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诗文赏析
【类型】报纸
【篇名】济公诗文赏析
【简介】■裴斐 道济,这位中国式的“佐罗”,他不但独具神通,扶贫济困,而且有许多独具神采的诗文留存于世。历史上擅长于写诗的和尚有不少,但像济公那样,能写出高深禅意而且别具特色的诗文的高僧也并不多见。他的诗文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西湖游览志》等书中有辑录。据台湾出版《卐续藏经》、《补续高僧传》记载,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96
【正文】
■裴斐
道济,这位中国式的“佐罗”,他不但独具神通,扶贫济困,而且有许多独具神采的诗文留存于世。历史上擅长于写诗的和尚有不少,但像济公那样,能写出高深禅意而且别具特色的诗文的高僧也并不多见。他的诗文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西湖游览志》等书中有辑录。据台湾出版《卐续藏经》、《补续高僧传》记载,他撰有《镌峰语录》十卷,《志丹语录》二卷,《法丹和尚剩语》一卷,还有很多诗作,被列为禅宗四十祖。
济公作为一个诗僧,深知“论禅作诗,本无差别”之说,他不仅引禅入诗,而且将禅家破除“我执”、“法执”,以达到自悟佛性的开悟都引入了诗作中,达到一种如禅悟似的超知性、超功利的精神体验。他的诗文,有些虽无一字禅语,但却处处可见禅趣。
济公的诗,禅境之高,高深莫测。这类引禅趣而入诗意的作品,其实都已具备了“意境”的色彩。在表面的空、静、闲、淡的氛围中,深含着“可解而不可解”的意味性,亦即诗中有意无意的已经有了“性空幻有”的成分。无意中将临济的“一句三玄,一玄三要”、曹洞的“参活句”门风也带进了他的诗中。他有一首《赠明颠》诗:
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
不言不语知何事,只把人心不自谩。
只有才高意远者,才能造句如此精到之至,所寓得其精妙,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金丹元在《禅意与化境》中指出:“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但事实上,禅是方法,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意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底蕴。
禅意并不等于宗教,但在禅意的审美情态中却潜藏着一种偏于艺术审美的亚宗教情感,二者都是为了获得精神的解脱和慰藉,从发生学角度看,既有互动性又有互补性。二者都在追求那种并非实实在在的真善美和理想境界,而且都借重于人们的想象和宗教超验等等。
济公的《西归口颂》,应是晚年之作,人生至此,已是炉火纯青。乍看似厌世之作,其实是深藏哲理与禅意的大妙悟之笔。
“吾闻水要流干,山要崩陷,岂有血肉之躯,支撑六十年而不变?”“见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难有”。我总感觉济公大有一种哲学家的哲思与风度。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山川原野也不永恒;万物随时都在变迁。世界上的事物是发展的、变化的,世界上也没有永恒的真理,其构思立意之高,令人望尘莫及。字里行间透着禅与诗的结合,从诗境中见禅。
济公写的另一首诗《赠冯太尉》与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济公的行为举止上的叛逆,这种呵佛骂祖的作风,与禅宗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纯任自然”,强调做“本源自性天真佛”的主张是一致的。因为既然佛是每个人本自天然的,因此读经修行、求佛求祖,都是自寻束缚、枉受辛苦。直至今日,杭州净慈寺大雄宝殿上的匾额上仍大书着“具平等相”四字。佛教主张人人平等,人人均可成佛,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济公一生不屑于钱财,生活淡泊,衣食无着,着实是个苦行僧。但他丝毫没有为此而伤感和哀叹,反之“无忧无愁无烦恼”,时时处处显示出他的豁达和洒脱。一首《神子赞》,亦是他的自画像:远看不是,近看不像,费尽许多功夫,画出这般模样。两只帚眉,但能扫愁;一张大口,只贪吃酒。不怕冷,常作赤脚……
感受他一生落拓的景况,我不禁为之心颤颤而泪潸潸。我也总觉得,拜读他那感人肺腑、充满佛禅的诗文,应该沐手焚香才是。
说到酒,似乎是与济公有着难解之缘,有人说他是“酒肉癫僧”,有人说他因酒肉破戒而毁了声名。的确,济公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写的诗也离不开酒。真所谓“诗酒难分”啊!大诗人李白等辈若此,济公也是,但是李白所饮之“酒”与济公所饮之“酒”,分明有着截然不同之“味”。济公所饮之“酒”更与世俗人所饮之酒有着天壤之别。济公一生写了不少吟酒诗,但侥幸留给后人斟酌品味的也并不是很多,但留下来的几首,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例如他的《饮酒》诗:
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济公真不愧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与李白有过之而不及。想想他的喝酒气概,是将整个西湖当作酒盅,西湖的水是盅里的酒,那样他就可以躺倒在西湖这个“酒盅”边上,一口口地吞着酒浪了。
唐代大诗人李白喝酒与济公喝酒有着根本的区别,李白是“斗酒诗百篇”,而济公呢?按佛门戒律,这“杯中之物”佛教徒是绝对碰不得的,可他却喝了,而且还要吃肉。但是,他喝下去的是酒,吐出来的却是“金”(为佛增光);他吃下去的肉原是死的,但他吐出来的却是“活”的(救助众生)。因此他要在诗中这样写:
醉傲疯癫卒未休,杖头明月冠南州。
转身移步谁能解,雪履芦花十二楼。
诗情禅意,禅机跃动;亦如蒙蒙岚雾,弥漫融化在尘世往事之中。他能做到为“醉”而“傲”,至死“疯癫”而不休,是因为心头有一轮“明月”在。可是这种表象上的作为,又有“谁能解”呢?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佛教禅宗祖庭杨岐寺修复扩建工程全面启动,首期投资2.8亿元 年份:2020
- 2、临济宗: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年份:2020
- 3、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年份:2020
- 4、杨钊参观考察杨岐景区 作者:洪科 年份:2020
- 5、凤鸣岐山画秀襄阳 作者:朱维平,白昀 年份:2020
- 6、访杨岐山 作者:刘国民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