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原型就是天台人(外一篇)
【类型】报纸
【篇名】济公原型就是天台人(外一篇)
【简介】 陆树栋摄 近读《图说宋朝三百年》,由诸葛文编著,黄山书社2011年9月出版。书的封底介绍说:“图说一部长达三百年的宋史,尽解一切真相,品尝其中真味。”作者在“前言”中还述:“本书编者查阅和参照了各种正史和其他史料,对宋代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将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最真实的一面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96
【正文】
陆树栋摄
近读《图说宋朝三百年》,由诸葛文编著,黄山书社2011年9月出版。书的封底介绍说:“图说一部长达三百年的宋史,尽解一切真相,品尝其中真味。”作者在“前言”中还述:“本书编者查阅和参照了各种正史和其他史料,对宋代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将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最真实的一面还原在读者面前。”好家伙,一下子用了三个“真”,什么“真相”、“真味”、“真实”,还加上了一个“最”字,生怕读者读歪了。其实不然,如若是“戏说”,还可以原谅,作为历史就来不得半点虚假。本文仅举一例,足以说明这位作者自圆其说,把本来已经很清楚的人物与史实,搞得面目全非。
诸如:20多年来,列为天台山文化研究会重点课题的济公研究,笔者与同仁们在当地党政领导的全力支持下,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撰写有关济公的研究文稿,发表在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名山文化专号”的《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刊》上。此后还陆续组织拍摄与播放电视连续剧《济公》、《济公新传》、《活佛济公》、《济公续集》;多次举办海峡两岸济公文化交流活动;出版了《天台山济公活佛》、《济公全传》、《济公与济公文化研究》等专著;修建了“济公院”、“济公故里”;《济公传说》2006年还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等。
然而,对此诸葛文先生却视而不见。他在“济公和尚的原型历史上存在吗”一节中,虽然开头也写道:“在《辞源》上有关于他的介绍:‘济公,是宋代著名的僧人,生于天台县(今属浙江省),出身不详,俗姓李,名道济。’”但又说:“由于正史没有记载,《辞源》上关于济公的资料是来源于明代人所写的《西湖游览志余》,而这本书属于野史一类,可信度比较低。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虽然是和尚,但是从南宋以来各种各样的僧门著作中都没有关于济公的记载。如此看来,济公这一人物是被杜撰出来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诸葛文就自己杜撰出一段故事:“济公的原型并不是宋朝的和尚,而是出生在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高僧和尚,曾历经宋、齐、梁三朝……于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演变,就发展成了现在的济颠和尚。”这也就是说,济公不是人而是神。
“济公活佛”生平最早见于四库本《北磵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其《舍利铭》记载了济公的生平:“叟,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辞于灵隠佛海禅师,狂而疎,介而洁,着语不刋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匡庐、潜皖,题墨尤隽永……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皆时人称之。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死于净慈。”这是南宋的最早记载,北磵居简是济公师侄,因而其记载是最权威的。诸葛文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对此周琦同仁曾作过非常深入的研究,自2004年以来,相继撰写了《走近与解读历史的济公》、《济公李氏家族天台山佛缘考》、《济公祖墓考》等一系列论文,不仅对济公作了深入的考证,而且对济公家世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还查考出了济公嫡堂姐也在杭州的证据。证实济公确是来于民间的普通人,而不是神。
