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傩面雕刻师年过古稀
【类型】报纸
【篇名】最年轻傩面雕刻师年过古稀
【简介】河池民俗文化传承面临断层之虞 他已经老了。 76岁的方振国,皱纹堆积,眼睛也不大好使了。和他一样,毛南山乡仅有的数位傩面雕刻师,最年轻的,也已年过古稀。 已没有年轻人愿意跟他们坐在板凳上,踏踏实实学傩面雕刻,包括儿子在内。令这个民间艺人担忧的是,若干年后,这门祖传技艺。或许会被迫划上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447
【正文】
河池民俗文化传承面临断层之虞
他已经老了。
76岁的方振国,皱纹堆积,眼睛也不大好使了。和他一样,毛南山乡仅有的数位傩面雕刻师,最年轻的,也已年过古稀。
已没有年轻人愿意跟他们坐在板凳上,踏踏实实学傩面雕刻,包括儿子在内。令这个民间艺人担忧的是,若干年后,这门祖传技艺。或许会被迫划上“句号”。
和傩面雕刻一样,毛南文化另一标志性物什——花竹帽,也面临着“断层”危机。不仅是毛南文化,宜州山歌和彩调,也正走向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
一位民间彩调艺术家长叹,这些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的土壤里,似乎太难生根发芽,如同“时代隔阂”般。
毛南族物什的断层之虞
“肥套”,是毛南族的一种祭祀仪式。仪式期间,表演者戴着各类傩面面具,跳起傩面舞,扮演各类神灵与人交流。傩面则成为毛南族代表性的物什之一。
会傩面雕刻的人并不多。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文化部门所知晓能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整个环江,仅有4人左右。
方振国戴着老花镜,静静地坐在板凳上,细心地用楔子雕琢傩面,面具上人物的表情、嘴角上扬的幅度等各方面,都在慢慢地拿捏。
时间悄悄走过。“坐下来,再抬头已过了10多个小时。”
能忍受的年轻人,太少。去年,邻村一姓谭的小伙子,带着满腔的好奇心来学雕刻,3天后,他便再没来过。据说是因为太累。
没有人学,这门手艺几乎断了传人。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来给方振国做思想工作,要求他努力将手艺传承给儿子方文展。
然而,方文展也不学。这个37岁的中年男人咂咂道:“谁来学这个?在外面做工一天可以挣100元,这个呢?可以挣钱不?”
方文展说的是事实。父亲每雕一尊傩面,需要5至7天,却只能卖200多元。“平均每天赚40元,怎么养家糊口?等我老了再学吧。”方文展说。
方振国13岁的孙女已经念初中了。这个寡言的小女孩,完全不理会这些浓墨重彩的傩面。空闲的时候,她宁愿在电视机前开心地呆上几个小时,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正如火如荼。方振国安静地坐在房子一角继续着雕刻时光。
祖孙三代,各自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和傩面一样,花竹帽也是毛南山乡的代表性物什之一。多年前,毛南族青年男女,依靠花竹帽传情。花竹帽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
多年以后,这门精巧的手艺,仅被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的谭顺美掌握。环江县文化部门为了花竹帽的传承之道,殚精竭虑。于是,成立了3期花竹帽培训班。但数十名学员,也只有43岁的谭素娟出师,成为另一名花竹帽传承人。
“编织花竹帽太麻烦了,而且不赚钱。这个时代,很少有人能静下心学。”谭素娟说。
谭素娟说,20多岁的女儿也不学。空闲时,宁愿去看电视、上网,找朋友玩,偶尔突然好奇心起,也会拿着篾刀摆弄,但绝不长久。
烈日炎炎,客厅的一个角落里,谭素娟手持篾刀,继续自己的编织生活。女儿则在房间里玩弄着自己的电脑。
整个房子安静如息。
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
宜州,这个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民间艺术家不胜枚举。山歌手和彩调表演者,曾经遍布江湖庙堂。
如今,山歌和彩调正走向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成为不少民间艺术家们的共同忧虑之处。
1999年,68岁的蓝翠丰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一举夺魁,成为歌王。这个16岁便开始唱山歌的老人,每忆及上个世纪唱山歌时的情景,便激动难控。
“那时每逢节假日,公园里挤满唱山歌的人,30%以上的年轻人都唱山歌,男女分边唱,每边2人或3人,对唱情歌。即便不会唱的人,也满怀兴致地围在一边旁听。”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蓝翠丰突然感到,爱唱山歌的年轻人一年比一年少。直到如今,蓝翠丰只遇见了一个爱好唱山歌的年轻人。两年前,这个年轻人上了大学。
蓝翠丰的儿子在一所中学当老师。“他不反对我唱山歌,却不喜欢听我唱。”蓝翠丰说。
这些年,这位白发老人思索着:“上一辈唱山歌时,有我们学;但现在我们唱时,却没有了后来人。”他悲哀:“我常常感到落伍了,唱山歌好像只是我们老一代的游戏了。”
这种情绪,另一位老人杨炳华,也常感同身受。
生于宜州洛西镇的他,17岁那年,便拜师学彩调。那时,村里的年轻人,都对彩调充满兴趣,常常二三十人集体拜师学艺。
时光如梭。如今已62岁的杨炳华,退休后,组建了“刘三姐民间彩调团”。这支表演团,能唱彩调的,没有一个年轻人,“一般都是50岁上下。”
团里有一个24岁的女孩,专门表演现代歌舞。“我们在农村唱彩调,只有40岁以上的村民欢迎,因此特地邀请年轻姑娘入伙,表演现代歌舞,娱乐村里的年轻人。”说到此处,杨炳华神情黯然……(本报记者 夏军 通讯员 覃丽鲜 朱昌敏)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