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禅宗文保>文献资料>报纸>  街巷阡陌间的一片祥云

街巷阡陌间的一片祥云

日期:2020.07.3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街巷阡陌间的一片祥云

【作者】 孙明辉

【简介】 孙明辉 一 在天台县城北的永宁村陇西园,伫立着一尊妇孺皆知的墙面铜像。 他头戴僧帽,脖挂佛珠,手握葫芦,身着衲衣,脚穿破鞋,脸上嬉笑非常,目光睿智而又有些不羁。他就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济公,他的法名叫“道济”,民间称他为“济公活佛”。 几百年来,关于他的传说精彩纷呈,经久不衰。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96

【正文】

孙明辉

在天台县城北的永宁村陇西园,伫立着一尊妇孺皆知的墙面铜像。

他头戴僧帽,脖挂佛珠,手握葫芦,身着衲衣,脚穿破鞋,脸上嬉笑非常,目光睿智而又有些不羁。他就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济公,他的法名叫“道济”,民间称他为“济公活佛”。

几百年来,关于他的传说精彩纷呈,经久不衰。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人民很喜欢济公,因为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2006年,“济公传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济公传说”荣获“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间故事”。

如今的永宁村,显得有些喧闹,赭溪的流水声与市井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公元1148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在永宁村的李宅降生了一个男孩,中年得子的李茂春喜出望外,取名李修缘。

李家的祖上是名门望族,世代仕宦。李修缘的五世祖曾任镇国军节度使、驸马都尉,高祖李崇矩谥封“陇西元靖王”,父亲李茂春曾在朝廷任“春坊赞善”。靖康之难,宋室南迁,李氏家族流寓到浙江省天台县的永宁村。

李修缘18岁那年,父母离去,家道中落,他离家出走。他没有上京考取功名,也没有外出谋生,而是选择了出家。先是去了国清寺做了沙弥,后国清寺的瞎堂法师去了杭州的灵隐寺,李修缘跟随而去,赐名“道济”。瞎堂是临济宗杨岐派高僧。

灵隐寺里的“道济”和尚,却是一个不守寺规、不安分的“癫僧”。寺僧们纷纷向方丈禀告,瞎堂长老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瞎堂圆寂后,道济去了净慈寺,投德辉长老门下,做了一名“书记僧”。可是做了书记僧的道济,仍是不改放荡不羁的秉性,游山逛水,出入市井,举止似痴若狂。

就是这位貌似疯癫的和尚,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的禅宗高僧。他擅诗善文,行善积德。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又好打不平,救人之命。他慈善为怀、扶危济困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得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1209年,道济圆寂于杭州,塔葬于虎跑。作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第六祖的道济,走完了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可是他的传奇却非戛然而止,而是随着岁月的进程愈演愈烈。“济公出世”、“济公斗蟋蟀”……传说中的济公形象,鲜活生动。在他的身上也愈加赋予了广大的神力。

天台山,山水神秀,佛宗道源。天台山的石梁为五百罗汉显化之地,而唐代称为“三贤”的寒山、拾得和丰干也在这里,因此,在天台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而民间的“济公传说”更是丰富多彩。

明隆庆年间,根据民间说书底本而润饰的《钱塘渔隐济癫禅师语录》问世,清初,《评演济公传》、《济公传》相继刊刻。一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行侠奇僧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上世纪70年代初,永宁村改称“北门村”。当时村里一位后生叫赵达枢,他来到上海拜访作家许杰,巧遇了老乡曹志天,闲谈中说到了济公。曹志天对赵达枢说:“你不是和济公同住一村吗?知道济公故事的老人一定还有,这些东西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我们去发掘、记录、整理,以后一定很珍贵。”赵达枢回到村里就开始寻访。他的《济公出家》、《牛生麒麟》就是从村里97岁老人王柏仁的嘴里“掏”来的。1988年,他的《广济村》在《故事大王》上发表。

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天台文化馆在“大明宫”,宫前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树下摆有几条石凳。只要是晴天,这里总会聚集一些老人,时任天台文化馆创作干部的曹志天,经常坐在老人旁边,听他们说济公故事。1989年,曹志天、曹肖冰整理的《小济公》一书出版了。当时朱封鳌、赵达枢、陈维等民间文学爱好者,也都“铆”足劲,在民间记录济公传说,如《济公显圣救挑夫》、《蟋蟀还魂救小僧》、《五味粥》、《李月求婚》……陆续见诸于《民间故事》、《山海经》、《故事大王》等。