后《灵隐寺志》、《济祖塔寺志》和新编的《杭州佛教史》(下简称史志)载:济公,南宋僧人,俗名李心远(修远),字湖隐,浙江天台城北永宁村人,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十二月初八日,他自幼攻读儒书,尤爱佛经道藏。父母双亡后,他在国清寺剃度为僧,十八岁来杭投灵隐寺从瞎堂慧远受具足戒,法号道济。他是一位不守戒律、浮沉市井、嘻笑怒骂、爱打抱不平、狂嗜酒肉、如醉如疯的和尚,人称“疯僧”,常受众僧攻击。监寺僧人等曾向方丈提出:“道济已狂禅门正法,理该责打”,甚至可逐出山门。但方丈慧远认为:“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单上手书:“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从此道济世称“济颠”。南宋淳熙三年(1176)正月十五日,慧远临终嘱咐“贫僧衣钵传与道济下火”,停龛十日,容颜如生。道济口念:“与君烧却臭皮袋,换取金刚不坏身。”慧远遂后被举火焚化,塔于乌峰,由枢密使周必大撰写塔铭,盛赞慧远辨而有宗,竣而能通,猗与远师,心传大雄,既清其承,龙象影从,于古有光,为誉益崇。
慧远圆寂不久,南宋嘉泰初,道济迁往南屏净慈寺依德辉长老,升座为书记(即佛寺西序六头首之二,负责文翰事务),僧俗四众称之为“济书记”。嘉泰四年(1204),净慈寺大火被焚,德辉随火化去,道济立誓重建名刹。后人传说道济募化至严陵,以袈裟覆盖诸山,林木自拔,浮江而下,由“六甲神”相助运至本寺香积井,自此该井称“神运井”,并建有“运木古井”亭。
该寺重建后,虽有僧人住持,但都为时不长。于是道济又撰文《致少林长老书》,称净慈寺“欲再成庄严圣地,须仰仗本色高人”,“敬致一函,求作禅林之主”。于是少林妙崧来杭出任该寺第二十九代住持。人称“住持得人,名蓝有光”,皆出道济之功德。
道济于嘉定二年(1209)五月十六日圆寂,寿六十二,临终书偈云:“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去,依旧水连天碧。”后人将其归葬虎跑。他遗有《镌锋语录》10卷、偈语榜文14篇。
就是这么一个不守佛门清规、不符“十类德业”的和尚,被人塑造成秉性耿直、放荡不羁、息人之诤、救人之难、戏谑笑话,人们称之为“非俗非僧,非凡非仙”的和尚,最后被尊为“活佛”,受人崇敬。
民间流传的济公故事却越来越多。随后又有“济公大闹秦相府”的故事,称他施法惩治秦桧父子,抒发了人民对奸相的积愤,后人搬上舞台称《疯僧扫秦》。此后人们出版了不少有关济公的故事小说,如《绣像济公传》、《新编绘图济公传》、《济公全传》等,反映了民间对济公形象的喜爱。
旧时杭州灵隐寺、净慈寺都设有济公活佛像。灵隐寺大雄宝殿右后侧有济公神龛,后被撤去,“文革”后改在藏室挂有济公画像,游人香客来此都喜在此驻足谛视礼拜。此后,结合园林整修,在虎跑建有济公殿和济公塔院。殿中也有济公画像。济公塔院正中有济公浮雕像,上有横额题为“游戏人间”。两旁有根据民间传说的四幅石雕:“装疯扫秦”、“济公斗蟋蟀”、“古井运木”、“飞来峰传说”。
由于济公形象的受人崇敬,济公故事的特别传奇,因此原来只有杭州有济公殿,后来逐步外传,争相供奉。如江南大刹有苏州的戒幢律寺将济公像设于罗汉堂过道;北方名寺有北京的碧云寺将济公设在房梁上被称“梁上罗汉”;长城脚下建有“济公行舍”为游人提供一个特色旅游点。至今在台湾已建有千余座济公堂,济公信仰风行于台湾和澎湖列岛,仅次于妈祖,还常年有“济公活佛”的信众专程渡海来大陆寻宗拜祖。多年来,济公成为群众文化,已渗透到影视艺术,电视剧《济公》放映后,不论男女老小,都能吟唱“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济公歌》一度传遍海内外的大街小巷。
济公形象,在历史上曾满足了人们希望出现一位济困扶危的活佛的心理要求;既把自然力量人格化,又把普通的人传奇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济公不但在佛教信众中保持“罗汉”、“活佛”的形象,而且也满足了一般市民所喜爱的艺术要求。济公文化比过去已更具广泛性和群众性。
正因为此,济公在杭州市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济公活佛的形象深入人心。故而,2011年济公还被杭州市民选为“倡导文明新风,弘扬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请问诸葛文先生,你说“从南宋以来各种各样的僧门著作中都没有关于济公的记载”?那么,上文所说的《灵隐寺志》、《济祖塔寺志》和新编的《杭州佛教史》等,算不算“僧门著作”。再说,你的大作出版之前就陆续公开出版的《天台山济公活佛》、《济公全传》、《济公与济公文化研究》,以及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正秋教授著的《浙江旅游与文化》、石洪斌副教授编著的《杭州都市旅游》等,都有专题论述济公活佛生平的史迹,你难道都没有看到吗?你是一位从事媒体工作且在业界颇具影响的人物,你在编造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济公传略时,难道就没有考虑到为此带来的负面后果吗?笔者作为《图说宋朝三百年》一书的读者,坦诚地提出以上看法,望再版时纠正。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佛教禅宗祖庭杨岐寺修复扩建工程全面启动,首期投资2.8亿元 年份:2020
- 2、临济宗: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年份:2020
- 3、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年份:2020
- 4、杨钊参观考察杨岐景区 作者:洪科 年份:2020
- 5、凤鸣岐山画秀襄阳 作者:朱维平,白昀 年份:2020
- 6、访杨岐山 作者:刘国民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