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观大源傩舞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观大源傩舞

【简介】 童 杨 一年一度的农历五月廿五,是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跳傩舞,迎五谷活动的日子。 跳傩舞、迎五谷的习俗在大源村是有年头的,并与该村独特的傩舞相伴而生。早在南唐时期,严氏老祖宗严续就把当时称为“和藩舞”的傩舞从宫廷带回村中,为的是娱神祈福、谐趣逗人,并由此形成了迎五谷的习俗。百千年来,每到农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87

【正文】

童 杨

一年一度的农历五月廿五,是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跳傩舞,迎五谷活动的日子。

跳傩舞、迎五谷的习俗在大源村是有年头的,并与该村独特的傩舞相伴而生。早在南唐时期,严氏老祖宗严续就把当时称为“和藩舞”的傩舞从宫廷带回村中,为的是娱神祈福、谐趣逗人,并由此形成了迎五谷的习俗。百千年来,每到农历五月廿五,大源村都会跳傩舞,村民们以古朴奔放的表演,让群众、游客大饱眼福;以跳傩舞这一独特的形式,祈盼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舞傩人聚齐到严氏宗祠里,只见他们上身赤膊,下着短裙,脚穿草鞋,每人头戴面具,形态各异,有的狰狞恐怖,有的眉清目秀。舞队最前面两人头戴“金童”、“玉女”面具,双手不停地更换金元宝、玉如意、蟠桃等道具,在前面引路;随后两人头戴弥勒佛面具,手持木鱼,有节奏地敲击着,引领舞队进行跳跃、敲击等动作;后六人并成三列,手持绘有太极图案的小鼓,手持鼓槌,敲击跳跃前行。他们在木鱼声的指挥下,击打出不同的鼓点,变幻着不同的队形,进行着不同动作的演变。其后为尺板舞队,有十二个人,排成六列,各戴面具,不同的是手持两根长约三十公分的尺板,他们敲着尺板,跳跃前行。再后面是武乐的锣鼓、文乐的丝竹队伍,最后是绘有太极图案的一面大旗,旗上书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

看着这群大山里的汉子,觉得他们身上这一身装扮就已经展示出活脱脱的生命,或者说展现出生命的律动。这是一群最质朴的山里人,他们的身后便是土地和大山,他们也如土地和大山一样的朴实真诚,有着土地的宽广和大山的刚毅,让人钦佩不已。

山风吹过,带着吹动了他们的装束,衣襟与穗带也随之飘拂了起来,虽少了些威风凛凛,却平添了几份神秘。在开始表演时,他们沉稳而安静,头上的面具表现不出任何的生命迹象,似乎是一群雕塑,立在那儿,纹丝不动,仿佛活脱脱的生命被包裹在衣襟里,蓄积着能量,待时而动。

当第一声鼓声响起,他们的生命似乎被唤醒,潜能被激发,面具也随之灵动了起来。那形状各异的面具,在他们夸张的跳跃中,闪烁出怪异的表象,诠释着对生命的渴望。那腾挪闪跃、举手投足,发狠似的,忘情了,放肆了,没命了!这是生命的潜能在无拘无绊中得以扩大化的释放。30多个山里汉子,抽疯似地狂舞在你的面前,像旋风一般,是激情的飞扬;如乱蛙一般,是脚步的蹦跳;如火花一般,是智慧的闪烁;如狂虎一般,是风姿的矫健。这傩舞,使初夏的空气炽热了,使恬静的山村沸腾了,使困顿的精神亢奋了。他们奔放的跳跃,让人联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让人联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好一个大源傩舞!好一群山里汉子!好一阵地裂山崩!

行进至福塘表演时,舞傩人自然地围成一圈,把一面大鼓包围在了中央。只见鼓手挥着鼓槌,在鼓沿边下意识地“咚咚、挞挞”打了几声,随即一个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这个鼓手,这个在山沟里长大的汉子,忽然就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立在中央,他的眼睛充满了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铁一般坚强了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几下鼓沿后,他双臂猛地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众人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竹板木鱼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鼓点,和着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了出来,通过双脚抵进内心,让人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剧痛和快感。鼓手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如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横压,齐时如布兵排阵……

就在鼓声敲击的声声鸣响中,人们似乎听出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奇妙的幻象,在鼓、锣、丝竹交织而成的音韵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活,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企及的终点……

傩舞表演结束了,可舞傩人的腾、挪、闪、跃一直萦绕在脑海,久久不能挥去;依旧张大着嘴、睁大着眼睛,跟着舞傩人在旋转,在腾、挪、闪、跃。面对狂热之后空旷的场地,只是觉得,大源村的傩舞,应该而且一定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