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不拘戒律 兼通琴诗书画-破译苏州“济公”传奇身世
【类型】报纸
【篇名】参禅不拘戒律 兼通琴诗书画-破译苏州“济公”传奇身世
【简介】□本报记者 徐蕴海 貌似疯癫,特立独行还写得一手好诗文的南宋高僧济公已是众所周知,而在苏州,也曾有过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高僧,名号“大休”,为清末民初人(1870-1932),才华横溢,兼融“儒、释、道”,兼通琴诗书画印,却参禅不拘戒律,蓄须不剃,饮酒茹荤,一任性情,自号醉禅、石道人,世人尊称其为“大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549
【正文】
□本报记者 徐蕴海 貌似疯癫,特立独行还写得一手好诗文的南宋高僧济公已是众所周知,而在苏州,也曾有过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高僧,名号“大休”,为清末民初人(1870-1932),才华横溢,兼融“儒、释、道”,兼通琴诗书画印,却参禅不拘戒律,蓄须不剃,饮酒茹荤,一任性情,自号醉禅、石道人,世人尊称其为“大休上人”。 约1923年到1932年,大休定居苏州,先后住持寒山寺、包山寺、龙池庵。在其一生中,为我国“人间佛教”理念的传播,为江浙寺院的建设与复兴,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长久以来,大休生平世人所知却甚少,昨天,寒山寺举行纪念大休上人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就大休的生平、著作及在宗教、文化界的影响等展开了讨论。随着各方专家、学者、僧侣的描述,大休这位苏州“济公”的形象跃然眼前。 ——大休待人接物平易可亲,生活上也不拘世俗节律。与至交好友往来时,也会饮些酒食,无所禁忌,故自号“醉禅”。 ——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同时,大休的日常生活自在而洒脱,保持着文人雅士的特色。 ——大休禅师身上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特征,即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琴诗书画集于一身,僧俗生活相互渗透,是一位开创“人间佛教”的高僧。 ——大休对苏州寺院的修葺曾作出巨大贡献,但其化缘方式却异于常人。在募资时,他不务经忏,不设功德簿、不立功德碑,而是送一字或一画,或在施主门前抚琴,藉自身之艺表示感谢。 ——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高僧,大休的知己道友交往者很多,佛门大师有雪窦山人太虚、宣化上人等,知名居士及文化名人有康有为等人。 蓄须饮酒,预知死期,“醉禅”生涯似济公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休禅师蓄须、饮酒、茹荤,颇有济公遗风。 今年89岁的黄启之,出生于苏州修仙巷宋宅内,其父亲黄墨卿是大休的入室弟子,因此幼年便随同父亲与大休禅师结缘。据他回忆,与大休上人经常接触的时间是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大休已处晚年,而黄启之还是刚从高小毕业的少年。他经常看到大休禅居生活和弹琴作画的情景,印象颇深。 在黄启之的记忆里,大休平时行走健步如飞,待人接物平易可亲,静居室内时,经常打坐参禅,静思调息。生活上也不拘世俗节律,饮食随缘,喜欢吃些蔬果鸡蛋。与至交好友往来时,也会饮些酒食,无所禁忌,故自号“醉禅”。在大休于1930年所绘的“板桥携琴图”上,还自题:“秋林红树,天气正佳,相邀二三知己,载酒携琴,明日重阳,登高一醉,切不可失约”等语。黄启之的父亲陪侍师傅时,常随其习练书法,有时也吹箫奏笛,颇为悠然自得。 1932年冬,大休禅师在天马山麓无隐庵旁石龛中圆寂时,黄启之与其父也随侍在侧,其视死如归的情境,历历不能忘,颇异于常人。吴中区佛教协会会长贯澈、包山寺住持心培等法师更视之为“别具一格的生死自在”。据有关记载,大休早已预知自己的死期,生前曾数次预示圆寂,最后一次是在1932年夏季,他将无隐庵主赠送的墓圹营建起来,在边上搭起了一间茅篷,于摩崖上自题“大休在”,在石龛两边刻上自撰的对联:“无大无小无挂碍,自休自了自安排”。重阳节后,便向他的学生和弟子讲,我哪年哪月哪日哪时辰要走了,请你们来送一送。到了那一天(1932年12月8日),大家果真都来了。但是大家看到大休和往常一样,行走轻捷,吃了几碗饭,根本不像要“走”的样子,猜想是不是师父跟学生、弟子们在开玩笑。大休饭后稍作散步,就自己坐到事先准备好的石龛里,盘腿合掌,念佛片刻,嘘气三口而坐化。 据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诸家瑜考证,1932年重阳后,大休还曾向苏州诸友发送辞行名刺,并向朋友们赠送他在“古镜廔(楼)康记照相局”拍的全身照,以及书画诗集等以示告别。