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禅宗文保>文献资料>报纸>  志愿者发现建筑大师 林克明首个作品

志愿者发现建筑大师 林克明首个作品

日期:2020.07.31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志愿者发现建筑大师 林克明首个作品

【作者】 莫冠婷 何姗

【简介】 策划统筹:何姗采写:新快报记者 莫冠婷 何姗 摄影:孙毅 提名榜19号 秀丽楼(何济公、天喜堂旧址) 地址:荔湾区下九路24~32号(双号) 提名人 省城风物 “省城风物”是一个关注广州历史文化的兴趣小组,致力于挖掘省城往事,包括工商百业、历史建筑、名人行迹、风俗民情等。“省城风物”注重学术上的实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914

【正文】

策划统筹:何姗采写:新快报记者 莫冠婷 何姗 摄影:孙毅

提名榜19号

秀丽楼(何济公、天喜堂旧址)

地址:荔湾区下九路24~32号(双号)

提名人

省城风物

“省城风物”是一个关注广州历史文化的兴趣小组,致力于挖掘省城往事,包括工商百业、历史建筑、名人行迹、风俗民情等。“省城风物”注重学术上的实证方法,力图系统展示广州的辉煌往绩,唤醒沉睡的城市记忆。

发现经过

志愿走遍林克明建筑作品

从下九路精密地图发现天喜堂

1920-90年代,建筑大师林克明给广州留下了近百项建筑设计、规划作品,就单个建筑师对一个城市的影响而言,罕有其匹。我们曾发愿将它们走遍,已接近完成。林克明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说过他的处女作是天喜堂商店,但很多人都说已拆。

下九路门牌改过两次,按照原来记录的门牌无法找到天喜堂。在寻觅多年后,我们在《筑路征信录》(广州市工务局1928年编)中发现下九路的精密地图,有一地块写的是天喜堂老板“林肇春”的名字。拿着地图冲到下九路,一根根柱子数下来,“林肇春”地块对应的正是眼前这座五开间骑楼。

建议

具三重历史意义

重新挂牌“秀丽楼”

新快报记者很快找到向秀丽的工友,证实这座建筑前身正是天喜堂。天喜堂是香港妇科成药老字号,林克明因认识林肇春的儿子林德兴,刚回国时曾借住此处旧屋,并设计了新的骑楼建筑。1958年,向秀丽在这栋楼四楼英勇救火,1982年被命名为“秀丽楼”。这座建筑具有三重历史意义,重新挂牌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场踏勘

经多次改造整饰

山花顶、柱头、拱券仍较好保留

广州许多老字号早年都是从骑楼街崛起,下九路24~30号骑楼,曾经见证“何济公”和“天喜堂”两家老字号的传奇往事。

这座五开间连体骑楼高4层半,沿街门面宽约30米,没有阳台,与步行街内其他两三层高的骑楼相比,显得格外醒目。这座骑楼最引人注目的,是四楼顶层有两个对称的三角山花顶;此外,三四楼还保留着爱奥尼亚式柱头和拱券,四楼是连续拱券,与三楼单个拱券相区别,富于变化。

如今,骑楼首层是时装商场,楼上是住宅。商场内外充斥着嘈杂的“售卖女装童装”的叫卖录音,昼夜人流如织。

“这座五开间、体量大的骑楼属于新古典主义样式,在步行街里算是威水。”曾参与亚运前上下九步行街整饰工程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张智敏,与新快报记者一同踏勘现场时指出,“一般连续五开间骑楼的设计多数是单栋的重复,但这座骑楼5个开间的设计都不一样,有主次变化,节奏处理得很好。”

1999年政府对上下九步行街第一次整饰,负责的广州思哲设计公司总经理罗远翔回忆说,当时大部分房子都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过加固改造,原貌不再,这栋楼从当时照片上看也被涂上红色。2009年上下九因亚运再次整饰,张智敏说当时的这栋楼的外立面已被刷上蓝色墙面漆;从上下九民国时期常见的建筑立面材料比较多使用水刷石批荡和青砖来推测,骑楼一至三层外立面本来想用回水刷石,但因客观原因只能贴上青砖;四楼基本保持原样;骑楼壁柱没有动;由于几易其主和原始资料的缺乏,难以确定窗户处原来是敞廊还是窗户,各楼层情况可能不同;此外加粗了骑楼脚。

新快报记者在该骑楼二楼一户人家屋内看到靠南面的墙体由青砖砌成,张智敏表示:“这应该是原建筑保留下来的墙体。”

“这座时装商场,就是民国时期的天喜堂。在1956年公私合营前,天喜堂卖的妇科药很出名,当时挂出好大个‘天喜堂’招牌。”何济公退休老职工郭姨回忆说。

“1956年公私合营,天喜堂并入了光华制药厂;何济公就向天喜堂租借了1、2、4楼,3楼是天喜堂业主留来自住。”

“4楼化工车间就是向秀丽救火的地点。1982年挂牌‘秀丽楼’,后来牌匾不见了。”郭姨记得,失火后化工车间搬到工业大道,4楼改设展览室,2楼曾是托儿所。1980~1990年代,一楼出租变为服装商场,二三四楼改作宿舍。“骑楼南面在1950年代是天喜堂的大花园,两三百人过来开会都无问题。1980年代,何济公在花园位置建起8层宿舍楼。”

新快报记者从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了解到,“秀丽楼”牌匾没有丢失,一直保存在公司档案室。

街坊回忆

“何济公止痛散解放前就好出名”

“老广州都记得向秀丽”

郭玉芳(78岁,何济公退休老职工)

我和阿丽是在何济公认识。何济公当时在广州有好多门市部和车间,主要集中在荔湾区。何济公“止痛散”在解放前就好出名,“何济公、何济公,止痛唔使(不用)五分钟”,1950年代一分半钱一包,实惠又使得(见效)。

阿丽因救火牺牲成为烈士后,1960年代,4楼化工车间改为纪念馆,由职工向参观者介绍她的事迹,经常有一批批、一队队学生过来参观。

老广州都记得阿丽,儿歌都有唱“向秀丽顶呱呱,熊熊烈火都不怕”。上下九十八甫有好多她的记忆,秀丽幼儿园、秀丽民间首饰厂、秀丽印刷工艺厂、秀丽拉丝厂、秀丽劳动服务公司等等。

上下九第十甫曾改名秀丽路

承载广州人记忆的名字消失好可惜

潘广庆(80岁,荔湾区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退休干部)

“文革”时期,上下九第十甫一带改名叫做“秀丽路”,直到1982年复名,“秀丽路”的名字就消失了。我觉得向秀丽作为英雄人物,如果承载广州人记忆的名字就这样消失好可惜。当时我是荔湾区地名办副主任,就和其他同事提议,把何济公下九路化工车间提名为“秀丽楼”,作为对她“舍身灭火,义秉千秋”精神的一种肯定、发扬和传承。当时“秀丽楼”挂牌举行了隆重仪式,牌匾就挂在西面楼梯入口上方。

下转A11版

莫冠婷、何姗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