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万载傩舞:“活化石”重现生机

万载傩舞:“活化石”重现生机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万载傩舞:“活化石”重现生机

【简介】 傩舞,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万载傩舞,始于元而盛行于明代初期,以黄茅、株潭、潭埠和马步等乡镇为主,至今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格。2005年&6月,万载派出的傩舞队,参加了在南昌举行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在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上,原汁原味、古朴洒脱的万载傩舞表演,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118

【正文】

傩舞,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万载傩舞,始于元而盛行于明代初期,以黄茅、株潭、潭埠和马步等乡镇为主,至今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格。2005年&6月,万载派出的傩舞队,参加了在南昌举行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在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上,原汁原味、古朴洒脱的万载傩舞表演,一举夺得了最高奖“民间艺术表演优秀表演奖”、“江西傩文化展金奖”和“中外傩艺术展演银奖”3块奖牌。2008年6月,万载开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载傩舞分开傩与闭傩两种。闭傩只跳傩,没有唱念;开傩在闭傩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民间说唱等艺术形式,既保留了傩舞艺术特征,又吸收了古老戏曲成分,增加了节目的故事性与娱乐性。万载傩舞除表演驱鬼捉鬼外,还以舞蹈形式来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驱瘟除疫、人丁兴旺。傩队通常由20至24人组成,都为男性,表演者必须头戴面具,身穿古代服装。万载傩舞面具由香樟木精雕而成,有大小24张。傩面具形态各异,造型生动,有的目瞪阔,有的眉清目秀,有的威武雄壮,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脸谱的颜色也各有不同,分红、绿、黑、白四种。万载傩舞的舞蹈动作简单古拙。表演时,表演者除手执月斧、干戚、拂帚、令旗等道具外,步法也十分讲究,每一动作必须符合“方、圆、扁、仄”的要求。所谓“方”,是指手上动作要方正得体、棱角分明;“圆”是指在转圈时,只能转动半步,不能越位;“扁”是在扭动身体时,面向要保持清楚;“仄”是在表演倾斜动作时,要把稳节奏,保持稳定。同时,还要边舞边打出各式各样的手势(俗称“拗诀”),以表示驱鬼驱邪。这些特点便形成了万载傩舞独特的悠闲、庄重、轻盈、洒脱的风格。&

万载傩舞共有17个节目,包括《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鲍三娘与花关索》等。其中,除《先锋》为文傩外,其余都是武傩。

万载傩舞一直流传至今,历久不衰。跳傩舞前,要到傩神庙举行请傩仪式,称为“出案”。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傩庙大开正门,燃烛鸣炮,鼓乐喧天。由傩首从神龛上请下傩神大菩萨,用清水为其洗脸,更换新帽后,便将大菩萨安放在交椅上,然后再置于神龛前的香案上。正月初二傩舞队便抬着傩神一路吹打,前往各村和邻县跳傩。

万载傩舞是我省傩舞原始生态保留较完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傩,其开发保护引起了海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国际傩学研究专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东洋文化研究所文学博士田中一成,曾专程到万载潭埠镇池溪村考察傩舞,并将万载傩舞收进了他的作品——《中国巫系演剧研究》一书中。近年来,为传承傩舞,弘扬民间文化,万载县专门组织调研队,到全县17个乡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制定出了《继承和发展万载傩舞实施方案》,先后在万载县城举办了多次大型傩舞演出活动,同时培养出了多名年轻的新艺人,使这一“活化石”又在万载重现生机。

□&高叙景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