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漫话济公

日期:2020.07.31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漫话济公

【作者】 裴斐

【简介】 ■裴斐 济公形象与葫芦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济公的艺术形象妇孺皆知,人们喜闻乐见。在济公的身上有两件永远也少不了的“宝物”,那就是一把破蕉扇和一只装酒的葫芦。描写济公的历代文学作品都说到济公身上的葫芦。清代以后,不仅是文学作品,在舞台艺术、美术作品中,也总是见济公身上挂着个盛酒的葫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96

【正文】

■裴斐

济公形象与葫芦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济公的艺术形象妇孺皆知,人们喜闻乐见。在济公的身上有两件永远也少不了的“宝物”,那就是一把破蕉扇和一只装酒的葫芦。描写济公的历代文学作品都说到济公身上的葫芦。清代以后,不仅是文学作品,在舞台艺术、美术作品中,也总是见济公身上挂着个盛酒的葫芦。那么,为什么人们如此喜爱济公的形象?为什么在塑造的济公形象中总少不了葫芦呢?

济公的形象之所以受百姓欢迎,在于济公身上所具有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的美德,以及完全平民化的举止装扮。别看济公表面上破帽破扇破鞋,喝酒吃肉,戒律不守,貌似疯癫,其实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积德行善的佛教禅宗得道高僧。他精通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作为南宋都城净慈寺的书记僧,他外出募化,因言辞恳切、词章精妙而轰动临安都城,甚至感动了皇太后,带头捐资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于市井坊间,拯危济困,救死扶弱。济公有一副普度众生的“活佛”心肠,就是对恶人也毫不例外,总是通过“点化”,劝人向善,从灵魂深处来抑制罪恶的萌动,起到了道德预防的作用。在济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真、善、美的光芒。济公的形象,契合了社会大众对真、善、美的迫切呼唤与渴求,与之形成了共鸣。

那为什么在济公的形象中总少不了葫芦呢?济公喝酒吃肉,戒律不守,貌似疯癫,其实这是禅宗得道高僧的一种外在极致表现。济公喝酒,这倒也不假,就是在史籍中也写得非常明白,济公在自己所写的诗文中也坦然承认。那么,后人在塑造勾画济公形象时就必然要考虑到这一情节,济公经常喝酒,喝酒总得有酒具,古代酒具有很多种,酒囊?酒壶?酒杯?这些都不适合济公,用在济公身上最合适不过的就是葫芦。葫芦在民间生活中本就是广为应用的生活容器,更为主要的是葫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到现代中华文明,都有“葫芦”的形象。葫芦作为艺术描述的对象或主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频繁出现,无论是道家哲学或是文学艺术,无论是民俗、信仰或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葫芦都是非常重要的题材。葫芦在中国神话小说、童话、故事中,往往是作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它神通广大,可以呼风唤雨,里面蕴藏着无穷的奥秘。葫芦谐音“福禄”,从古到今都被人们作为吉祥的象征。在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把葫芦描绘成力量的化身;在八仙传说中铁拐李的法器是法力无边的葫芦,他用葫芦抑强扶弱,扬善除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有“一壶天地”之说,其“壶”说的就是“葫芦”。堪舆家也将葫芦作为宝物,葫芦是风水学中常用之物,认为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医病,二是镇邪,效果好,威力大,作用奇特。我国古代关于葫芦的民间传说很多,也很美丽。在孟家女的故事中,说孟姜女就是生自于葫芦。葫芦自古就是子孙万代的象征,人们认为葫芦有祈祥纳福的作用,能够给人带来吉祥平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葫芦这种东西在民间文化和中国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将具有传统神奇文化意义的酒葫芦挂在济公的身上,那是最贴切不过。

济公手中的破蕉扇

说过了葫芦,那么接着就说说济公手中的破蕉扇子吧。

在古代,最初扇子是作为权贵的一种象征,所谓旗锣伞扇是必备的行头。后来,扇子又成了文人墨客的形象定位,所谓“羽扇纶巾”,扇子成了文房四宝之外的第五件宝。我们常在影视里和戏剧舞台上经常看到古代那些风流倜傥的书生,摇着折扇招摇过市。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扇子的描写亦是屡见不鲜。《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手执鹅毛扇,很儒雅,扇子轻轻一摇,就有了奇思妙想;《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煽风煽火也能煽雨,凭着这把扇子,把持着火焰山,连齐天大圣孙悟空都奈何她不得;而京剧《红梅记》中的李慧娘用的是阴阳扇……

而在《济公传》里的济公,用的却是一把破芭蕉扇。

为什么济公用的是一把破芭蕉扇?分析起来,这有一定道理。

其一,济公虽是一个和尚,但他出家前却是世代官宦人家出身的风雅儒生,自小饱读诗书,才学非凡。早在出家前,李修缘游历到了临安祗园寺,偶遇机缘续诗,透露才情,方丈道清知其不凡,请修缘剃度为僧,被修缘婉拒。后来济公真的出家了,却因“疯癫”之名被迫驱离灵隐寺。净慈寺方丈收留了他,并让他做了一名书记僧,也就是寺院里的一个精通文墨、执掌文书的人吧。因此,在济公的手上捏一把破巴蕉扇,倒也是极有意味的。

其二,济公之所以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是因为济公是一个平民化的济公,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而芭蕉扇正是平民百姓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具。“六十年来狼藉”的济公,在平常人的眼里是一个穷困潦倒、不守戒律的和尚,也绝不可能弄把洒金折扇来装点风雅。一把破芭蕉扇,点明了一个平民化济公的特征,因此,亦为他增添了不少民风俗韵。

其三,济公是一名佛教禅宗得道高僧,在文学艺术形象的描述中,他更是一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救苦救难的被神化了的“活佛”。这样一个人物,在他的手中总得有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法宝,那么,这把破芭蕉扇就是。

其四,关于济公手中破蕉扇的来历,在民间有很多传说,在流传于济公故乡天台的济公传说里,说这把呼风唤雨的破蕉扇,是观音菩萨化身为民间老婆婆,作为宝物送给济公的。其实,我却觉得,济公手中的破蕉扇,是济公人格品质的写照,也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授予济公的一件象征性宝物。一柄破蕉扇,扇面虽破,但扇骨仍然坚硬不折。它为骚热的俗世送来阵阵清风,它为浑浊的俗世拂去种种杂尘、污垢。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