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兰州艺人5年雕出万件傩面

兰州艺人5年雕出万件傩面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兰州艺人5年雕出万件傩面

【简介】各种各样的傩面 姜浩芝研究傩面 傩面 雕刻2006年春节,从正月初四到初八,来自西固的军傩表演者们,给兰州市民推出了几场精彩的傩面表演。一个个面孔狰狞的人物,一幅幅用民间传统技法装点出的面具,把人们带回了久远的原始社会。这些傩面的制作者就是兰州艺人姜浩芝。 在五年的努力学习中,一位默默的民间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36

【正文】

各种各样的傩面

姜浩芝研究傩面

傩面

雕刻2006年春节,从正月初四到初八,来自西固的军傩表演者们,给兰州市民推出了几场精彩的傩面表演。一个个面孔狰狞的人物,一幅幅用民间传统技法装点出的面具,把人们带回了久远的原始社会。这些傩面的制作者就是兰州艺人姜浩芝。

在五年的努力学习中,一位默默的民间雕刻艺人成了甘肃古老傩面制作的传承人。家住在兰州市城关区的女艺人姜浩芝,在王光普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指导帮助下,从2000年至今,共制作了万件傩面面具,连起来有几百米长。

2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城关区盘旋路附近的一个居民家中。这是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没有奢华的家具,也没有时尚的装修,外面虽然是大雪纷飞,然而家里却暖意融融,屋内悬挂着各种各样的傩面面具,给这个简朴之家增添了淡淡的文化韵味。

悬挂在她家墙上的面具,以大红大黑的色调给来访者渲染了一个狰狞而不失古朴的氛围。记者数了一下,她家悬挂出的面具有二三十个,而在阳台上更堆集着大批的傩面面具。

一个普通的居民家中为何会有如此多的面具呢?原来这家人中有一个专门制作面具的民间艺人。

傩面:流传了千年的技艺

来姜浩芝家之前就有人给我们介绍,这家的女主人长期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精于雕刻。不仅雕刻出了大量的牌匾,而且还在五年的时间里,雕刻了万件傩面。她家里悬挂的傩面,就是她作品的一部分。

姜浩芝原先是兰州工艺美术厂雕刻车间的主任,1977年就被厂里选派到浙江东阳木雕厂学习雕刻。长期从事木雕,不仅使她的雕刻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善于琢磨,雕刻出的作品往往能推陈出新。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她所在的企业,也逐渐地走下坡路了,面对不景气的企业,厂里的职工也四处打工。姜浩芝依靠着自己的木雕技艺,四处谋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人们开始重视起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这时,长期致力于搜集整理甘肃民间文化的王光普,开始整理他花费了几十年心血收集来的甘肃古傩艺术。

傩是古代腊月里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这是一个非常久远的民间活动,专家考证,傩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它可能是原始先民们向天地鬼神,祈求部落成员平安,部落种植业丰收的一种仪式。《论语·乡党》中说:“乡人傩”。《吕氏春秋·季冬》也曾记载:“命有寺大傩”。

后来这种原始的祈祷祭祀仪式也逐渐变成了一种戏曲活动。据考证在唐以前,人们表演戏曲都是戴面具的。今天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等地还流行着傩愿戏、傩堂戏、师公戏、师道戏等,剧目一般有《姜女寻夫》、《柳毅传书》等等。这些由驱逐鬼疫的傩舞而演变来的傩戏,演出时大都带着面具,表演动作相对简单,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朴风韵。

1999年,黄河奇石馆的宋志刚通过报纸找到了王光普,打算将整理出来的傩面雕刻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四五个民间雕刻艺人,组成了一个雕刻班子。按照王光普提供的图样,进行雕刻傩面。这在甘肃的庆阳等地民间木匠还会制作一些古老的傩面面具,他们的工作是对这些傩面制作技艺的继承。这项工作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经过去了五年时间。

这是姜浩芝第一次接触傩面,也真正认识到了甘肃古傩的历史文化价值。

万件傩面手中过

雕刻傩面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这是一个既需要体力,又需要脑力的工作。尤其是需要手腕和胳膊上的力量。

