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趣谈济公

日期:2020.07.31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篇名】趣谈济公

【作者】 裴斐

【简介】 裴斐 济公手中的破蕉扇 在济公的身上有两件永远也少不了的“宝物”,那就是一个装酒的葫芦和一把永不离身的破芭蕉扇。 在古代,最初扇子是作为权贵身份的一种象征,所谓旗锣伞扇是必备的行头。后来,扇子又成了文人墨客的必备品,所谓“羽扇纶巾”,扇子成了文房四宝之外的第五件宝。我们常在影视剧和戏剧舞台上看到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96

【正文】

裴斐

济公手中的破蕉扇

在济公的身上有两件永远也少不了的“宝物”,那就是一个装酒的葫芦和一把永不离身的破芭蕉扇。

在古代,最初扇子是作为权贵身份的一种象征,所谓旗锣伞扇是必备的行头。后来,扇子又成了文人墨客的必备品,所谓“羽扇纶巾”,扇子成了文房四宝之外的第五件宝。我们常在影视剧和戏剧舞台上看到古代那些风流倜傥的书生,总爱随身携带一把折扇。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扇子的描写也是屡见不鲜。《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手执鹅毛扇,非常儒雅,扇子轻轻一摇,就有了神机妙算;《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煽风点火,凭着这把扇子,把持着火焰山,连齐天大圣孙悟空都奈何她不得;京剧《红梅记》中的李慧娘用的是阴阳扇……

而在《济公传》里的济公,用的却是一把破芭蕉扇,那么,为什么济公要用一把破芭蕉扇呢?

笔者以为,济公之所以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是因为济公是一个平民化的济公,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而芭蕉扇正是平民百姓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具。“六十年来狼藉”的济公,在平常人的眼里是一个疯疯癫癫、穷困潦倒、不守戒律的和尚,也绝不可能弄把洒金折扇来为自己装点风雅。一把破芭蕉扇,点明了一个平民化济公的特征,因此,亦为他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济公是一名得道高僧,在文学艺术作品的描述中,他更是一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救苦救难,并被大众神化了的“活佛”。这样一个人物,在他的手中总得有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法宝,那么,这把破芭蕉扇就是。

关于济公手中破蕉扇的来历,在民间有很多传说,在济公故乡天台的民间传说里,人们认为这把呼风唤雨的破蕉扇,是观音菩萨化身为民间老婆婆,作为宝物送给济公的。其实,我倒觉得,济公手中的破蕉扇,是济公人格品质的写照,也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授予济公的一件象征性宝物。一柄破蕉扇,扇面虽破,但扇骨仍然坚硬不折。它为俗世送来阵阵清风、清凉,它为俗世拂去种种杂尘、污垢。

济公的诗文

济公不仅被世人称为“活佛”,更是一位诗僧,写得一手好诗。俗话说诗言志,济公写诗,并不是为写诗而写诗,他是以诗明志,以诗寄禅,以诗剖心,用诗文向尘世发出呐喊与警醒,用诗文针砭时弊,鞭挞丑恶,荡涤污秽。他还在诗文中借事借物来警世劝人。如《下棋》一诗:“无为堂上,敌手相逢。移来一座水晶盘,倾下两行碧玉子。聚三掣五,夺角争先……”

至今有一点是现代的人们难以理解的,就是虽然济公狂放不羁,但凭着他的聪慧和文采,成为掌管寺院文书的书记僧,但是他却仍然要做诵经、下火、化缘等一般行脚僧的差事。下火就是丧葬工,他不但要为圆寂的寺院僧人和世俗亡人下火理葬,而且还要为官宦人家养死了的蟋蟀下火,因此,他曾写了《鹧鸪天·瘗促织》词一首,《把火文》和《撒骨文》各一篇。

在济公所写的这些诗文中,字里行间充满着悲悯,还有更多的劝喻。叹促织之同类相残:“又非是争夺田园,何故乃尽心抵敌?相见便怒尾张牙,扬须鼓翼。斗过数交,赶得紧急。”悯促织生命之短促:“倏忽天降严霜,彦章也熬不得。今朝归化时临,毕竟有何奇特。”愤世情之虚假:“纵有金玉雕笼,都是世情虚色。”劝尘世间众生:“一轮明月浸波中,万里碧天光皎洁。”

济公文才超群,誉满临安。居简在《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中也赞誉其文章:“着语不刊削,要末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著名居士范古农在《济癫僧传序》中评济公的文章“机锋语语相关,富有曹溪禅风意味,甚为精彩绝伦,实为不同凡响的佛家语录,发人深省,阅读之后,令人回味无穷!”

济公作为寺院的书记僧,写疏状应是他的分内事,但是他所写的疏状非同一般,每有新作问世,即在临安城争相哄传。他所写的《净慈寺募疏》、《募疏榜文》和《致少林长老书》等被收入《济祖文集》中。

他写的每一篇疏文,条理清晰,主旨鲜明,对仗工整,内涵丰富,情真意切,使传看者无不为之动容,更为其精妙的文采而折腰信服。净慈寺能屡毁屡建,劫后重光,与济公的精妙疏文所起的作用和他为此而奔走化缘是分不开的,其功不可没。因此,在《净慈寺志》中,也为此重重记上了一笔。

济公一生到底写了多少诗词文章,我们终不得其详,但能侥幸留下来的却都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意味无穷。我每一次读他的诗词文章,都能受到启发与感悟,理解越深,震撼力愈大。但是,终因自己功底浅薄,只能得其皮毛,不得其精髓。尤其是所包含的禅意,实难悟到真谛。仿佛一泓碧绿的深潭,只能浅尝到其甘冽,究竟有多深却难探其底。

但无论怎样,我们在济公的诗文里,总能感受到一种贴近社会、贴近大众、亲切平和的生活气息;在济公的诗文里,总能体会到他主张众生平等,关注世间伦理道德、关注人生困境,希望社会和谐的强烈心愿。济公的诗文,真正体现并弘扬了佛教扎根现实生活、关怀生命的觉悟和解脱,以及自食其力、注重真修实证的宗风。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