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游在萍乡>文献资料>报纸>  武功山下的“蟹形”古井

武功山下的“蟹形”古井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武功山下的“蟹形”古井

【简介】 □郁文生 安福县武功山下的洋溪镇桥头村委会下矶头自然村,不仅是一座明代“蟹形”古村落,而且还是该镇临近街区但依然“古色古香”四溢的文明古村。该地背靠玉屏山脉,前临泸水之滨,山清水秀、土壤肥沃,诚可谓钟灵毓秀、气脉宏达,致世代兴隆、人文昌盛。该村至今保留着一口清代乾隆年间挖掘的“蟹形”古井,距今有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89

【正文】

□郁文生

安福县武功山下的洋溪镇桥头村委会下矶头自然村,不仅是一座明代“蟹形”古村落,而且还是该镇临近街区但依然“古色古香”四溢的文明古村。该地背靠玉屏山脉,前临泸水之滨,山清水秀、土壤肥沃,诚可谓钟灵毓秀、气脉宏达,致世代兴隆、人文昌盛。该村至今保留着一口清代乾隆年间挖掘的“蟹形”古井,距今有近300年历史。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这种形状特异的古井,在国内实属罕见。

这口古井直径1.17米、深6米,地面上的井壁由6块弧形青石块合成,其中每块青石长80厘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在青石块结合部中间有6块“K”字形铁板拴,井壁石块边缘的凸圆柱高17厘米、厚20厘米,石块因人们常年打水,被水桶磨得溜光,形成了6个凹形。井水晃动,如同一只仰卧的螃蟹,随风荡漾,十分生动;在地面下的井壁是用青石砌成的,随着岁月的流逝,砖块上长起了零星的青苔。让人感受到古村古井的古朴端庄,从中领略到古村昔日的辉煌。

在井边4米处,有一口水塘,水位低于井水面,但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古井水位始终保持不变,井水清澈如镜,甘甜清冽,令人称奇。据该村年逾九旬的刘飞程老人介绍。下矶头村坐南朝北,如同一只巨蟹。原村中有两口水井如螃蟹的两只眼睛,坐落在村庄东西两头,其中朝东向的一口井曾经淹亡一位老人,村民从此把井填平了;朝西向的这口井,原来没有石块护栏,后由该村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榜进士刘希甫捐建。刘希甫字毓秀,号定泉,乾隆戊午(1738年)乡试第七十七名举人,乙丑(1745年)拣选知县,戊辰(1748年)会试中第一百二十九名,殿试登梁国治榜,为三甲进士。

相传,这口井原来出水量不大,且井水浑浊不清,刘希甫在为他的父亲(名乙燃,后人尊称孝子公)守孝期间,看到村民饮水卫生条件差,饮水困难,于是他选定黄道吉日,画符作法掘井,井中清泉滚滚而出。此后村中流传着“孝子筑风旗,清泉汩汩来”的传说。以前村民们的生活用水全靠这口井,挑水都要排队。1931年冬,少共安福县委从金田乡搬迁到该村大祠堂,20多人都饮用这口井里的水。据年长村民介绍,1934年春,国民党军队进攻武功山区时洋溪失陷,有红军赤卫队员将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的枪藏于井底。上世纪70年代初,人们清理水井时发现枪支,并上交到上级有关部门。

近年来,为了保护好古井,确保井水卫生条件,村民们自发对古井四周进行硬化,对水塘进行了清淤、防污,并在塘边栽上绿化树种。2006年,该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县直部门对该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先后投资3万多元为村里打了两口机井,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使村民们家家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如今,前来古井挑水的人不再拥挤,古井相应地得到了保护。但是以古井为中心,在井旁集会、议事的村民越来越多,古井成立村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