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济公传说”
【类型】报纸
【篇名】我与“济公传说”
【简介】 图文敏山 上世纪50年代,济公的家乡有一名10多岁的少年很喜欢听老人们给他讲济公的故事,虽然懵懂,但是关于济公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传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可惜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喜欢的济公传说在民间口头上突然销声匿迹了。这个少年叫陈维。 “我从小爱听本乡本土的传说故事,尤其是济公‘似癫非癫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96
【正文】
图文敏山
上世纪50年代,济公的家乡有一名10多岁的少年很喜欢听老人们给他讲济公的故事,虽然懵懂,但是关于济公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传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可惜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喜欢的济公传说在民间口头上突然销声匿迹了。这个少年叫陈维。
“我从小爱听本乡本土的传说故事,尤其是济公‘似癫非癫,是神非神,十分滑稽,幽默风趣,爱打抱不平’的人物形象令我非常喜爱,印象很深。”
1979年春,陈维从杭州一位朋友处得知浙江省文联的薛家柱同志正在着手写“济公新传”的电视剧,于是他想人家能编电视剧本,自己作为济公出生地的天台人,也应搜集整理些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济公传说故事。从1979年至1981年,陈维利用家庭访问、夏夜乘凉、接触城乡有学识的老人,了解、倾听、搜集“济公传说”,并本着以史为鉴、顺合民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整理济公传说。在采访1928年天台小学会考第一名的戴灵先生时,陈维听戴先生提到林语堂先生曾说:“受中国民众所爱戴的最伟大的疯和尚无疑是济颠和尚,又名济公;他是一部通俗演义的主人公,这部演义越续越长,其篇幅至今约比《堂吉诃德》多了三倍,看来似乎没有完结。”陈维走遍了天台东乡地区,布鞋磨破了,钞票花光了,“那时候哪有好路走啊,也没有到乡下的长途车,土路最多啦,一走几十里!”陈维没有放弃,当时他采访的还有很多读书人以及年长的老百姓。“其中有些老年人虽然讲点济公故事,但带有迷信色彩,有的‘东拉西扯、不成典故’,所以我整理时非常谨慎,生怕扣帽子、挨棍子。那几年,我遴选出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济公民间故事10多篇。”其中陈维将整理的《小济公西桥斗蟋蟀》、《白玉杯窃案》等传说首寄《天台山》杂志,责任编辑陈翊同志一看就笑着说:“陈维先生胆介大,开始整理济公故事。”其中《白玉杯窃案》一文以“新故事”专题栏目发表在1981年第2期《天台山》上,这是当时报刊上见到的最早的济公传说。
“1983年春节期间,《天台山》杂志的陈瑜先生鼓励我冲出天台,于是我将《济公巧计戏恶棍》一文寄往《上海故事》,仅过了两个月,出人意料地很快就发表在1983年第4期《上海故事》上,成为台州籍业余作者发表在省级刊物的第一篇济公传说故事。接着《刀劈王彪》又发表在《上海故事》1984年第2期。此后,《调花轿济公救民女》一文,发表在《中国民间文学》1984年第6期上。”1984年12月,浙江省民间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陈瑜先生代表天台出席这次会议。在会上,当时的《中国民间文学》副总编与陈瑜先生交谈,表扬说:“《调花轿济公救民女》这篇文章有意义,点子好,有创新……”此后,调花轿情节被故事家们借用,电视连续剧《坐错花轿嫁对郎》亦有调花轿的情节,《调花轿济公救民女》的创作以及影响使陈维感到欣慰和自豪。“近些年,我又把以前搜集到的济公传说再次整理润色、加工提高,并收入我的散文故事集《金石榴》里头。”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佛教禅宗祖庭杨岐寺修复扩建工程全面启动,首期投资2.8亿元 年份:2020
- 2、临济宗: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年份:2020
- 3、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年份:2020
- 4、杨钊参观考察杨岐景区 作者:洪科 年份:2020
- 5、凤鸣岐山画秀襄阳 作者:朱维平,白昀 年份:2020
- 6、访杨岐山 作者:刘国民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