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怎样才能“乐”得久-——五峰山农家乐现状调查
【类型】报纸
【篇名】农家乐,怎样才能“乐”得久-——五峰山农家乐现状调查
【简介】□本报记者 黄 玲 实习生 蒲 丹 “走,到五峰山农家乐去!”几年前,五峰山农家乐风靡州城,不少人驱车前往,为的就是在清净幽雅的五峰山,吃一顿原汁原味的农家饭。 如今,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在城郊及全州各景区附近兴起。五峰山农家乐的生意已大不如从前,渐渐淡为人们记忆中的一个点。尽管生意繁忙时五峰山一些农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84
【正文】
□本报记者 黄 玲 实习生 蒲 丹 “走,到五峰山农家乐去!”几年前,五峰山农家乐风靡州城,不少人驱车前往,为的就是在清净幽雅的五峰山,吃一顿原汁原味的农家饭。 如今,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在城郊及全州各景区附近兴起。五峰山农家乐的生意已大不如从前,渐渐淡为人们记忆中的一个点。尽管生意繁忙时五峰山一些农家乐门前依旧车水马龙,但比起昔日家家门庭若市的繁华景象,五峰山农家乐,还是充满着一种不复当年繁荣的落寞感。 是一种“盛极必衰”的发展必然?抑或是农家乐自身特点没有足足体现……农家乐要“乐”得长久的秘诀到底何在?近日,记者就此对五峰山农家乐进行了调查采访。 曾经一天赚万元 48岁的付腾梅是五峰山“山人居”农家乐的房东,稍稍发福的身材,展示着生活的殷实满足。 2004年之前,付腾梅和丈夫还在家里种菜养猪,做着一个农民该做的农活。2004年年初,五峰山第一家农家乐——山人居开业,不仅租了付腾梅家200平方米的房屋,还请付腾梅做了店里的勤杂工。 回忆当年“山人居”开业时的火爆生意,付腾梅眉飞色舞:“公路边,坝子里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车子,客满了妹娃还要在门外挂一个‘客已满’的牌子。我们一天忙得飞起来了。”“山人居”的特色是羊肉,慕名前来吃羊肉的人络绎不绝。付腾梅记得,那时一天买4000元的菜都能卖得精光,有时还要临时跑到城里去补买羊肉。“生意最好的一天,光利润就有9998块,老板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付腾梅笑着,仿佛是自己赚的一样开心。 那时在“山人居”吃饭,还能听到服务员的清脆山歌,“客人吃大块羊肉,喝摔碗酒,还有妹娃在旁边唱山歌,开心得不得了。”让付腾梅遗憾的是,过了一两年,店里就听不到清脆的山歌声了。 2005年,五峰山农家乐呈遍地开花之势,这也为周围的农民开辟了一条就业之道。付腾梅告诉记者,自从五峰山有了农家乐,村里不少人便被请到农家乐做饭,或者做服务员。“我们种的菜也不用挑到城里去卖了,早上从地里摘来,直接卖给农家乐就行了。” 付腾梅给记者算着家里的经济账,“房租收入一年28000块,每月工资还有六、七百块,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100倍了。”现在她家冰箱、电脑、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丝毫不比城里人过得差。“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了,再也不用天天下地干农活了。”付腾梅说完 ,脸上绽开知足的笑容。 无疑,付腾梅等五峰山的村民是五峰山农家乐辉煌的受益者,也是见证者。五峰山曾经的辉煌不仅是村民感受得到,甚至曾经的顾客忆起当年的五峰山也有说不完的记忆。 州城市民邓先生称,前几年每逢周末约朋友一起去五峰山吃农家乐都成了他们的习惯。那时,客人太多,每次去吃饭都得预订。有时候尽管预订了,也会等上几个小时才能排到位置吃饭,但大家都开心。 昔日繁华今不在 “好久都没有去过五峰山了,听朋友说那上面的生意比以前差多了!”邓先生自己也不知道何时改变了周末去五峰山吃饭的习惯。 见五峰山的生意大不如从前,今年10月份,“山人居”的老板“见好就收”,将曾经红极一时的农家乐餐馆转让出去。 “山人居”换了老板,还给店里重新做了一番装修,可依旧没有恢复往日雄风,曾经的辉煌只能存在于付腾梅在内的一些仍在店里打工的服务员脑海之中。 在走“下坡路”的不仅只有“山人居”。 “五峰楼”的老板王玉彪现在不时感慨,“当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连本带利可以卖一万块钱,现在一天不过就2000块啊。”王玉彪记得,以前生意火爆的旺季,自己要请近20个工人才忙得过来,但现在只需要八九个就够了。“餐饮业做久了,顾客没有多少新鲜感了。”王玉彪说完这句话,夹着香烟沉默了半晌。 为此,王玉彪决定明年搞餐饮住宿娱乐“一条龙”服务,“客房已经装修好6间了!”这个40多岁的汉子,一瞬间又恢复了豪气。 距离“五峰楼”不远的“田舍人家”,木屋木门,雕花的竹窗,在房前农田的衬托下,洋溢着朴实的田园风味。34岁的退伍军人梁尚君,便是这家“田舍人家”的老板,中等个子的他,眉眼里透着一股精明劲儿。 近一两年,梁尚君明显地感到五峰山农家乐的整体生意不如以前,“周边兴起的各式各样的农家乐对我们有冲击。现在的农家乐也缺乏特色,都跟城里的餐馆区别不大了。” 为此,去年5月22日,梁尚君牵头成立了农家乐协会,担任会长。“每个月我们都要聚一次,探讨农家乐的情况。”梁尚君说,去年他们还专门去万州、都江堰考察了当地的农家乐,借鉴先进经验。 