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蔡官最后的傩面师(图)

蔡官最后的傩面师(图)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蔡官最后的傩面师(图)

【简介】傩(nuó):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初春,细雨飘过。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龙宫镇蔡官村的牛马市场热闹非凡,37岁的封基志站在泥泞的市场中间,为了1元钱的入场费和一个农民争得脸红脖子粗。他是这个市场的承包人兼管理员,也是这一带有名的傩面雕刻师。 蔡官村以地戏表演闻名世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06

【正文】

傩(nuó):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初春,细雨飘过。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龙宫镇蔡官村的牛马市场热闹非凡,37岁的封基志站在泥泞的市场中间,为了1元钱的入场费和一个农民争得脸红脖子粗。他是这个市场的承包人兼管理员,也是这一带有名的傩面雕刻师。

蔡官村以地戏表演闻名世界,1986年以封基志的父亲封培伦为代表的蔡官地戏震撼了法国巴黎艺术节,引起中外媒体的关注。蔡官地戏是傩戏群中的重要品类,傩面不仅是地戏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也是其灵魂所在。

“如果连小儿子也不学的话,这门手艺就只能传到我这里为止了。我只有多做几个傩面,存着,留给子孙们看看吧!”说起现在的情形,封基志苦笑挂在脸上。

封基志15岁时跟着父兄学习傩面雕刻,经过20多年的积累,慢慢成长为贵州省有名的傩面雕刻师。但,他担忧自己的手艺将会失传。

“我有两个娃儿,可是他们都不喜欢雕傩面。”这事让封基志非常苦恼。最近几年,找他做活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别人一订就是上百个傩面,但他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只得推掉。他原想在村里找几个年轻人做徒弟,把自己一身的技艺传授出去,没想到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学。“现在的年轻人要么是出去打工,要么就是太懒怕苦!”找外人是没有希望了,封基志又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但是14岁的女儿封娟干脆地拒绝了:“我要读书上大学,不想做手艺人!”小儿子也像姐姐一样,吵嚷着不想当手艺人。

“要做就做好的精品!”面对日益增加的“快餐”旅游产品,封基志却坚持按照祖上传下来的方式,精雕细刻。在他手里,制作一个傩面要经过严格的选材、雕刻、打磨、着色、上漆等程序,最少也得10天。这样算下来,即使他将所有农闲的时间都用在傩面制作上,一年也只能做20余个傩面。

之前几天,封基志接到了一个旅游开发商打来的电话,要他做100个粗傩面,价格是20元一个。“我不做!”听完对方的介绍,封基志撂下了电话,“那种粗傩面我一天可以做30个,但那是糟蹋祖宗的手艺,砸了自家的招牌!”据说,目前安顺地区约有600名傩面师,绝大部分人都是在做简易的傩面,作为旅游商品出售。

蔡官村往前走不远便是国家重点风景区――龙宫,沿途寨子里不少人都从事傩面雕刻,然后卖到旅游景点去,每个傩面大约二三十元钱。这些傩面加工粗糙,一个人一天便可雕出许多个。

“不能让我们的文化变成不值钱的旅游商品!”封基志认为老祖宗传的文化是难得的资源和财富,破坏了是不可再生的。

不过,生活的压力又让封基志的坚守不断地面临考验。

1996年,父亲封培伦患肝硬化病倒了,大笔的医药费使本不富裕的封家负债累累。为了还债,封基志兄弟4人起早贪黑雕刻傩面。9月,父亲逝世,他的二弟也因为疲劳过度,雕刻时不慎将左手手筋割伤,从此拿不了刻刀。经历这些磨难后,封基志的另外两个弟弟觉得靠雕刻傩面难以养家糊口,丢下刻刀到江浙一带打工去了。曾经在傩面雕刻圈风光无限的封家,只剩下封基志一人苦苦支撑。

2004年,封基志又遇到了难关。不慎买到假种子,家里的水稻颗粒无收,一年的辛苦劳作不仅白费,全家人的口粮也没了着落。村里有同样遭遇的几名艺师到浙江的家具厂打工后,很快就赚到了钱寄回了家。在妻子曹四妹的劝说下,封基志也动了出门打工的念头,但就在临行的前一晚,他还是决定留下来。

封基志说,父亲临死前都还在挂念着傩面雕刻,担心祖宗传下来的精湛技艺失传,躺在床上都还在教授他雕刻技法,他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就这样,封基志夫妇二人靠着帮村里人做农活、挑沙石维持生计,度过了难关。

蔡官村现在除了封家,再没有第二家傩面作坊。但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在地戏最辉煌的时期,蔡官村做傩面的人家达20多户,几十个脸谱师傅活跃在村里。

2005年,封基志和几个堂兄承包了村里的牛马市场和场坝,每年有4000多元的收入。生活逐渐好转,封基志有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傩面雕刻中,他的雕刻技艺越来越成熟、精湛。对于刀下的每一个人物,封基志都要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刻画细节,“像关老爷,重要的就是刻画他的卧蚕眉、丹凤眼,要雕出他藐视天下的英雄气概。”他雕刻的“桃园三英”在2006年获得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原创奖。

让封基志感到自豪的是,对于傩面的销路,他从没有主动去联系过市场,慕名找他雕刻傩面的人却越来越多,不少到天龙、龙宫游玩的客人都是一路打听着找上门来的。现在妻子曹四妹也学会了打磨、着色等简单的工序,能够在活儿较多的时候帮着赶赶工。

阴沉了几日的天空突然晴朗起来,趁着这几天好天气,封基志搬出了他那套大大小小的刻刀,继续摆弄前段时间刻了一半的张飞傩面,张飞栩栩如生的脸在手下一刀刀成型。12岁的小儿子封志豪在他身后好奇地探头探脑,“你怎么不雕几个奥运会的福娃呢?”上六年级的封志豪突然冒出这句话,封基志愣了一下:“我又没有见过福娃长个什么样子,怎么雕得出来?”几分钟过后,封志豪对父亲手中的活儿失去了兴趣,转身出门找小伙伴玩去了。

按祖上传下来的方式,一个真人大小的傩面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封基志担忧这样的手艺没人愿意接下去。

小儿子把父亲视若珍宝的傩面翻出恣意玩耍起来。

安顺傩戏演出现场。

手掌般大小的傩面每一个细节依然处理得精细完美。

用于雕、刻的工具就有70多种。

2006年夏天农闲时,封基志搬出大大小小的刻刀,继续摆弄前段时间刻了一半的傩面。

封基志的儿子坐在板车上等场坝散场,和爸爸一起回家。为了找到刻傩面的好材料,封基志每个星期都要去一次场坝。

过去跳地戏的场坝被改成了年轻人的娱乐场所。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