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禅宗文保>文献资料>报纸>  20年前“济公”火了得罪了一批人,最近以《剑雨》《刀见笑》重出江湖游本昌:我不是喜剧演员

20年前“济公”火了得罪了一批人,最近以《剑雨》《刀见笑》重出江湖游本昌:我不是喜剧演员

日期:2020.07.3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20年前“济公”火了得罪了一批人,最近以《剑雨》《刀见笑》重出江湖游本昌:我不是喜剧演员

【作者】 张燕

【简介】 游本昌,1933年出生,江苏泰州人,表演艺术家。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任演员。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1984年、1987年、1988年三届春节联欢晚会,主演小品《孙二娘开店》、《急诊》,哑剧《淋浴》等。1985年因主演由杭州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经

【出版日期】2020-07-3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807

【正文】

游本昌,1933年出生,江苏泰州人,表演艺术家。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任演员。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1984年、1987年、1988年三届春节联欢晚会,主演小品《孙二娘开店》、《急诊》,哑剧《淋浴》等。1985年因主演由杭州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经典电视剧《济公》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活济公”。今年,宝刀未老的游本昌走进大银幕,接连出演电影《剑雨》和《刀见笑》,重新让观众认识他作为性格演员的真正本色。

济公的故事,经由清代小说家的整理流传于世,却是因为当代游本昌的演绎,使得这位“非俗非僧,非凡非仙”、嬉笑怒骂、狂放不羁的传说人物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传奇。一部戏,一辈子,更伴随一众人的成长,尽管游本昌一直在努力卸下“济公”在他身上烙下的喜剧演员的印记,但在实际生活里,老人家却有太多记忆和“济公”缠绕在一起,甚至连个性都如济公一般与人为善,广结欢喜缘。

◆成名前传那时候春晚不用几轮排练审查

恐怕很多人都是从“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济公一角开始认识游本昌的,殊不知,那个时候的他,已经52岁,在话剧舞台上创造了不少经典角色,尤其在《克里姆林宫的钟声》里成功地扮演了列宁,还参加了列宁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演出。从小就想拍电影的游本昌,从春晚到《济公》,两次跨界,才真正从舞台的四方天地走了出来,用他的话说,“一夜之间,超过了以前我所有的观众”。

记者:看您的经历,似乎是一早就打定主意学表演了?游本昌: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因为我二姐喜欢唱歌,中学时也业余演剧,所以带我看电影看戏,我看过卓别林的、秀兰·邓波尔的好多戏,还有《木兰从军》、《渔光曲》,小学时我就参加演讲比赛。可以说我6岁时就特别想拍电影了。

记者:您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是怎样的机缘上的春晚?游本昌:说实话,我这人有个原则,就是不愿意争角色,从高中时代起就是这样。几个重要角色都是别人怂恿,或者领导分配。三次春晚,我是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不会给导演打电话。而且过去也没有那么复杂,(不像现在要提前进组几轮审查?)所以现在也不能去。当时就是我在演哑剧,黄一鹤导演来看戏,一看挺喜欢,就挑上了,《孙二娘开店》是我哑剧晚会上的节目,他们定了这个上春晚表演。后面两届,就是他们拿作品来找我,我一看本子就接受了。

记者:《济公》这个角色也是导演来找您演的吗?游本昌:嗯,那时候刚好是杭州电视台建台两周年,有个作家就建议拍《济公》,还找了上影厂的一个喜剧导演,他也抓了两个本子,还找了曹禺当文学顾问。后来很快在报纸上看到,严顺开跟电视台说好了,他要拍《济公》。所以上海台导演找我时,我既不敢相信也没有立马答应,因为我不愿意跟他(严顺开)撞车。

◆一夜功成“演济公没化妆,扇子是我亲手做的”

在游本昌之前,曾有新闻说严顺开也在筹备出演济公,在游本昌之后,更有吕凉、张默等人饰演过济公,但唯一缔造经典的只有游本昌。尽管那不是个技术条件优越的年代,但凭着艺术创作的认真精神,他单凭一顶帽子、一件破袈裟、一把破蒲扇,便在举手投足之间完成了灵魂表演。

记者:听说您在设计济公的表演上受了评话艺人沈笑梅的影响?游本昌:对,他是苏州评话艺人,被称为“江南活济公”。我是受了他的一些启发。虽然我被选上演济公,但导演其实是不放心的,带着副导演又过来看我,结果一看我,他就问,你对济公到底有什么想法?我说,我不如学给你看,就是学沈笑梅的一句话,这下他就有底了。后来拍摄的时候,导演对我还是非常宽容的,我还把卓别林的喜剧方式,包括戏曲传统的东西,还有哑剧的东西大量放了进来。

记者:所以您是一开拍就找到了演济公的感觉?游本昌:其实我拍了两集后都还没找到感觉,我总觉得还没有附体。

拍到第三集,一天早晨,在西湖的三潭印月,拍完日出后,我就在那里休息,导演在另外的地方准备,准备好就叫我。我经过九曲桥的时候一跑一跑的,那个鞋不跟脚啊,结果变成一颠一颠地走路,我突然感觉这就是济公的步态,踢踏踢踏,我就那样走到导演面前说,这就是济公的感觉!

