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禅宗文保>文献资料>报纸>  深入研究济公等南宋天台人

深入研究济公等南宋天台人

日期:2020.07.3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深入研究济公等南宋天台人

【简介】 陆树栋摄 ●丁式贤 关于济公的卒年,因历代史志及有关著述记载比较一致,即宋嘉定二年(1209)五月十四。但济公的生年,却说法不一。有人作过统计,有济公世寿60、62、70、73、80、81岁等六种记述,多数取60岁说,但亦有73与80岁之说。对于济公的生卒,最为明显的是当代《辞海》取1148-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96

【正文】

陆树栋摄

●丁式贤

关于济公的卒年,因历代史志及有关著述记载比较一致,即宋嘉定二年(1209)五月十四。但济公的生年,却说法不一。有人作过统计,有济公世寿60、62、70、73、80、81岁等六种记述,多数取60岁说,但亦有73与80岁之说。对于济公的生卒,最为明显的是当代《辞海》取1148-1209,而当代《辞源》则取1129-1202;还有近期新出版的论文集则取1130-1209说。由此说明,济公的的确确是位举世瞩目的名人,社会各界对他都很关注,希望他在世间多活些时间,为民多办些好事。

近日,笔者的同仁好友周琦发掘出一部《济祖塔寺志》(原名《济师塔院志》,民国二十八年七月、上海集云轩中国济生会编纂),在“济师别传”中清晰地写道:“师讳道济,字湖隐,天台李茂春子,茂春系宋高宗时李都尉之后,拜春坊赞善,隐于天台。母王氏梦吞日光,生师,时绍兴十八年十二月八日也。年十八双亲俱寿,就灵隐寺瞎堂远公落发。”“别传”后特载:“案济公在世年数,诸志不同,或云六十岁、云七十三岁,今据历代帝王年表订正之。又济师玉泉寺诗一首,诸本未载,兹据旧杭州府志小注增入,又绍兴各溪涧中亦有产断尾螺蛳者,余在绍兴时曾亲见之,附记于此(朱尔恺)。”

该志卷二“记”中又附:

释净慈寺志:“绍兴十八年十二月初八日生”;释居间北磵文集:“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日死于净慈,邦人分舍利,藏于双岩塔下。”

鉴于《济师塔院志》是一位专门记述济公生平业绩的专志,不同于一般传说与语录,完全可信。因此,笔者与周琦认定:济公生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十二月初八,卒于嘉定二年(1209)五月十四。享年62岁(按传统说法为60足岁)。这与济公逝世前所写《回向偈》(即“临终偈”)云:“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相合。“六十年”是取其成数。传记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当济师写完这首偈诗后“笔而逝”,这偈语中的“六十年来”与卒年完全相符。再则:“年十八双亲俱寿,就灵隐寺瞎堂远公落发”,这与诸多学者关于“堂慧远约在孝宗隆兴年间(1163-1164)住持国清寺,与世代信佛的李家交好,济公由此而得以亲近,后来才有远去杭州寻师之举,成为他的得法门人之一”的记载相符。如若73岁或81岁,均与此条记述相背,这也同民间传说的济公为了“婚”先入国清寺后去灵隐寺,投奔当过国清寺住持的瞎堂慧远完全相吻合。如若是1230年出生,此时已是年近40岁,又何来“婚”呢?

由此联想到笔者近期正在学习与研究南宋史,济公是北宋驸马都尉李遵勖之远孙,属皇亲国戚。济公在京城(杭州)的活动初期,正是孝宗执政期间。后人尊济公为“禅宗大德”、“得道禅宗”,这与宋高宗有关。宋高宗于建炎三年底与四年初,接受贤相吕颐浩“海避狄”之计,来到台州临海章安(今属椒江区)大中禅符寺驻足先后18天,还游览了清修寺、法兴院、妙相尼院,以及温州江心寺等。当年回临安(杭州)后,就作出“易教为禅”的决策,下旨国清寺和灵隐寺,均改为禅寺,这两所禅寺还成为“五山十刹”之列。此后,南宋153年中不仅使杭州440多所寺院得以保存,而且有了新的发展。绍兴九年(1139),高宗将净慈寺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乾道六年(1170),宋孝宗诏请僧瞎堂慧远住持灵隐,赐号“佛海禅师”,不久又住持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天台济颠就是瞎堂慧远的弟子,后被尊为“济公活佛”。

