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禅宗文保>文献资料>报纸>  济公劝世良言断想

济公劝世良言断想

日期:2020.07.31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篇名】济公劝世良言断想

【简介】慈禧报恩 慈禧之父惠征任安徽宁池广大道道台时,适逢洪秀全率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起事。当太平军席卷安徽时,惠征为保全身家性命弃广大于不顾,闻风而逃。后来,惠征因此丟了乌纱帽,不久,便郁闷而死。 惠征生有二女二男,他死时长女慈禧只有16岁,次女和两个儿子尚不谙世事。父亲死后,慈禧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310

【正文】

慈禧报恩

慈禧之父惠征任安徽宁池广大道道台时,适逢洪秀全率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起事。当太平军席卷安徽时,惠征为保全身家性命弃广大于不顾,闻风而逃。后来,惠征因此丟了乌纱帽,不久,便郁闷而死。

惠征生有二女二男,他死时长女慈禧只有16岁,次女和两个儿子尚不谙世事。父亲死后,慈禧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和母亲一起扶父亲灵柩北上回旗地安葬。

这天,慈禧一家刚到河北清河县,就有人送来一份“奠仪”。慈禧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包了200两纹银,再看名帖,只见上面写着“清河知县吴棠敬上”。

吴棠?慈禧和她母亲根本就不认识这个吴大老爷。此时,聪明过人的慈禧料定是吴大老爷的差人送银子送错了对象,但又不便回绝。于是,慈禧收了银子,又给差人写了“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妻及子女拜谢”的回帖。

工夫不大,清河知县吴棠竟然带着祭品亲自登船来祭奠惠征,这着实让慈禧母女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其实,慈禧猜得一点也不错,吴棠派人送银真的是送错了对象。那天吴棠的朋友运送其父亲的灵柩要从清河县路过。吴知县知道后即派一名差人送去200两银子以示哀悼。这位差人来到码头后也没细看,便把银子送给了慈禧。

差人回来,吴知县接过回帖一看,才知送错了人。他大发雷霆,立即下令让差人把那200两银子讨回来。这时,吴棠身边的师爷劝说道:惠道台虽然死了,但惠道台是个旗人,谁敢保证说他的儿子以后就没有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之时?惠道台一家现正在落难之际,老爷送给他的银子那可是雪中炭呀。如果他儿子真有出头之日,他怎么能忘记老爷您今日的大恩大德呢?

吴知县认为师爷言之有理,索性将错就错,便来到了慈禧船上。

再说慈禧回到京城安葬了父亲的遗体后没多久,即因为才貌出众被选为宮中“秀女”,进而又成为咸丰皇帝宠幸的“贵妃”。“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吴棠由一个七品芝麻官升至封疆大吏、一品总督,死后还被追溢为“勤惠”。这在清朝长达300多年的历史上实属罕见,绝无仅有。

慈禧报的这个恩,是以国家之利报个人私恩,这样的“人性善良”,还是越少越好。

11月14日《文摘旬刊》

济公是佛门的得道高僧,留下了一首“圣训”歌在世间,句句都是劝世良言。歌曰: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

冤冤相报几时休,结什么?

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

兄弟姐妹皆同根,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

才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慌什么?

是非到底见分明,辩什么?

只在人心不在山,谋什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卜什么?

谁能保得无常事,诮什么?

死后一文带不去,怪什么?

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

补破遍身暖即休,摆什么?

“圣训”语言朴素但却含有极深的哲理及智慧。用来对照我们的人生,则一定会有所体悟的。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我们都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有人演得很累,还说:“没办法,一定要演到底。”尽管他们演得很蹩脚,很狼狈。

他们欺骗了观众,欺骗了自己,也就是欺骗了人生,无论是官场也好,商场也好,情场也好。他们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他们阿谀奉承,心怀叵测;他们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他们喜怒无常,翻云覆雨。你说这样的演员能不累吗?待到走下舞台卸装时,方知原来那不是我,真乃“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呢?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