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济公”不做“灶王爷”
【类型】报纸
【篇名】做“济公”不做“灶王爷”
【简介】一方面,要更多地在畅通执法与被执法者沟通渠道上努力,理清干部与群众“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干部考察任免机制,让真正想为百姓干事的人有奔头、有平台、有出路,让高高在上、麻木不仁者靠边站 刘斌 9月25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夏俊峰执行死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同情夏俊峰者为数不少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377
【正文】
一方面,要更多地在畅通执法与被执法者沟通渠道上努力,理清干部与群众“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干部考察任免机制,让真正想为百姓干事的人有奔头、有平台、有出路,让高高在上、麻木不仁者靠边站
刘斌
9月25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夏俊峰执行死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同情夏俊峰者为数不少。虽然诉讼程序已结,但案件余音未了。
法治政府之下,夏俊峰刺城管致两死一伤,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其死刑,体现了法律的理性。但舆论更多关注城管执法不规范、围殴夏俊峰,社会公众对弱者越是感性地同情,则越体现了对服务型政府或者新型城市管理模式的渴望。
法治固然应该坚守,但案件不能止于夏俊峰之死,网民批评之声、同情之态,是否说明我们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是否说明我们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很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服好务的力度还不够?显然,自我满足无助于小商贩和城管对立关系的缓解。广大干部唯有通过夏俊峰之死,体察民意,不做高高在上的“灶王爷”,多学做“济公”,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不做“灶王爷”就是要反对官僚主义。“灶王”是旧时人们在锅灶边供奉的,认为能掌管一家祸福的神。实践中,不少干部没有摆正位置,总觉得“自己高明、别人不行”,有着高高在上的老爷心态,俨然是“泥塑的神像”,满足于“在天上言好事”,忘记了老百姓更需要的是在“人间保平安”;有的干部甚至爆出“老百姓给脸不要脸”的雷言冷语,忘记了在沂蒙山区,“最后一块布做了军装,最后一口粮做了军粮,最后一个孩子送上战场”;还有的干部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大门”,号称“三门”干部,不懂基层社会。以上种种,皆是官僚主义,这种心态干事,哪里会将老百姓视为“衣食父母”?对这种主义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对这样的同志就应该大喝一声、猛击一掌,让他们看到“雷池”、认清“红线”,心魂震慑、悬崖勒马。
做“济公”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济公”僧腊四十,扶危济困而不倦。我们学做“济公”,不是学习其放浪不羁的“颠僧”态,而是要学习其投身市井、彰善罚恶的济世情怀。我见过一位信访战线上的领导干部,因一个信访人的女儿无人照料,将孩子领到自己家中抚养到其出嫁为止,试想,有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干群关系理不顺,还有什么矛盾化解不了,还有什么工作干不好。广大干部只有多接地气,多了解底层,有“众生”皆苦的怜悯之心,才可能将城管与小贩的“猫鼠关系”,转变为干部群众的“鱼水关系”,才能做到哪里有困难需要,哪里就有干部;哪里有不平,干部就出现在哪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保持这种情怀,何愁执法不会更加规范文明。
破除官僚主义,重在为民。党员干部如何破除官僚主义,转变工作作风呢?习近平同志讲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便是响亮的回答。“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面对社会公众的批评质疑,关键要真信真改,知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如果还是惯于“讲大话、许空诺”,群众遇到困难是不是“踢皮球、绕道走”,转作风就成了“雨过地皮湿”。破四风之弊,必须要肃清“官本位”思想,真正同人民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必须牢记老百姓的期望所在,正是领导干部责任所在。一方面,要更多地在畅通执法与被执法者沟通渠道上努力,理清干部与群众“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干部考察任免机制,让真正想为百姓干事的人有奔头、有平台、有出路,让高高在上、麻木不仁者靠边站。
杨善洲说过,“共产党的干部,不能在机关大院里作盆景,要到群众当中作雪松!”这话值得广大干部认真思考。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佛教禅宗祖庭杨岐寺修复扩建工程全面启动,首期投资2.8亿元 年份:2020
- 2、临济宗: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年份:2020
- 3、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年份:2020
- 4、杨钊参观考察杨岐景区 作者:洪科 年份:2020
- 5、凤鸣岐山画秀襄阳 作者:朱维平,白昀 年份:2020
- 6、访杨岐山 作者:刘国民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