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游在萍乡>文献资料>报纸>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武功山景区开发提升周边乡村经济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武功山景区开发提升周边乡村经济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武功山景区开发提升周边乡村经济

【作者】 陈娅

【简介】在9月13日到14日为期两天的帐篷节中,有2.2万余人进入到武功山景区。 武功山是我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型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等称号,我市正致力将其打造成“赣西旅游支柱”、“高铁经济引领者”、“世界知名户外旅游目的地”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99

【正文】

在9月13日到14日为期两天的帐篷节中,有2.2万余人进入到武功山景区。

武功山是我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型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等称号,我市正致力将其打造成“赣西旅游支柱”、“高铁经济引领者”、“世界知名户外旅游目的地”。开发大武功的号角已经吹响,从武功山在1985年被列为我省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起,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入这里的云中草原、山间密林,这种改变也影响着一方的经济与风土。山脚下的乡村从闭塞到开放,从生活贫困到日渐富裕。村民们还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形式却大有不同,在政府的规划与引导下,以发展旅游的方式来分享武功山慷慨的馈赠。

在2009年1月出版的《麻田乡志》上记载:1929年10月,萍乡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石溪乡苏维埃政府成立。石溪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打土豪、杀劣绅。回看武功山周边两个村——石溪与沈子的历史,这里曾是边远山区、革命老根据地,为了耕者有其田,为了过上富足的生活,这里的人们做过很多斗争。现在,历史翻过了新的一页,这一页,山水有情。

靠水吃水

从武功山金顶发源的山溪水一直从其西北的九龙山流下,是袁水源头河流之一。周末,记者从市区出发,经过320国道,从山口岩沿着水库近20公里后到达芦溪县武功山管委会麻田办事处石溪村。从九龙山流下的山溪水经过堎下、沈子,在石溪形成了一个小的河谷平原。来到石溪境内,只见“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庄散发着平静安逸的气质,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石溪村的村主任彭海华介绍,石溪村目前有1200余人,海拔为338米。石溪村作为九龙山景区的必经之地,正在申报国家4A级农业观光旅游村。一家深圳的公司已在石溪村栽种了200亩有机蔬菜,另外一家公司种植了80亩木槿花、80亩红豆杉,养殖了野生河鱼等。村子里目前还由天天上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种植了红心猕猴桃、柿子树、葡萄、黄桃、蜜桔等。长约3.5公里的沿河游步道正在建设,长约8公里的环村自行车道预计在11月开始建设。彭主任说,石溪村最大的优势便是水质好。山上植被良好,水量大,又是源头水,少有污染。靠水吃水,村民们得益这一河水,生活得比较滋润。2003年正式投产的芦溪天天上桶装矿泉水有限公司解决了石溪村120名劳动力。老百姓的新房建设资金来源于水厂发的工资。现在村子里大多是墙体粉白的新房,掩映在山前树下。自建成投产之日起,水厂便持续稳定发展,并在石溪村修路、筑堤、助学等方面提供了支持,除了政府下拨的各项建设资金,水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容村貌。村子里的人们或修游步道、或在蔬菜基地和水厂中工作。武功山的开发改变了村民的观念,没有人再死守土地耕作,村子里的土地流转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有的村民在筹备农家乐,借“大武功”的大环境来增加经济收入。村主任彭海华便在石溪河旁的河滩地上建起了一个别致的圆形木屋准备接待游客。

“这应该是我们石溪村最好的发展模式,农业观光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保护了环境。”彭海华说。

靠山吃山

离开石溪村往九龙山脚下走,不远便到了石溪村的邻村——沈子村。在海拔465米的沈子村,随处远望,武功山就在视线中。沈子极大程度上保持着原生态,森林覆盖面积大,植被良好,有5000亩杉树。比起石溪村,沈子村离武功山更近。因此,驴友们多选择这里歇足、吃饭、住宿。

据编写《麻田乡志》的林荣华老人考证,沈子原来叫沈祖,不知何时人们把它叫成沈子。村子里有一座沈胜将军庙,祭祀一位叫沈胜的将军。但是现在沈子村的村民几乎都不知道与沈胜将军有关的事情,一位村里的老人说,原来沈子的村民多姓沈,不知在哪个朝代遭到血洗,沈姓就此没落。现在村里有刘、林、李等10多个姓氏,没有沈姓。

据村主任介绍,村民共638人,民风淳朴,各姓村民和睦相处。作为武功山山脚下的村子,自古以来,沈子的村民除了农活,还制作霉豆腐、烟笋以及土法榨油。有的村民去山上采野菜石耳和中药沙参。

沈子人口流动不大,外出打工的人很少。因为,借大武功开发的风生水起,这里有旅社25户,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接待游客。在沈子,“户外俱乐部”、“户外山水驿站”的招牌随处可见。这些村民自办的旅社包含了农家饭、包车、导游、住宿、帐篷出租出售等业务。

一个叫“蒲公英驿站”的家庭旅社在记者来之前的头一天开业,便已接待游客11人,当天的住宿与早饭,每人人均消费30元。蒲公英驿站的老板娘刘玉娇对创办旅社信心满满,她告诉记者,从沈子村上武功山的游客,周末有上千人,平时也有几十或几百人。她们村子里,开旅社开得早的,一个星期有几千元收入。自从武功山成了旅游胜地,现在村子里的小孩子、老人,到山上削一些竹棍卖给游客2元一根,也能赚到零花钱了。刘玉娇丈夫平时务农和做泥工,节假日就在家接待游客。刘玉娇说,“武功山山门龙王潭带动村民致富的更多呢!”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