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宗: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类型】报纸
【篇名】临济宗: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简介】临济宗风——虎跑泉遗址。 资料图片 临济宗是继沩仰宗之后兴起的南禅宗派,由唐时的希运禅师(?-857年)住持江西宜丰黄檗山时展露端倪。其弟子义玄(?-867年)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976
【正文】
临济宗是继沩仰宗之后兴起的南禅宗派,由唐时的希运禅师(?-857年)住持江西宜丰黄檗山时展露端倪。其弟子义玄(?-867年)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黄檗山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临济宗是我国禅宗的主流,法脉至今不绝。
创立与发展
希运,又称黄檗禅师、黄檗,临济宗的开山之祖。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随师出家,之后得百丈怀海和马祖道一正传,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到江西鹫峰一带(后改名为黄檗山)驻锡,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僧徒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今江西黄檗山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临济宗传至北宋石霜楚圆门下,又分出杨岐派、黄龙派。杨岐派开宗者为方会,因其住杨岐山(今江西萍乡北)而得名。黄龙派开宗者为慧南,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而得名。
南宋时,因为杨岐派传人大慧宗杲的影响力,使得临济宗一支独秀,成为禅宗与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
公元1187年,日本僧人明庵荣西将黄龙派引入日本,使临济宗在日本得到极大的发展。公元1246年,中国僧人兰溪道隆东渡日本,又将杨岐派禅法传入。
日本镰仓时代禅宗24派中,有20派出于杨岐派系。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临济宗信徒逾500万人。
禅学思想及门庭传承
希运所倡立的禅宗新学主旨是“无心”,即“无心说”。对此,希运曾这样解释:“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因此,希运称自己的禅法是教外别传心法。希运继承了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说。“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表明了希运心佛一如的思想。希运从这一思想出发,主张“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世故有“心心相印”一说。
希运不主张读佛经,而主张读“公案”(即禅祖行止记述及语录);不主张苦苦修行,而注重顿悟。他接引信徒的方式单刀直入,机锋峻烈,常以手启或警句使人悟省。凡是向希运问法的人,入门之前必遭当头一棒,能对棒击领悟者,方纳为弟子。义玄曾三度向希运求问禅义,三度被希运当头棒打,只得离开黄檗山。经大愚禅师指点,义玄又重返黄檗山,终得师从希运。后来义玄在临济院接引僧徒,也袭用希运“当头一棒”的接引法,同时伴之一声大喝,后世故又有“当头棒喝”之语。
希运在江西宜丰黄檗山建寺弘法,学众云集,其法嗣弟子有临济义玄、睦州陈道明等12人,其中以义玄为最。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希运应观察使裴休之邀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隆兴寺宣讲禅法,旦夕问道,从学者逾千人。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裴休移镇宛陵(今安徽宣城),又迎希运至开元寺,常去参问,并录其所说辑成册,题名《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广为印行。希运另有《语录》、《宛陵录》各一卷传世。
希运在圆寂弥留之际留言说:“前后之际,前际无去,今际无往,后际无来。”唐宣宗李忱闻其言甚为称赏,于是赐其“断际禅师”法号,尊其为空前绝后的高僧。
作为希运的法嗣弟子,义玄有《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传世,世人简称《临济录》。义玄按照自己的禅法思想接引、教诲弟子和来自各地的参禅者,禅宗史书称之为“临济施设”、“临济门庭”。
在禅门五宗中,临济宗流传时间长,影响大,与义玄的禅法思想有密切关系。义玄要求弟子和信徒首先必须建立对佛法、解脱和修行的“真正见解”,相信自己“本心”与佛、祖无别,无需向外求佛求祖,寻求解脱成佛。同时,义玄还主张修行不离日常生活。
[相关阅读]
临济宗祖庭黄檗寺
□江政
黄檗山,原名鹫峰,坐落在今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黄岗乡境内,是我国佛教禅宗之临济宗的祖庭圣地。黄檗山层峦叠嶂,山高林密,飞瀑鸣泉,是赣西北著名的风景名胜。
据《新昌县志》载:“黄檗寺,断际禅师道场也。临济宗风遍于海内外,实于兹得法。”断际禅师即希运,唐开成年间,希运从家乡福建福清黄檗山云游至江西,先在奉新百丈山学法,后驻锡于鹫峰寺,在此宣扬直指单传的心要,创立了新的禅宗之旨。后希运将鹫峰一带的山岭改名为黄檗山,将住持的“鹫峰寺”改称黄檗寺,以寓思乡之情。
黄檗寺遗址坐落在黄檗村部禾坪的左前方,尽管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但仍残存部分寺基。在寺基右侧有一汪石砌井栏的清泉,内壁刻有“虎跑泉”三字,井旁还有一些石凿的凹盆,似乎是当年僧人盥洗所用之物。相传黄檗山多猛虎,自希运住持后,山虎也为其教义感化不再逞威。一日,希运正与弟子讲经,有虎误入寺中触倒香案,希运即随手指案为石,镇虎于石下。后希运圆寂,虎从地下跑出,头触塔而死,其出脱之洞变成涌泉,故名虎跑泉,成了黄檗古寺中的一景,且为僧众生活所必需。附近的村民说,即便在最旱的季节,虎跑泉的水位也能保持一定高度不干涸,且水质甘冽如故。
据当地志载,黄檗寺始建于唐代。希运见此处山峦起伏,壑深林密,是修道的好场所,便决意驻锡于此。由于希运当时名播天下,史称“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宜丰黄檗山遂成禅宗大道场。
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黄檗寺更名为“报恩光孝寺”,专门祀奉徽宗。明中叶,古寺被毁。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名僧行月由杭州住黄檗,中兴祖庭。可惜好景不长,清光绪庚子年,古寺毁之于火,仅存旁殿和观音阁。“文革”期间,残存建筑又损毁大半。上世纪80年代中叶,因规划兴修公路,古寺所有的地面建筑几乎拆除殆尽,只剩下一段残垣和部分寺基。
直至本世纪初,随着海外临济宗僧众寻根问祖者日渐增多,黄檗寺享誉千年的禅林文化才开始凸显出来。目前,黄檗寺在原址上自2004年起已开始初步修复了一些建筑,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主体业已基本竣工,尽管内部装修仍在加紧进行当中,但外立面的彩釉粉饰已呈现出一派金碧辉煌,新黄檗寺的建成开放已是指日可待。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佛教禅宗祖庭杨岐寺修复扩建工程全面启动,首期投资2.8亿元 年份:2020
- 2、临济宗: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年份:2020
- 3、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年份:2020
- 4、杨钊参观考察杨岐景区 作者:洪科 年份:2020
- 5、凤鸣岐山画秀襄阳 作者:朱维平,白昀 年份:2020
- 6、访杨岐山 作者:刘国民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