记者:《济公》里有很多喝酒的表演,这个怎么揣摩?游本昌:我1981年演孔乙己的时候体会过,在绍兴喝过半斤黄酒,“风摆荷叶脚踩棉”,这个是盖叫天老先生在学校里作报告讲演武松的时候教的,我就体会到这个意思了。演济公的时候喝的是水,甚至不喝,做喝状,用的就是哑剧训练的东西。

记者:除了表演,济公的造型也堪为经典,麻烦吗?游本昌:其实那是灵魂化妆,不用很麻烦,就是牙齿用眉笔画一画,后来牙齿都不搞了,甚至我都不化妆了,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就有了,那些新衣服做旧,都是我自己动手干的,这样我才有信心,我就拿锉子钢丝锯刮嘛,后来就用瑞士军刀干的。还有扇子,我准备了十几把,基本一把扇子拍两集戏,越用越少。

记者:《济公》需要运用不少特技效果,这是不是也给你们的拍摄增加了难度?游本昌:对,当年只有一些很基本的,非常原始的拍摄技术,所以想了很多办法,动了很多脑子。比如定身法,这个比较容易,正拍倒放。像飞的一些镜头,就只能抠像了,当时还没有威亚,我就是坐在一条板凳上,然后做飞状。还有像打斗抛尸的场面,得把我举起来,扔下去,那也是在棚内拍了抠像,说实话,毕竟举起来有快两米高,底下虽然有软垫子,但摔下来还是很疼。当时我爱人带着我女儿探班,女儿才六七岁,看了特别心疼,说拍戏原来这么苦。还有打屁股,打了12次,倒酒的镜头重复了35次,也都是因为群众演员缺乏技巧,不会打。

记者:不少人对里头济公割掉那个大瘤子印象很深。游本昌:那个特别大的瘤子是我的建议,当时道具做了个说是经过医学考察过的正常“瘤子”,但我跟他说,这是艺术,就必须得这——么——大,像个大包袱一样,所以后来是用大气球做的。

◆一生缘分“我时刻准备着,我没有放松”

游本昌凭借六集《济公》红遍全国后,一直期望摆脱喜剧演员的帽子,此后,他在舞台创作上进行过多番努力,但走下台的人生却怎么也跟济公分不开。因为济公,他打了全国第一场名誉权官司,又因为济公,他成为全国最早“下海”的一拨演员,如今,也是因为乌尔善导演从小是他的“济公”粉丝,让观众可以在大银幕上再见到他的表演。

记者:有个评论说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都像挤牙膏似的边拍边播,比方您的《济公》,1985年播了6集,1988年又播了两集,这是什么原因?游本昌: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连续剧的概念,所以都是两集一拍,拍了两集后,导演就动员我说,拍成4集就可以当一个系列了,当时就有一个《武松》,是5集。我同意了,之后又来了两集,播出之后,很受欢迎,就产生了拍不拍续集的念头,后来又拍了两集,然后又组织了4集剧本,我就没拍了,但剧本我是参与了的。

记者:当时不拍是想转型吗?游本昌:当时有一部电影,我希望他们剧组能等我两个月,结果他们不等了,上海又在闹疫情,单位又觉得不是很安全,我就没去。后来他们就换人了。再后来不是还产生一场名誉权的官司嘛。当然最后也调解解决了,大家化干戈为玉帛,咱们也得理让人。

记者:《济公》后您出演不多。游本昌:其实机会很多,尤其是刚演完《济公》之后。但我拒绝了一批,所以后来人家也就不找我了。当时我就说我演不了,所以得罪了一批人,电影厂的领导都来说服我,一个小时,我就是不接。不过后来证明这部电影找了别人演,也没有成功,反正我就是要有选择。我的原则其实并不高。只要是及格之作就可以干啊,只要不挨骂都可以。但结果这一闲就是20年以上。但我是时刻准备着,有的演员就因此发胖了,有的就衰老了,我还是没有放松。

记者:但后来您自己下海做艺术公司也还是拍了《济公》?游本昌:那完全是命运使然。我1991年去西藏,在那曲演出,后台有几个小朋友等我签名,说正好刚放完藏语版的《济公》,两个藏族小朋友献了哈达,说没看够,还想继续看。这就给我提了个要求,我也作了个承诺。所以1994年的时候,我成立了公司,但只是为了拍《济公》续集,不做其他的。

记者:那时候拉资金,到电视台卖片什么的容易吗?游本昌:真不难,几分钟就解决了。1991年我给一个国有企业做了一个广告,一下子就火了,那是我演完《济公》的第一个广告,他们也很支持拍《济公》,所以一拍即合。卖片也容易,因为是《济公》续集,卖了将近有200个电视台。

记者:现在您出来拍电影了,感觉跟过去有什么不同?希望给观众留下怎样的印象?游本昌:这次拍《刀见笑》,我很欣赏乌尔善导演,我们合作得也很快乐,很少见拍电影预先要排练,以前不是这样的。我也希望借由《剑雨》加上《刀见笑》,让观众对我有新的认识,我不是喜剧演员,而是性格演员。(张燕)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