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禅宗文保>文献资料>报纸>  海峡隔不断济公文化情缘

海峡隔不断济公文化情缘

日期:2020.07.3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海峡隔不断济公文化情缘

【简介】 天台山济公艺术表演队在嘉义县龙隐寺表演《济公百态》。 同根共源的济公文化“拉近”了两岸的距离——2012年12月21日至27日,由天台县委常委、县旅游委党委书记余昌杰率领的济公“两岸走”文化交流团来到台湾省云林县、彰化县、南投县、嘉义县、新北市等地,分别举行济公分灵仪式及济公文化交流活动。交流团所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221

【正文】

天台山济公艺术表演队在嘉义县龙隐寺表演《济公百态》。

同根共源的济公文化“拉近”了两岸的距离——2012年12月21日至27日,由天台县委常委、县旅游委党委书记余昌杰率领的济公“两岸走”文化交流团来到台湾省云林县、彰化县、南投县、嘉义县、新北市等地,分别举行济公分灵仪式及济公文化交流活动。交流团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余昌杰深有感触地说:“隔不断的济公文化情缘,牢牢地将两岸民众的情谊融合在了一起。作为济公的出生地,我们天台将进一步弘扬好济公文化。”

尊崇礼节迎祖分灵

云林县林内济公堂是此次济公“两岸走”文化交流活动的第一站。

22日上午,交流团乘大巴从高速公路出口下来不久,就看到道路右侧悬挂着一盏盏红色小灯笼,绵延数公里,直达林内济公堂。济公堂内,数百民众夹道相迎,有着当地民间传统的活动在鞭炮、锣鼓声中登场——他们用隆重的礼仪迎接济公祖庭送来金身济公像。

济公堂董事长、林内乡乡长陈河山在致辞中特别推崇天台的济公祖庭地位,他说,天台是济公活佛大脉的源头,这次祖庭前来分灵,为两岸济公文化交流架起了一道新桥梁。

从济公堂提供的资料看,该堂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台湾济公信徒中影响广泛。据介绍,“在台湾举凡为宫、庙、寺、堂等,供奉济公活佛几乎是必然的选项之一,佛教、道教都有,信徒难以计数。”

陈河山说:“台湾人对济公文化的信奉是很虔诚的,对济公的信仰遍布全岛,济公文化是超越族群意识、区域界限、社会阶层的主流民间文化。”

告别济公堂,来到彰化县醒义宫。这里,高规格的礼节在延续。

彰化醒义宫宫主陈汝羡专门请出佛龛,打着欢迎牌,率众前来迎接济公神像。在徒步前往醒义宫的路上,鞭炮声不绝于耳。为了方便举行交流活动,并丰富活动内容,醒义宫不单搭建起临时舞台,还请来了民间演出团队。到访期间,“立委”、“议员”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官员纷纷过来拜会,见证济公分灵仪式。

在醒义宫数公里外有一处忠信佛院,该院负责人得知济公祖庭在此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后,专程赶来,盛情邀请交流团一行到该院考察。

热烈的喜庆氛围,从台湾中南部一直延续到北部的新北市。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热烈欢迎你……”26日傍晚,交流团一行来到新北市行天武圣宫。在依山而建的武圣宫门口,两列统一着装的信众唱着欢迎曲拍着掌,夹道恭迎金身济公像。

艺术济公众口相传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随着那熟悉而亲切的乐曲响起,8个活龙活现的“济公”出现了。只见他们手拿破扇子,项挂大佛珠,身穿打满补丁的袈裟,步履一颠一颠,轻快不羁。这是天台山济公艺术表演队在展示他们的拿手好戏。

在林内济公堂,济公艺术表演队的精彩演出让台湾的济公信众、济公文化爱好者大饱眼福。信众陈金东用手机拍照留念犹嫌不过瘾,干脆用起录像功能,他说:“演得太好了!我要录下来带回去,给朋友们看。”

济公信仰在台湾一直有很好的基础,近50年来更是风靡全岛。说起济公活佛,如今当地妇孺皆知。在林内济公堂出版的《林内济公传奇》一书扉页,有“立法院”院长王金平作的序:济公“体制外的英雄形象与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法精髓,早已深深烙印于每一个台湾人民的心中。”

台湾的多数寺庙宫观,跟大陆的有所不同,它们都由财团法人创建或支持。嘉义县龙隐寺就是一个主奉济公的机构,在台湾有很高的知名度,信众都是本着共同的信仰聚到一起。济公艺术表演队的到来,也给这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龙隐寺位于阿里山下,是阿里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处。在龙隐寺前的广场上,济公艺术表演队滑稽风趣的演出又开始了。附近的民众及途经的游客见此一幕,纷纷涌了过来。一个中年信众拿着一本书作扇子道具,也随着音乐的节奏,和表演队一起欢快地跳了起来,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这样有意思的场面在高雄市的慧贤宫重现。济公艺术表演队表演时,在一边旁观的当地女“济公”也跟随表演队做出各种滑稽有趣的动作。表演队成员、天台首席导游李建国在表演中特别留意那年长的女“济公”,在表演中着意加以照顾,做到一唱一和,配合默契。

每到一处,济公艺术表演队的精彩节目都大受欢迎,当地民众一睹为快、争相合影,由此也成为了济公“两岸走”文化交流活动的加分项目。

气氛温馨亲如一家

在台湾供奉济公的机构中,余云安享有很高的声望。作为济公故居负责人,近十年来,余云安呕心沥血推动济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力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他随交流团来到台湾后,几乎每个晚上都有朋友过来探望。大家共叙友谊,更多的是共同思考济公文化的现象和深刻内涵,探讨两岸本源一统的中华文化,以扩大济公文化交流的效应。

从大陆迎请了第一尊济公圣像到台湾的曾明鑫先生来了。像往常一样,这两位年近七旬的长者相见,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复建后的济公故居自2004年开始迎接游客以来,台湾信众、游客量逐年快速增长,由起初的数百人,到2012年底突破了1万人次。余云安握着曾明鑫的手说:“这和你在岛内大力宣扬济公祖庭的努力密不可分。”

“两岸济公共一人,同根同源血肉亲。”曾明鑫说,“台湾与大陆人同根、佛同源,台湾民众信仰济公,既是出于祈福消灾,又是寻根问祖、民族精神的传承。20多年来,我带着很多信徒去过天台,参与各种活动,天台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兴建过程中得到济公故居支持的济公行舍,对于天台山济公“两岸走”文化交流团的到来更是盛情有加。济公行舍董事长张经魁在百忙中腾出两天时间,和南投县民政处官员一起,陪着交流团到各地走访,热情备至。

济公行舍编印的《大觉》内部期刊,图文并茂,从内容看更像是一册册讲述两岸济公文化交流的资料汇编,令人读来亲切。

用餐环节更能体现亲如一家的温馨氛围。在多个场合的接待用餐中,台湾朋友都用一对一的方法热情招待宾客。

“每桌主宾各5人,大家不要坐错位置了!”新北市行天武圣宫主委冯世宽用打趣的口吻,提醒大家在用餐时加强交流增进友谊。

酒过三巡,行天武圣宫的“师兄”、“师姐”们纷纷上台献歌,交流团成员也主动上台助兴。到宴席基本结束时,60多位两岸同胞全部离席,手拉手唱起了《朋友》,把宴席变成了一场大联欢。

济公故居管委会主任余云安说:“济公文化是天台山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享有‘地域原生态文化’的唯一性。”他表示,在两岸民间交流中,济公文化以其民间信仰的强大凝聚力,推动作用极为明显。

本报记者徐平文/摄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