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禅宗文保>文献资料>报纸>  风穴寺与临济宗

风穴寺与临济宗

日期:2020.07.31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篇名】风穴寺与临济宗

【简介】 风穴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市区东北9公里处,南望汝水,北靠中岳嵩山少室山。远远望去,群岭绵延。其中一峰苍柏叠翠,山脚溪水潺潺。溯溪而上,斗折蛇行。林荫深处,寺院依山傍水。山外观之,仅露塔尖。曲径通幽处,深山藏古寺。 风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唐塔、宋钟、金殿及明清建筑,被称为“中国古建历史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471

【正文】

风穴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市区东北9公里处,南望汝水,北靠中岳嵩山少室山。远远望去,群岭绵延。其中一峰苍柏叠翠,山脚溪水潺潺。溯溪而上,斗折蛇行。林荫深处,寺院依山傍水。山外观之,仅露塔尖。曲径通幽处,深山藏古寺。

风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唐塔、宋钟、金殿及明清建筑,被称为“中国古建历史文物博物馆”。

寺前,有初唐诗人刘希夷墓园。寺侧,有宋儒吴几复隐居读书山洞。

风穴寺的佛教传承,初为天台,后为临济。唐开元间,有天台七祖贞禅师在此修习止观。唐末,禅宗临济宗之三祖南院慧,四祖风穴延沼,五祖首山省念皆在汝州广弘佛法。史料称“至南院以下,皆佛祖正传,灯灯相续。彪炳史录者,虽曰不尽出于风穴,然源流相承,肩比踵接,汝海宗风,一时独盛。固亦法运中云龙风虎之会也欤。”

风穴寺本号千峰白云禅院。不知始建于何年。明万历中,郡守刘觐文《游风穴寺作》有“宿莽残碑有汉文”句,疑建于汉代。按诸碑铭记载,或曰建于北魏,或曰建于唐代。风穴寺中佛殿内,有五代时的“登仕郎、试大理司直、前守临汝县令兼中侍御史”虞希范撰《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一碑,上云:

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乡人卫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院基也。

如记载属实,风穴寺最迟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又说:

至隋又为千峰寺。大业中,释教中否,缁侣流离。直至唐初,只为阿兰若尔。开元间,有贞禅师,袭衡阳三昧,行化于此,溘然寂灭,示以维。由崔相国、李使君名与门人等收拾舍利数千粒,建塔九层。玄宗谥为七祖塔,今见存焉。

贞禅师,事迹不见僧传。然而,王昶编纂的《金石萃编》卷83,收录了缑氏县尉沈兴宗于所作的《大唐开元寺故禅师贞和尚塔铭》:

禅师讳贞,兹郡京兆人也。俗姓张氏。……年弱冠,秀才登科,知名太学。已(以)为儒家非正谛,文字增妄想。故去彼取此,而为上乘。因亦既从缁,遂受衡阳止观门,居于洛阳白马寺。口不绝诵习,心不离三昧。……

清道光二十年(1840)编纂的《直隶汝州全志》称贞禅师为“可贞”。

“可贞”禅师是以为天台宗的大禅师。先后居于洛阳白马寺和汝州开元寺。因嫌寺院喧哗,不利禅定,来到荒无人烟的“阿兰若”——风穴寺,过着清苦的静修生活。“前刺史、故丞相齐公崔日用,吏部尚书李”与之交往颇厚,时有供奉。开元十三年(725),贞禅师逝于开元寺,火化于其修行处,玄宗谥为七祖。由崔日用、李与门人宗本等收拾舍利数千粒。开元二十六年(738),宗本等建塔九层。此塔即是被称为唐塔的“七祖塔”,至今仍屹立于风穴寺院内。

按照世说,天台宗的传承是:天竺龙树——北齐慧文——衡阳慧思——天台智者——章安灌顶——缙云智威——东阳慧威——左溪玄朗——荆溪湛然。

根据汤用彤先生说,“天台宗”一词的最早出现,乃在湛然的《法华经大义》,“中唐湛然《法华经大义》云,此典‘多有诸家,今暂归天台宗’,‘天台宗’之名,始见于此,则天台宗固原为法华经师中之一家也。”天台宗的九祖相承之说,是由普门子及湛然门人梁肃促成确立的。自缙云智威而后,天台诸师并不建树,故梁肃谓之“明道若昧”。湛然一出,天台中兴。师以徒显,父因子荣,中国佛教又特别讲究法统,湛然一系的师徒成为名门正派,风穴的贞禅师终于寂寂无名地埋没于历史之中。汤用彤先生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天台宗至唐玄宗时,荆溪湛然前之传法次第,因《止观辅行》普门子序与梁肃《修禅寺碑》而固定。但风穴贞禅师明皇谥为七祖,可知于玄宗时天台传法亦有两说。直至五代,吴越王追谥诸祖,荆溪之说遂为后人所公认,而风穴贞则为后人所遗忘矣。”

风穴寺于贞禅师之后有弟子宗本。唐宣宗时有道源和尚,曾住风穴,开拓山门,重光梵刹,人称禅主,并于大中十三年(859)四月一日塑释迦牟尼像,取舍利安于佛心。

其后,则“中原板荡,寺宇荒凉。”

