必将成为阅读的巨大平台。

  三是加快“书香中国”建设。“书香中国”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吸引城乡人民群众参加的重要读书平台。最近两年的试点证明,创建“书香中国”的活动有力地调动了家庭、社会、知识界、文化人的积极性,推动全民阅读深入持久的发展。

  联合国有“书香之都”的活动,每年在读书环境、氛围、效果最好的大城市评选,优胜者接受“书香之都”的称号。我们在全国开展“书香之家”、“书香之村”、“书香之镇”、“书香之县”、“书香之市”,也是要把读书、用书、藏书最好的家庭、村庄、乡镇、县区、城市推荐出来,命之以“书香之家”、“书香之市”等荣誉称号,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我们要借鉴试点单位的经验,广泛开展建设书香家庭、单位活动,使城乡群众、单位都能进入到这个平台上,提升全民阅读的水平。要严密组织、加强领导、制定标准,推出标兵。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达标竞赛,而是实实在在培养读书风尚,推动全国阅读城乡融合、共同推进。今年这项活动将扩大试点,条件成熟时会在全国推开,促进“书香中国”建设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市场是阅读和传承的手段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恩格尔系数都是逐年持续下降。不排除个别年份,因为物价水平的变化,恩格尔系数稍微有一些波动,但总的趋势是下降的。这充分说明我国国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变化,已经摆脱了原来以吃、喝、穿这种生存为目的的消费结构,开始注重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文化消费大大增加,改变着自己的消费结构。我国正在进入以文化消费潮流的精神消费升级新阶段,阅读消费具有很大潜力。

  阅读是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阅读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需求会快速增长。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一些发达省份已超过5000美元。据有关专家的估算,现在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在4万亿元以上,但我国的实际阅读消费水平还很低,人均消费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1/4。如果我国每个人阅读费增加100元,就是1300亿元的购买力。推进全民阅读将会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而这个文化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优胜劣汰、推陈出新,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也才能调动消费者的热情。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市场手段推进阅读、传承文明,丰富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对象化的读书生活。下决心打通城乡的发行网络,实现省、市、县、乡、村并网,点、线、面贯通,快捷、安全、及时地把各类阅读产品送到城乡读者手中。要加快发展农家书屋、超市、连锁店等大众代销点,鼓励民营、个体经营书店、书摊,为群众服务,方便就近购书、读书。这样,既培养了读书消费群体、发展了出版产业,又推动了全民阅读和“书香中国”建设,是繁荣发展文化的长久之计。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治书、出书、读书、藏书的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数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传统,热爱学习、勤奋读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在浩瀚的书卷里,蕴藏着古今中外的知识和智慧。通过阅读,人类精神世界得以发育成长;通过阅读,人类的文明成果得以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通过阅读,人类的伟大精神得以继承与弘扬。在大力建设文化强国、和谐社会的今天,多读书,读好书,对有着悠久诗书礼仪传统的当代中国来说,更是十分重要而迫切。我们要准确把握推进全民阅读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新要求、新机遇,集各方之力,倡导阅读风尚,引导阅读方向,建设书香中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学习型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柳斌杰在第二十二届全国书博会中国出版发展论坛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