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禅宗文保>文献资料>报纸>  济公的逻辑-博引旁征: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看法http://blog.sina.com.cn/xisonglu

济公的逻辑-博引旁征: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看法http://blog.sina.com.cn/xisonglu

日期:2020.07.3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济公的逻辑-博引旁征: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看法http://blog.sina.com.cn/xisonglu

【简介】一本泱泱二百回的《济公全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济公同志先进事迹辑录》。虽然是杜撰,可是,济公在救人救世中坚持的一些原则,却耐人琢磨。 济公救的第一个人,叫董士宏。以后救人的情节,基本上都遵循这个套路,所以,从董士宏的经历便可以看出济公救人的逻辑。 董士宏是个匠人,父亲早亡,妻子先他而去,只有母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28

【正文】

一本泱泱二百回的《济公全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济公同志先进事迹辑录》。虽然是杜撰,可是,济公在救人救世中坚持的一些原则,却耐人琢磨。 济公救的第一个人,叫董士宏。以后救人的情节,基本上都遵循这个套路,所以,从董士宏的经历便可以看出济公救人的逻辑。 董士宏是个匠人,父亲早亡,妻子先他而去,只有母亲和女儿玉姐相依为命。更惨的是,一场意外,母亲因病去世,女儿也不知下落。 董士宏前思后想,没有活路,便要自缢,这时,济公来了。济公既没有苦口婆心劝他不要轻生,也没有大施仙法,给他变活老娘女儿,而是变着法儿地把老董身上的银子全掏光了。这还不算,济公说:“你要是真死,身上穿的这身衣服,也值五六两银子。你死了,也是叫狼吃狗咬,白白地糟蹋,你脱下来送给我吧……” 此言一出,董士宏不但不想死了,还气得大骂济公。其实这正中济公的下怀。这也是济公救人的第一个逻辑,不劝人,不解释,不生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一劝,就有了依赖,反而不易利于其面对现实。 这是心理上的救济,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做思想政治工作。再来看物质上的救济。 女儿找不到,是董士宏眼前最大的难处。济公当然知道他女儿在哪里,可是,他没有直接让父女见面,而是带着董士宏来到一个宅门外面,说:“你在这儿站着,一会儿有人问你生辰年岁,你就实话实说。” 原来,宅子的主人是个财主,叫赵文会,其子病重,其母心疼孙子,急得昏迷不醒。济公进门,就是要给老太太治病。老太太的病让济公一治就好,可是,小孙子的病,济公却故作为难:“这病能治,就是药引子难找,非有52岁男子,五月初五生人;19岁女子,八月初五生人,二人的眼泪合药,才可治好。” 不用说,52岁的男子就是董士宏,19岁的女子就是女儿玉姐。董士宏正在门外站着,玉姐则在赵文会家当丫环。故事的结果是,父女相会,流下眼泪,既团圆了自己,还治了人家孩子的病。 这便是济公救人的第二个逻辑,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绝对的施和受,董士宏和赵文会,互为对方的施者,也同时享受着对方的“救济”。 对比今天单向的社会救济,济公同志的逻辑也许颇有一点借鉴意义。

跟帖:

劝是不劝,不劝是劝,济公使用的是一种更高级的“劝”。

——木木

即使是得救,也不能凭空得来。这世上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事,无论是求人还是被求。

——菲色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