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游在萍乡>文献资料>报纸>  从泰山经验看武功山旅游发展

从泰山经验看武功山旅游发展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从泰山经验看武功山旅游发展

【作者】 周婷

【简介】□周婷 武功山位于江西西部,地跨吉安市安福县、萍乡市芦溪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是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多顶桂冠,总面积484平方公里,为江西省内面积最大的风景名胜区。 一、泰山经验 1.名山名城相彰显 泰山景区所在的泰安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小城,背倚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974

【正文】

□周婷

武功山位于江西西部,地跨吉安市安福县、萍乡市芦溪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是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多顶桂冠,总面积484平方公里,为江西省内面积最大的风景名胜区。

一、泰山经验

1.名山名城相彰显

泰山景区所在的泰安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小城,背倚“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泰山因封禅而知名,泰安城因封禅而兴起,名山名城两相依,在发展上互借“东风”。

近年来,泰安市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国际旅游名城的建设。从2008年开始,泰安市设立了数千万元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资金,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泰安市开工在建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达66个,总投资282.76亿元。其中,总投资1.2亿元的大型实景晚间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于每年的3月至11月安排约280场演出;总投资20亿元的,设计年接待游客量400多万人次的泰山方特世界也于2010年5月1日开业迎宾。这些项目与泰山呼应,使泰安市实现由依赖泰山向依靠泰山多点联动转变、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由单一旅游发展向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转变,彻底改变了泰安“留不住人”的局面。而泰山景区因为大量资金的投入,旅游设施得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得以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得以丰富,客源市场得以扩大,吸引力得以增强。名山名城相互辉映、相互促进,使泰安市和泰山景区相得益彰。

2.旅游产品促升级

观光型旅游产品一直以来都是山岳型景区的传统产品与“拳头”产品,以游客“走马观花”式的短暂停留和低消费为特征,旅游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不强,综合产出效益低下。近年来,旅游市场从观光阶段逐渐向休闲体验阶段过渡,“观光游”作为我国旅游市场曾经的主流,逐渐朝多元化的旅游方式过渡。

2009年泰山景区推出一系列大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型并重转变。《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2010年3月底公演;投资6000万元建设的桃花峪游人中心,于2010年5月投入使用;投资12亿元建设泰山古镇,打造“自然民俗博物苑,天下最佳养生地”;推出“28亿年世界地质奇观彩石溪景区”,凸现“春看花、夏亲水、秋观叶、冬赏雪”特色,形成旅游新亮点。泰安市推出的这一系列休闲体验旅游产品,既是对旅游趋势的准确把握也是对泰山景区现有旅游产品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创新的有力表现。

3.营销策划巧经营

泰安市包括泰安景区的营销策划紧扣整个城市的文化脉络。

第一,泰安市和泰安景区的口号宣传始终契合着对平安、稳定的美好希冀,契合国人对泰山延续千年的美好期待,如“登泰山,保平安”等。

第二,品牌魅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神山”、“圣山”、“文化山”、“国山”、“中华泰山成人礼”、“泰山东岳庙会”、“泰山国际登山节”、“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等一系列只属于泰山的品牌,使泰山拥有忠诚的回头客。

第三,借船出海。通过与世界名城缔结友好城市、与世界名山结盟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整体提升了世界名山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形成互利共赢的名山合作模式,而且也搭建了泰山走向世界的桥梁。

二、武功山旅游路在何方1.发展历程

武功山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3年萍乡武功山管委会成立后才开始大规模的开发。2005年武功山游客年接待量为12万人次左右,2006年为16万人次,2007和2008年分别约为19万人次,2009年约为20万人次。根据游客人数及发展状况,可将其发展阶段分为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

2.应该吸取的经验

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功山与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等如今在省内外赫赫有名的名山皆在此列。如今,三清山仅五一黄金周的游客人数就达15万人次,几乎相当于武功山全年游客接待量,2007年被国务院列为2008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风景名胜区。而相比之下,几乎与其同时起步开发的武功山,在2005年的最后一天,才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明显滞后。

3.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发展建

第一、观念体制等因素不到位。发展旅游不仅仅是一个资源问题,更是一个产品开发包装的过程。武功山拥有顶级的自然、人文资源,但是观念、经济、体制、宣传等因素的不到位,资金投入的缺乏都影响着武功山从“资源之山”转化成“经济之山”。

第二、应举全市之力发展旅游业。武功山所处的芦溪县、萍乡市目前充其量是“旅游中转站”,游客“进得来、出得去”但却“留不住”,这不仅与城市的旅游接待能力有关,也与整体的旅游产品结构有关。泰山景区除了继续发扬传统“观光产品”的优势,积极拓展体验、休闲类的旅游产品,不仅在山上有“看头”,在山下的泰安市也有“吃头”和“玩头”;不仅白天有节目,晚上的旅游项目同样精彩纷呈;不仅陆地上有体验,水上项目同样让人流连忘返。游客不仅来了,而且还留下来了,不仅留下来了,还有了消费。这是举全市之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效应。

第三、宣传口号不明。武功山的主打宣传口号是“天上草原,人间仙境”、“中国生态胜境”、“户外天堂”等“绿色”系列,而作为中国古代江南三大名山之一,几乎没有提炼出一条体现武功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古色”或“古绿”结合的口号,也未与所在地的文化积淀相结合的口号。

第四、环境保护不力。武功山的高山草甸兼具独特性和户外性,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生态失衡遭到破坏很难恢复。据报道,一直以来武功山金顶就有以板房、棚户等形式的宾招设施存在,数量大约有二三十户,最大的约有200多平方米,小的也有100多平方米,大部分建在武功山金顶最高处(武功山风景最好、观日出云海最佳地方),有的板房建在坡地稍缓处,有的干脆就建在高山泄洪口处,不仅生活垃圾、排泄物处理情况困难,遇上暴雨天气,板房棚户安全性不言而喻,对山体自身而言,也有可能存在泄洪隐患。武功山整体的旅游形象因此大打折扣。

目前的武功山旅游开发基本上处于吉安、萍乡和宜春三市各自为政的状态。这种状况决定了三地各行其是,各搞各的规划,出现重复建设,降低开发效率,甚至出现无视环境破坏,相互扯皮的内耗现象。由于各方利益的驱使,各方的思想认识没有提高和统一,管理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建议借鉴三清山拆除山顶上现有众多违建的政策,协调萍乡、安福、宜春三地政府在武功山顶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游客服务中心,为实现“大武功山”开发的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旅游局)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