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永靖傩舞戏
【类型】报纸
【篇名】探秘永靖傩舞戏
【简介】三眼二郎神 演出前的准备 参演的白马藏族池歌昼9月16日,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在甘肃永靖举行。这次展演汇集了来自江西、青海、贵州、陕西、四川等地的24支傩代表队。一批研究傩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专家学者也云集永靖。这次傩文化艺术展演让人们开了眼。一支支带着面具、动作古朴的傩舞队伍,在极大地满足人们视觉享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36
【正文】
A、深山藏瑰宝
9月17日一早,当地政府组织的傩文化的采风车队,就沿着崎岖的山路,走向大山深处。尽管16日的展演让我们大开眼界,但那毕竟是在城市里的表演,由于时间、场地等诸多原因,并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永靖傩文化的面目。因而对于这次采风我们向往已久,
此次探访队伍的“领路人”是石林生。他是永靖县人大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永靖傩文化的研究调查,和傩文化有着血肉相连的感情。据他介绍,永靖傩舞戏,俗称跳会,目前主要流传于小积石山一带的杨塔、王台、红泉等乡村。我们要去的地方正是杨塔乡。
对于永靖傩舞的起源人们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据明《河州志》记载和永靖民间传说:古时,永靖黄河以南地区气候凉,无夏粮。每当河北地区麦熟时,河南的吐蕃人乘天黑之机,渡河来抢收麦子。当地人便想出一个对付的办法:戴上牛头马面的面具来进行吓唬,吐蕃人见之以为是神兵天将相助,慌忙逃回南岸,再也不敢来抢收麦子了。从此,每当丰收年景,这里形成了戴面具跳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续修导河县志》载:“遇丰年,则扮演社火,即乡人傩之遗意。”清康熙时汪元有诗云:“社鼓逢逢禳赛时,青旗白马二郎祠。踏歌游女知多少,齐唱迎神舞拓枝。”诗中描写的正是傩舞戏的盛况。但是也有专家认为,永靖傩舞的起源与古代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杨塔乡在黄河三峡炳灵湖北岸,距县城西南二十余公里。
永靖通往临夏的公路正好经过这里。16日下午,一场大雨和正在进行的傩文化展演不期而遇,这雨从下午5点钟一直下到了17日凌晨。去杨塔乡的山路上飘荡着泥土的味道,山头绿得让人心跳。上山的路上不时看见停着的巨型的载重卡车,原来上山的路被雨水冲坏了,司机们在等待通行。
这些年,政府对山区的道路进行了维修拓展,乡亲们进出山方便了很多,也把更精彩的外面的世界带到了山里。藏在深山中的傩舞也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中。
B、傩舞傩戏种类繁多
大约四十分钟后,我们就抵达了杨塔乡。乡亲们很热情,鼓乐喧天,人来人往,这样的活动对他们来说就是难得的节日。石生林充当了整个活动的解说员,他拿着话筒,给与会的专家学者和记者讲述了永靖傩文化的流传分布情况。
傩舞傩戏流布于永靖县的许多乡村,特别是西部山区的杨塔、红泉、王台等地。傩活动主要在汉族和土族居住区的福神庙举行:素有“上七庙,下六庙,川里还有十八庙”之称。
所谓的上七庙就是指以会坛在树湾的九龙庙、车家庙、五云山庙、朱山庙、坛子庙、红泉庙、董家山庙。下六庙是会坛在三角坛的果园四庙、余宋二庙、周何二庙、焦壑庙、三角庙。“川里还有18庙”:是指原永靖县城莲花城驻地白塔寺川一带,因刘家峡水库蓄水被淹没,有的后靠,有的迁往三塬、北塬桥寺、先锋等乡村,至今有面具、有“跳会”活动的有三塬镇下塬庙、上金家庙,先锋乡潘家、鳌头庙。
每座庙里分别供奉着“九天圣母娘娘”、“清源妙道真君”、“普天同聚龙王”等神像。坐神为泥塑,游神为木刻,乘在轿子里。面具(俗称“脸子”)有的庙里18副、有的36副不等。最古旧、最精致的要数杨塔乡胜利村焦壑庙,庙里还有“迎神旗”、木制的刀、枪、剑、戟等道具。
C、古羌人文化的遗存
傩历史非常悠久,最初起源于羌人的原始狩猎活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面
具狩猎法”。兰州大学的柯杨先生曾写道:“如果说中国的皮影艺术是‘世界电影之祖’,那
么,我国的傩舞傩戏就可以说是世界舞蹈和戏剧之祖了。”
由此可见,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保存了我们先民们的许多礼仪和习俗。许多专家认为,永靖的傩舞傩戏和古羌人有一定的关系。