我们到姜浩芝家时,她正在修改徒弟们雕刻好的面具。她的工作间就是家里的阳台,一米多宽的阳台上放着各种各样的傩面,有些是木头做的,有些则是用传统的方法纸板做的。

姜浩芝修改的是一个娄金狗傩面,这是二十八宿中的西方第二宿。我好奇地将傩面拿过来试了一下,一个五六斤重的木头傩面拿到手中,沉甸甸的如同它承载着的文化。

坐在椅子上的姜浩芝仔细地修改着傩面的每一处细节,轻巧地转动着手中的傩面。

由于雕刻傩面是一个比较吃力的活。当初和她一起参加雕刻的几位老师傅,都因身体等原因不干了。但由于所要雕刻的傩面,量非常大,仅靠一两个人是难以完成工作的。于是他们招了十几位年轻人参与这项工作,由她负责技术指导,很快大部分年轻人也因太累、太枯燥而不干了,现在能够坚持雕刻的只有两个人了。

姜浩芝告诉我们,木制傩面一般要经过五六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完成后,木头还不能暴晒,必须阴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木头中的水分逐渐蒸发掉,避免爆裂。

木制傩面比较复杂,首先人们选用好的木料,有松木、柳木、杨木等,柳木是首选,因为在中国民间传统中柳木可以避邪。然后,将木料进行加工,按照制作大小不同进行分段。第三步是雕刻,无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傩面图案是平面的,而面具是半立体的。这中间的转化非常重要,不仅要考验雕刻者的美术功底,还要看雕刻者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最后就是上色整理。

刚开始他们经历了一个酸涩的失败过程,刻出来的傩面具和人们记忆中的傩面有着比较大的差距。通过几年的实践,他们不仅将流传在民间的许多古傩文化及其制作技术发掘了出来,而且为保护这一传统文化进行了探索研究。

最开心的是雕刻傩面

姜浩芝雕刻的傩面有盘古、女娲、伏羲、历代帝王像、神话传说人物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红楼梦》等等,总计大约四五千件,加上她加工修改过的傩面,其数量超过万件以上,悬挂起来超过数百米长,可以说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

这五年中他们将流传在甘肃各地的古傩面具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分地区、分系列地将甘肃文县、宕昌、永靖、静宁、庆阳、西固等县市区流传的傩面整理了出来。

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她说,“制成一个傩面至少需要一两天时间。常常从早忙到晚,手腕疼痛,腰臂酸麻。”,但是她却乐此不疲,尤其是看到自己雕刻出的作品获得了专家市民的认可就非常开心。雕刻出一个充满生机的傩面是她最快乐的事情。

姜浩芝的傩面作品带着浓厚的民间味,同中国古老的民间雕刻技艺一脉相承。众多的傩面雕刻作品,呈现出一种中国民间特有的幽默和夸张。以变形的头部,夸张的牙齿,突起的肌肉,狰狞的表情,给我们展示了远古时期原始部落的巫师们同上天沟通,祈求平安富足的愿望。

在《西游记》系列人物脸谱中,她雕刻的猪八戒傩面,只寥寥几刀,就将憨态可掬、头戴僧帽的八戒,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雕刻完成后,她又给猪八戒傩面配上了淳朴、对比强烈的民间色彩,将猪八戒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她制作的傩面克服了全国其他地方傩面平板的缺点。她雕刻出的远古人物象征性强、民族民间味道浓厚。如太极神头顶额饰上的太阳光焰纹样,神将头饰的各色羽毛,无不再现了远古人们的民族古风和神韵。

这些年,他们制作的数百件傩面被省、市文化馆收藏展出,在他们的努力下,有许多作品被送到外地去参加各种展出活动。流传的民间艺术渐渐被人们所了解,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在制作木制傩面的同时,姜浩芝利用曾经在工艺美术厂的经验,将木制傩面进行翻模,然后利用模具,可以简单快速地批量生产了。

尽管如此,抢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仍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事实上,甘肃省内也只有这十几位民间艺人掌握了古傩面具的制作技艺,而给他们的回报却很低,他们的路依然很漫长,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