当年11月20日,大休还曾带着自己事先拟好的墓志铭进城拜访李根源,请李根源按意书写,并令石匠镌刻于“大休圆寂处”摩崖上。 抚琴作画募资修寺院开创“人间佛教” 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认为,大休禅师身上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特征,即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琴诗书画集于一身,僧俗生活相互渗透,是一位开创“人间佛教”的高僧。 大休的成就与其经历密切相关,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于四川仁寿县的大休,俗家姓鄢,他幼年学儒、稍长学道,17岁出家入了佛门。23岁时大休出蜀巡游四方,前后用了20年时间,历经名山大川,足迹遍及16个省市,最后到江浙落脚。 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同时,大休的日常生活自在而洒脱,保持着文人雅士的特色。诗僧大休留下的诗、词、联、偈、语录等类,不下百首之多,为“寒山诗韵”的一大延伸。琴家大休琴艺高超,至今在浙派古琴界被奉为宗师,影响深远。大休还是一代“画禅”,他的画作丰富,石头画是他的特长,特别是晚年留下的“百怪图”,得到了当代书画界、文化界许多知名大师的推崇和赞誉。我国著名书画收藏家庞元济曾评价他的画作:“其所写山川树石,皆取天地间真境,不乞灵于前人粉本。”当时江南的名刹寺院,都以张挂大休的画作为荣。 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高僧,大休的知己道友交往者很多,佛门大师有雪窦山人太虚、宣化上人等,知名居士及文化名人有康有为、李根源、金松岑、周梦坡、吴待秋等,他还与乡农们亲密相处,与“寒山文化”一脉相承。 大休对苏州寺院的修葺曾作出巨大贡献,但其化缘方式却异于常人。在募资时,他不务经忏,不设功德簿、不立功德碑,而是送一字或一画,或在施主门前抚琴,藉自身之艺表示感谢。民国十四年(1925年)农历三月,康有为到寒山寺游玩,见大休上人正在募资修藏经楼,还欣然题诗,有句云:大休又饶丰干舌,更建经楼续国清。其墨宝至今藏于寒山寺内。 墓碑曾做洗衣石,墓地一度成“赌窝”,大休墓园重修亦传奇 从今年年初开始,寒山寺历时五个多月,在天马山麓先后修筑了大休墓园,修复了《塔志铭》碑,重建“大休息处”灵塔,并新建了《大休上人灵塔重修记》碑等,使一度湮没在荒坡蔓草中的大休墓地重现世间。 而说到大休身后墓地的重修过程,也颇多曲折,富有传奇色彩。 苏州著名碑刻艺人戈春男详细叙述了发现大休圆寂处的过程。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戈春男在天平山南麓的天平村范家场,偶见一家范姓人家门口搁着大半块青石碑,是用来洗衣捣衣用的,出于碑刻艺人的职业本能,他走近去看,只见石碑上刻着字,中间部分已经模糊,靠边几排还清晰可见,其中有“大休和尚”等内容。当时没当回事。过了几年,应邀为包山寺刻碑,寺方给了他一本介绍包山寺的小册子,里面记载着大休和尚的生平简历,还有圆寂地的介绍等,勾起了他的回忆。戈春男当即赶到那户范姓人家,详细阅读青石碑上的残留文字,发现与书中介绍完全吻合。 经询问,范姓人家主人说,石碑是从天平山西南的天马山脚下抬回来的。戈春男又到无隐庵一带查访,当地人告知,庵后山上有个“和尚坟”。根据当地人提供的上山线路,他果然在无隐庵后面的天马山里,发现了大休禅师的圆寂之地,并在摩崖上看到了“大休在”、“止矣休哉”等石刻,以及李根源的款识,而在相关石崖上,还发现了一块残留约三分之一的青石碑,与范姓人家门口的青石碑正好吻合,是同一块碑。包山寺随即将此大半块石碑,即《塔志铭》碑运回并砌入院墙,以作永久保存。 发现了大休圆寂之地后,戈春男每年都会抽空去看看。 2008年秋,当他又一次来到这里时,眼前景象令他大吃一惊:饭盒、卫生纸、烟头,满目狼籍。原来此地地形十分隐蔽,站在山下往上看是无法看到的,因此有一群赌徒把这里当作了聚赌的场所。戈春男非常心酸,于是写了一块警示牌竖在此处,内容有:“请不要在此赌博,弄脏大休清净之墓地! ”也许赌徒们觉得此处已被人发现不安全,换了地方。 2009年下半年,在寒山寺和包山寺的支持下,戈春男决定动手修复大休圆寂处,包山寺将珍藏的大半块《塔志铭》碑也送回原处,与残存的小半块碑拼合成一体。戈春男说,稍有遗憾的是,虽然相接,却已无法完全复原,因为范姓人家在洗衣服时,将石碑的一只角敲掉了。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佛教禅宗祖庭杨岐寺修复扩建工程全面启动,首期投资2.8亿元 年份:2020
- 2、临济宗: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年份:2020
- 3、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年份:2020
- 4、杨钊参观考察杨岐景区 作者:洪科 年份:2020
- 5、凤鸣岐山画秀襄阳 作者:朱维平,白昀 年份:2020
- 6、访杨岐山 作者:刘国民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