梁尚君的“田舍人家”是当年五峰山办起的第二家农家乐。尽管如今五峰山很多农家乐的生意今不如昔,但对梁尚君的“田舍人家”来说,变化却不大,“生意一直都这样,30个桌子,到吃饭的时候基本都能坐满。”梁尚君笑呵呵地说,自己的经营理念就是薄利多销,做特色菜,做本地菜,“不说别的,你的蔬菜至少要是自家田里种的吧,不然就亏了‘农家’二字。” 在梁尚君心里,农家乐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农家“二字,每家农家乐都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一年要做一两次活动搞农事体验,摘摘桔子,种种菜啊,总之你得突出‘农家’,客人来这里吃饭就是为了体验新鲜空气,体验农家风味的嘛。”梁尚君说得头头是道。 梁尚君说,五峰山其实是发展农家乐的好地方,一大优势在于离城近、风景好,另一大优势则在于五峰山本就是蔬菜基地。他希望有更多的投资商到五峰山来发展产业,带动五峰山农民致富。 “你别小瞧农家乐的经营,这也要有自己的思想,要体现‘农’字特色。如果哪天我的‘田舍人家’开垮了,那就证明我的思想也落伍了。” 如何长“乐”不衰? 农家乐体现旅游文化,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占据至为关键的位置。很大一部分游客在一个地方游玩,最喜欢的就是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吃饭。然而五峰山农家乐的发展现状令人深思:是“盛极必衰”的趋势走向?是农家乐‘农’字特色体现得不够?还是多种原因使然?而农家乐又该如何良性发展? 对于五峰山农家乐生意的变化,恩施市旅游局局长田贵周认为,这是优胜劣汰的最好例证。“农家乐多了,顾客的选择也多了,优劣便一目了然。所以需要每个农家乐都坚持特色,这样才能使农家乐呈现好花常开之势。” “五峰山的很多农家乐餐馆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开得像城市里的‘麻木’馆子了,甚至吃的蔬菜都是来城里买的。顾客知道了自己吃的菜是城里买的后,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吃城里的东西,用不着跑那么远去所谓的‘农家乐’。”田贵周分析认为五峰山农家乐的‘农’字特色越来越淡是其走下坡路的原因之一。 田贵周认为,五峰山的部分农家乐餐馆各种条件都在改善,但仍不能吸引更多顾客的另一原因是创新不够。五峰山率先在恩施办起了农家乐,对于吃惯城里大鱼大肉的市民来说是一股新鲜之风,可随着城边枫香坡等处也办起农家乐,仅仅依靠“农家乐”的招牌已经无法吸引人。这需要农家乐老板去想更多的办法,策划一些新鲜的活动,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服务项目来吸引顾客。 田贵周说,恩施虽然是少数民族,但在服饰和建筑方面已与汉族人无异,因此就要在“吃”上体现民族特色。但农家乐要办出特色,长久不衰,却并不是件易事。 “农家乐第一是要在特色上下功夫,体现出我们土家族苗族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风情;二是要在‘农’字上做文章。农民吃什么?怎么吃?怎么玩?这些都是到农家乐去吃饭的客人很感兴趣的东西,一定要在农家乐中体现出来。比如芭蕉枫香坡的农家乐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推磨啊,喂鸡子啊……都是很好的农事体验活动。”田贵周侃侃而谈。 而在建筑方面,田贵周认为农家乐也要体现出恩施的民族特色,“发展农家乐,不需要复制富丽堂皇的城市酒店样板,而是呈现农家小院的别样风情。这需要乡镇有个总体布局,提倡风格一致,模式各异,并鼓励农民创新。” 农家乐的本质是源于农户,又高于农户。田贵周说,顾客来农家乐吃饭,体验民族文化特色和农家特色是重点,但不能说为了这个重点就把卫生、服务这些基本的要素丢掉了。“农家乐既要有城市宾馆的服务水平,同时又要充分体现农家特色!” 五峰山农家乐在走下坡路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能说明恩施市的农家乐市场已经饱和。“恩施的农家乐市场空间还很大,政府对农家乐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田贵周称,现在政府大力支持农家乐建设,恩施市旅游局已争取到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将拿出200万元的资金,用3年时间,在恩施市重点景区周边及城区休闲娱乐处发展200家农家乐,以带动农民就业,促进民族饮食文化。 “恩施的农家乐发展是大有前景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农家乐主力军作用,让天南海北的游客第一次来恩施是为看恩施山水,第二次来是因为恩施的美食回味无穷。我们有信心将恩施农家乐办成一道品牌,一种让人乐不思蜀的情怀。”田贵周激动地说。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金融危机下促进农家乐旅游初探 作者:苏云富 年份:2020
- 2、走自驾长清摘樱桃 作者:叮当,六月 年份:2020
- 3、自驾游长清全攻略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