唐末五代,禅宗南宗分流,产生了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个最有影响的流派——即所谓的禅宗五家。其中临济宗出现最早,流传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是禅门五宗中惟一创建于北方的宗派。创始人临济义玄,上承南岳怀让、马祖道一至黄檗希运的禅法,以其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闻名于世。

临济义玄弟子众多,仅在《景德传灯录》有传的就有16人,著名的有灌溪志贤、宝寿沼、三圣慧然、魏府大觉、兴化存奖等,分散于各地传法。

汝州人自古礼佛。《汝州市志》记载,汝州历代兴建的佛教寺院,较大的有44所(以唐、宋、元居多),明清时期尚存的有风穴寺(称北院),南禅寺(称南院),广慧寺(称东院),西禅师寺(称西院)。

五代梁唐之际,不知是何机缘,竟然有两位临济高僧同住汝州弘法。一位是宝寿沼的弟子西院思明,一位是兴化存奖的弟子南院慧。思明居于西禅师寺,故称西院思明。慧居于南禅寺,故称南院慧,南禅寺又叫宝应寺,所以慧又叫宝应和尚。思明禅师是慧的从法弟。《五灯会元》记录了南院、西院晤面的情景,十分有趣。同门兄弟如高手过招,不动声色,会心传意。

金、元之间,风穴寺时兴时衰。明代万历年间,寺院规模达到极盛时期,常住僧众千数,寺舍不能容,或谷或崖,庵居穴处,星罗棋置。晨昏鱼磬之声,响动岩阿。“然富足者,多骄奢,拟于纨绔,戒律宗风荡然无复讲究者矣。”

崇祯以后,村落烟断,寺亦鞠为茅草,蛇盘虎居,10余年无人踪。顺治十三年,观察范承祖至,以为风穴寺非大法力不可复,乃遣人赍书币,迎云峨行喜禅师于龙池。“师至,四方学徒响应。于是泽薮廓清,法轮重转。盖自沼祖以来,七百二十余年又一开辟也。”

明末,临济宗杨歧一枝传至天童圆悟。

天童圆悟(1566-1642),29岁投龙池院幻有正传出家。45岁继袭龙池祖庭。前后在天台山、黄檗山、天童山等名刹,凡六座道场,前后30余年,宗风大振,被称为临济中兴。圆悟为人之手段,蔫头喝,劈脊棒,“棒喝交驰,学者无开口出,莫不望风而靡,以为临济再来也”。然而,世人称,如斯效颦临济德山大慧等而行棒喝,以振作临济正宗。而不知临济之法道,非如是之单调也。且临济宗内部分裂,“相恶相辱不止,不啻仇雠,谁知鸟之雌雄哉?”圆悟弟子逾三万人,知名的有道、通容、法藏、通奇等,日本黄檗宗之祖隐元亦为其弟子。

天童圆悟传林野通奇。

云峨行喜为林野通奇之法嗣。

行喜为临济宗之32世,虽无天童道、费隐通容、玉林通、邓尉法藏等支派显赫,亦为临济一脉。行喜在风穴寺,仍以临济手段接人,大阐宗教,并载传灯。师道高,气平雅,善接引,以故门下多高足。兵部迟煊赠云峨和尚诗云:“一片风声杂鸟啼,白云深锁大桥西。水穿石骨中流远,月冷松梢落照低,游子不堪题师碣,老僧犹自剪新藜,停车偶共云峨话,夜叩何须向虎溪。”

云峨行喜传憨休如乾。

憨休如乾,西蜀龙州(今四川平武县东南)人,俗姓胡氏。世业儒,剃发于先阳山。遍游费隐、木陈、玉林诸宗匠之门,历15年,抵中原之风穴,谒云峨行喜,针芥相投。后历主兴福、广教、清福、敦煌、金粟、兴善、风穴7座名刹。憨休博通文翰,善书法,所著有《七会语录》。

憨休如乾传默鉴性辉。

默鉴性辉传颖石如。

颖石如,俗姓潘氏,世籍洛阳。幼多病,托身白马寺。得戒于憨公老人,与憨老高足辈同参风穴数载,得法于默公辉。洛阳令钱石臣同官绅士庶,请如归白马寺开堂演教。雍正年间,主风穴。有《句瞿诗集》及《白马白云语录》行世。

脱颖禅师,陕西高陵人。风穴丛席30余年。善书法,工诗、古文词。乾隆十五年,在嵩岳恭迓銮舆,奏答如流。乾隆见其须眉皓白,顾而喜曰:“此有道者,为风穴老人也。”赐馔一席,金20锭,并庄亲王所赠“慈云慧日”额字。

风穴寺最后的临济僧人为肃然德一禅师。民国十七年(1928),任四十五世嗣法门人。时国难当头,战乱频繁,德一禅师周旋于各派之间,护法护院,灾荒之年亦不时接济穷民,被誉为千尺上人。1958年,圆寂于陕西周至县黑虎寺。 

《大地》 (2005年 第八期)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