2007年曹志天、赵达枢整理的《济公传说》出版了。

2013年11月的一天上午,台州市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随着一个清脆的声音,《济公传说——芭蕉扇和蒲鞋的由来》瞬间吸引了众人,讲述的小姑娘叫施艺,她来自天台县平桥中心小学,在台州民间故事大赛角逐中,她荣获了金奖。巧的是,天台三位选手的参赛作品均为“济公传说”。

口耳相传的济公传说,妙趣横生而不失睿智,口头文学与真实的风物紧密相连,鲜活生动,亲切自然。在天台人看来,这位几百年前的老乡一直没有走远,就活在他们中间。他不仅庇护一方的平安吉祥,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慰藉,也给百姓生活带来快乐和信心。

几百年来,人们用说书、绘画、雕刻、戏剧、影视、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演绎济公的传说,塑造心目中的济公形象,弘扬济公的文化精神。

作为济公故里,天台的许多民间习俗都与“济公传说”有关。每逢佳节,家家户户就会吃一种叫“饺饼筒”的食品,相传就是源自“济公将寺院吃剩的菜卷成饼筒分给大家”的传说;每年大暑至中秋,天台民间都会兴起一种叫“打油奏”的民俗活动,相传是由“济公斗蟋蟀”延续下来的。

由“济公传说”带来的文化产业也方兴未艾。济公故居的年旅游人次达十几万,同时,济公家酿系列,济公缘铁皮枫斗,修缘蒸糕等已经在市场上走俏。

一个传说,不仅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寄托百姓的情感和向往,它更大的影响,在于一代代百姓对传说中主人公无限崇敬,并衍生出一种文化信仰。这也是“济公传说”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在天台城的北面有一座赤城山,它的特别除了赭红的岩层,还在于历史上儒、释、道三教都曾在这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传,济公年轻时就在山上读书修身。

如今,行走在山上石阶的人群中,就有许多背着香袋去拜祭济公的信徒。早在民国初年,就有人在瑞霞洞立像奉祀,如今已经建成了“济公院”。与济公故居隔溪相望有一座小庙,叫“济公佛院”,相传,这是天台现存最早的祭祀济公的庙。每天清晨,百姓们便来这里祭拜。庙里红烛高照,香火萦绕。

如今,像“济公院”、“济公佛院”这样供奉济公的庙宇,海内外有数以万计。人们祭祀济公,祈求他救苦救难,带来平安幸福。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济公,以不同载体传承和弘扬济公文化。

“两只芒鞋到世上扶危济困,一把破扇分人间正道邪风”,这幅刻在济公院的对联道出了济公的文化精神。济公身上也体现了我们民族乐观、正义、慈爱、睿智等传统美德。

作为“济公传说”的保护地,天台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济公传说”的保护与传承。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济公文化研究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天台山国际济公文化交流大会,建立中国济公网,挖掘民间传说,出版《济公传说》、《天台山济公活佛》等传说集,学术论著,发展济公文化产业,扩大“济公传说”的影响。

2005年5月,济公故居修复落成,从房屋的布置到内件的摆设,尽显“济公传说”的元素。它不仅是一处旅游景区,也是“济公传说”的保护基地,故居在“观霞阁”开辟了“济公传说”文化展,并参与“济公传说”电视剧的拍摄。2007年5月,“海峡两岸济公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台湾上千名信众前来天台朝拜,济公文化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黄金纽带。

2012年5月17日,天台国际济公文化旅游节拉开了帷幕,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又是一个因为济公而带来的快乐日子。人们兴高采烈,从遥远的东南亚,从美丽的宝岛,从偏远的山村,从繁荣的城市,赶到天台,在济公的老家欢聚一堂,领略济公文化,享受济公给予的一片祥云。天台的石墙头有一座六角亭叫“济公亭”。平日,这里会聚集一些老人,在此聊聊几百年前走出去的济公,说说济公那神而又神的故事,脸上呈现出一种骄傲和敬仰。在他们看来,济公传说里融入了他们内心的向往和希冀,是他们心中一缕最温暖的阳光。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