南宋王朝大兴儒学,加大了对佛、道两教的扶持,出现了“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三教合一’”的格局,此后一直传承至今。这方面在我们天台山亦很典型,济公就是一位集“三教合一”为一身的活佛。近些年来,在我们天台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济公文化名扬海内外。去年,济公还被选为杭州倡导文明新风、弘扬时代精神的城市代言人。《济公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项目;最近,由余云安、许周汭编著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丛书《济公传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今年6月中旬,由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与杭州旅游委联合举办的“南宋文化与旅游”研讨会,本会3位副会长应邀参加。许尚枢在会上发言,全面地介绍了济公,并建议开展联合研讨,开辟“济公之旅”和组织“济公文化节”等特色活动;笔者在大会发言中提出:南宋文化研究,不仅在杭州,还应走出杭州,到南宋曾经管辖的区域去合作研究,如台州就有宰执(宰相与副相及相当职务)30位,其中天台有9位,还有一位“济公活佛”。可以到临海和天台山开展学术研讨;周琦提交的论文:“贾似道《促织经》,是世界第一部研究蟋蟀的昆虫学专著”,从而为公正评价贾似道、推倒强加在他头上的不实之词“不学无术”得以正名。

笔者以为,诸如贾似道这样在南宋末年权倾一时,历仕理、度、恭三朝丞相,掌政时间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历史人物,应当作出实事求是的、公允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有诸多南宋史研究专家学者认为:贾似道在贬官途中被监送官擅杀,这是一起历史“案”;将贾似道打入《奸臣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悲剧”、“历史的误会”。笔者曾撰文赞同这一评述。贾似道是我们台州天台人,我们有责任帮其澄清一切强加于他身上的不实之词,还其历史本来的面目。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编纂《台州地区志·人物章》,对贾似道该不该入志亦有议论。记得临海博物馆老馆员、台州文史专家丁伋老先生就曾对《宋史》将贾似道列为《奸臣传》认为不妥。后来他还专门撰文,对贾似道的生平作了比较公正的评述。文中指出:“我们认为,贾似道其人聪明才具皆有,但少沉厚之气,遇事过于自信,不易发挥他人作用;他的各种措施,还是为宋朝的多,为私家的少。他的进身,虽有其姐的作用,但贾妃淳祐七年(1247)已死,可见他的获得理宗信用,还是由于他的才具。鄂州之役,贾似道亲出‘督师’,已是孤注一掷,‘坚守凡四月’才获胜,历史上大概也没有这样的‘奸臣’……所以,《宋史》之言是偏颇的。对贾似道的历史还需研究,我们此处只约略介绍他的行迹,不采传说的贬词”(其全文已入选他的《堆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另外,笔者记得前些年,现任天台县志办副主任、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远明,曾向笔者提及,能否把如何评价贾似道列为研究课题。当时笔者对他的坦诚表示敬佩,但还是未曾列入,只是劝他先写点从某些方面为贾似道说说公道话的文章。

随着南宋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专家学者已明确提出贾似道并非“奸臣”,并将他列为南宋名人。我们作为天台人,理应积极配合,为对历史负责,也对贾似道极其后裔负责,写出更多的有事实依据的文章,为其正名。诸如有人提出“败家庭使他成为流氓”,这简直是胡说八道。贾氏后裔最清楚,贾似道的祖父贾伟是南宋名臣,父亲贾涉是南宋名将,再考祖父以上属家世寻常,又何来“败家庭”呢?类似这方面的强加在贾似道身上的不实之词,均应给予澄清。

近有南宋史研究专家指出:“在贾似道主政时,对他的好评肯定不少,只是由于世态炎凉,后来故意不传罢了。在历史上,这种墙‘倒众人推’的现象,当然并不仅仅出现在贾似道一人身上。”

另外的8位宰相(执),笔者欣慰地得知,6月20日《天台报》和《天台新闻网》已全文刊载,本文不再赘述。

在研究人物的同时,南宋时期天台还有诸多方面值得挖掘与弘扬。例如:大量的包括皇族在内的贵族大姓南迁,由于天台素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誉,加之是当时台州离京城(杭州)最近的宝地,因而南迁贵族,除府地临海外,是最多的县。据府县志记载,迁入天台县境的有99个姓氏,超过其他各县总和,使全县立户从大观三年(1109)的30358户到嘉定十五年(1222)增至31590户,成年人丁从34449人增至44240人。这一时期,文化教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南宋以来,读书求仕成风,官学兴盛,天台有竹溪、龙溪、顾欢三所读书堂,私人办学蔚然成风。教育兴盛的最直接效果是人才蔚起,当时不到5万成年丁口的天台县,得中进士者45人,占全县历代进士总数的一半以上;入正史者有贾涉、贾似道;还涌现出三个全国第一。即:赵汝适撰《诸蕃志》,为我国第一部记述中外交通、贸易与外国物产风土的志书;陈咏著《全芳备祖》,为我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贾似道著《促织经》,为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研究蟋蟀的昆虫学专著。以上这些都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天台的文化内涵与知名度,引来更多的文人学士和贵宾来天台游览考察。

经会长扩大会议研究,拟在明年10月左右,天台山文化研究会与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将联合举办“南宋文化与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恳请同仁们和国内外有识之士赐稿指导,欢迎来天台山传经送宝。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