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禅宗文保>文献资料>报纸>  济公家门前的那条路

济公家门前的那条路

日期:2020.07.3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济公家门前的那条路

【简介】 就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 像多数城区街道一样,天台县赤城路的两侧也有林立的商家,有一排排的高楼,还有漂亮的公园。但这些,都不足以凸显它的独特魅力,一般的商业、人居特征,在这条街道上都有精彩的呈现。 且不说在这条街道上可以远眺“霞起以建标”的赤城山,也不说这条街道临近曾名声响亮的“清溪落雁”景点,单是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96

【正文】

就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

像多数城区街道一样,天台县赤城路的两侧也有林立的商家,有一排排的高楼,还有漂亮的公园。但这些,都不足以凸显它的独特魅力,一般的商业、人居特征,在这条街道上都有精彩的呈现。

且不说在这条街道上可以远眺“霞起以建标”的赤城山,也不说这条街道临近曾名声响亮的“清溪落雁”景点,单是一句“这条就是济公家门前的路”的介绍,就足以让人对这条街道的历史与文化肃然起敬。

其实,对于旧时赤城路的记忆,许多天台人只停留在“买过车票乘过车”、“20年前天台的大企业大多集中在路两侧”等方面。尽管客运站早已搬离,当年的大企业也多已迁走或关停,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赤城路没有沉沦,反而迸发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翻开历史的书本

走近天台知名文史学者许尚枢,无异于找到了一本研究天台历史文化奥秘的活字典。甚至于当记者与老先生聊起赤城路这样的细小话题时,许老师依然如数家珍。

许老师说,天台筑城修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要探寻赤城路的前身现在已经很难了,但有确切记载的应是在1934年,当时建造的新(昌)天(台)临(海)公路就从现在的赤城路通过。可想而知,早在80年前,天台赤城路已是浙江交通大动脉的一部分。

通公路后,旅游随之兴起。当时的天台政府专门成立了名胜管委会,并修建了一条叫国清专线的2.2公里支路与新天临公路相接。

在赤城路最东端三角坦,也就是现在的国清山门处,曾耸立着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形就像一把插向日本侵略者的宝剑。“在旁边的山岙里,当时还有一对汉奸夫妇的跪像,这些遗迹后来被破坏了。”说起这些,许老师感到有些惋惜。

在许老师看来,赤城路就是一条文化路。早先,路的东端有白鹤大帝庙,一路向西,边上有济佛院,也曾叫忠烈祠,因供奉有抗日牺牲将士的牌位而得名,沿线附近还有药王庙、八佛庵等。打从这条路上经过,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佛国仙山的气息。

“赤城路上的机械厂旧址附近,是天台大操场(又叫八佛庵体育场),当时的公判、集会都在这里举行。”1940年出生的许老师是个城里人,发生在赤城路上的变迁,他的经历见证了一段历史。

1951年10月,天台首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在大操场上举行,赤城路上人潮涌动。当时,具有传奇色彩的海灯法师在那里表演了“一指禅”、“童子功”等功夫。这一幕,许老师说至今仍历历在目。

提升品位的实践

改革开放后的前一二十年,我县多次对赤城路实施了拓宽改造,但每一次动作,均没有实现大改变。

当时,赤城路平均路宽20米,沿线两侧企业密布,商店云集,以砖木结构为主的房屋低矮破旧,杂乱无章,公共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差,同时交通经常阻塞,事故频发。一份16年前的资料上清楚地记着这样一段话:“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到市容市貌和整体功能的发挥,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形成极大反差,建好赤城路成了大家共同愿望。”

济公故居管委会主任余云安,曾担任过城关镇党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他不光是赤城路拆迁改造的亲历者,更是该项工作的负责人。

1998年4月,2.45公里长的赤城路(汽车西站至三角坦)拓宽改造工程摆上了议事日程。拆迁改造指挥部一成立,余云安就马不停蹄地上任了。他说:“当时是政府搭台,指挥部唱戏,给政策不给钱,市场化运作,自求资金平衡。”在建设上,突出旅游观光、商住服务、休闲娱乐等元素。

“那时的赤城路,最狭处仅13米。”余云安回忆道。按建设要求,路面将拓宽至26米,但余云安当时认为,必须看得长远,造32米以上的大马路才是。最后,路宽被定为30米。

沿线大小企业近百家,涉及拆迁的厂房、民房面积近30万平方米,可谓困难重重。指挥部喊出了“2年拆迁、3年建设、5年完成”的口号,最终,5年不到于2002年就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

承载文化的重任

有人说,赤城路拆迁改造,为弘扬济公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的确,受改造工作的带动,济公故居矗立了起来,天台作为济公文化的发祥地得到了公认。最近,济公故里被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济公文化还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对于天台山文化特别是济公文化情有独钟的余云安,一心想着将济公文化发扬光大。

相传济公出生于赤城路边上的永宁村石墙头。赤城路改造工程启动后,余云安便想借其东风“还济公一个家”。2002年4月,济公故居项目动工。就在这节骨眼上,余云安突患重症,差点让该项工程中止。余云安拖着病体,带着一整套资料,找到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陈述个人意见。县里召开四套班子专题研讨会,最终统一了意见,明确了重建故居的决定。

2002年下半年,济公故居正式开工。2003年10月,占地16亩、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的济公故居正式完工。2004年5月,济公故居重光,世界各地济公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赤城路成为欢乐的海洋。

这分欢乐与热闹,被贯穿进了整条赤城路,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天早上天刚放亮,赤城路边的石梁湾公园、三角坦公园、清溪公园苏醒了,市民们陆续来到公园里,享受着健身乐趣,一派文明祥和的景象。夜幕降临或华灯初上时,赤城路一侧的桃源双女广场便又沸腾起来。这里是交谊舞爱好者的阵地,随着节奏感极强的舞曲荡漾,温馨浪漫弥散在整个广场。

(文/徐平齐丽莎图/敏山)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