羌人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即西羌,本出自三苗羌姓,舜徒之于三危(今敦煌一带),这是西羌的开始。后来他们逐渐发展壮大,在甘肃、青海、四川等地游牧,至今在四川境内还生活着羌族。商代武丁曾用了三年时间征服了西羌的一支。《诗经》中说:“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这就是,武丁征服了生活在西方的羌族和氐族的记述。
永靖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是中华民族黄河文化早期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也是古代羌人活动的重要地区。至今永靖境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羌人习俗。在今天的永靖境内的黄河、洮河、湟水等流域发现过寺洼、辛店文化的张家咀、姬家川类型、莲花台类型,这证明古代羌人在此地活动非常频繁。古羌人信奉原始的巫教,他们以白石、羊角为图腾。有专家认为,至今永靖一些乡村有死人后祭奠时,不吃荤、不戴孝、不恸哭的习俗,这其实就古羌人习俗的遗俗,据记载,羌人有“以战死为吉,病终为不祥”的尚武观念。袁宏《后汉纪》谓西羌:“男子兵死有名,且以为吉。”死后才能升入天堂,故此并不认为死亡是很悲痛的事。由此,自古羌兵骁勇善战,如三国时马超所率的西羌兵,就非常骁勇善战。同时,永靖有些山区的路口还留存着古老的神树,有些人家还供奉着羊头人身的家神,这也是古羌人习俗的遗存。
D、傩舞迎喜神
前来采风的专家们全部到场后,傩舞就开始了,今天的傩舞分为上下两场。第一个表演的是《迎喜神》,在锣鼓声中,乡民们抬着两轿神像从庙里进入会坛。法师甩神鞭,为神开路,抬轿者被神提住,前后倒退,左旋右转,人神狂欢,喜气满场。乡民们争先恐后地抬着神轿送往帐台。
接下来依次是《开光度气》等,这是一整套完整的傩舞祭祀仪式。《开光度气》中一法师在鼓舞伴奏下,用毛笔为神点睛,用火种入气,用毛巾擦骨,用木梳梳发,用镜子照丹田,用鸡血祭奠,用五彩线钢针扎神的七窍,妇女们争抢针线的民俗在法师们表演的同时,来自各个乡村的乡亲们,也按照传统的习俗进行着祭拜。
下半场的开场傩舞是《会手舞》,这个傩舞由24人组成,是跳会的开场节目。会手们头戴红缨鞑帽,身穿“玄衣朱裳”,肩搭三角红布,每人手持一杆丈余的鸡毛旗帜起舞。队伍最前面由“四大九辖”率领,手持斧、钺、剑、戟,俗称“钺斧”。他们是开路神君,是汉代“方相秉钺”的遗绪。会手舞队形表演变化多端,有“踩四门”、“跑大圈”、“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跳方阵”、“卷云阵”、“八卦阵”等。除这些套路外,还有“龙褪骨”、“蛇脱皮”等形式,并传有口诀:“一上二退三交叉,四上五退转麻花;六卷云花四角转,七变一字长蛇线;走罢云花转大圈,快步小跑跳旗完。”
据石林生介绍,永靖傩舞队由会首、旗手、锣鼓、面具等六十多人组成。四名会首,一般都是跳会的能手。他们身着八卦衣,手握“开天斧”,走在队形最前面。旗手们头戴红缨鞑帽、身穿长袍彩服,随着会首的方位变化,口中不时地发出“好好呀呀、好好呀呀”的喝声。锣鼓奏“舞会”音乐。旗手的队形变化有“三回九转”、“跑大圈”、“跳方阵”等。“面具是傩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石林生介绍说,永靖的傩舞中的脸子(面具)有刘备、关羽、张飞、周仓、曹操、蔡阳、吕布、貂蝉、三眼二郎、李存孝、笑和尚、阴阳、猴、老虎、牛、马及红、绿二鬼等24面。永靖傩舞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永靖民谚云:“松树湾的《武将》、焦家庙的《杀虎将》、三角庙的《独戏》、果园四庙的《四不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永靖的傩舞戏表演的剧目丰富,形式多样。
“永靖傩舞从其演出的内容可分为歌舞型、戏剧型、杂耍型3种。”歌舞型以歌唱舞蹈和锣鼓伴奏为表现形式,有《斩貂蝉》、《二郎降猴》、《方四娘》等。戏剧型用人物之间的道白及简单唱腔展开故事,交战时用锣、鼓、钹助威。每剧演出时间较长,保留着早期戏剧的雏形。主要剧目有《五将》、《李存孝打虎》、《出五关》等。杂耍型的面具造型滑稽,人物插科打诨,内容幽默可笑,观之令人捧腹。主要有《笑和尚赶过雨》、《庄稼人》、《小鬼》等剧目。
随着鼓声,从周边各个乡村中赶来参会的人越来越多,傩舞表演也进入了高潮,鼓声、面具、缭绕的香烟让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在人们的努力下永靖傩舞傩戏这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正在向人们展示它的神秘色彩。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