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傩舞,神奇的文化密码(下)

傩舞,神奇的文化密码(下)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傩舞,神奇的文化密码(下)

【作者】

【简介】猛然,“轰”的一声巨响,把我从沉醉中惊醒。在我身旁不知道谁喊了声:“神铳响了,跳番僧、跳八蛮开始了!”我疾步走向龚氏祠堂前,人群已把跳番僧、跳八蛮的表演者围得水泄不通。我趁着人群挪动的空隙,挤到里面观看。这种场合,如果你不敢去挤,就无法近距离地感知跳番僧、跳八蛮的神韵。跳番僧一共六个角色,分别是开路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88

【正文】

猛然,“轰”的一声巨响,把我从沉醉中惊醒。在我身旁不知道谁喊了声:“神铳响了,跳番僧、跳八蛮开始了!”我疾步走向龚氏祠堂前,人群已把跳番僧、跳八蛮的表演者围得水泄不通。我趁着人群挪动的空隙,挤到里面观看。这种场合,如果你不敢去挤,就无法近距离地感知跳番僧、跳八蛮的神韵。跳番僧一共六个角色,分别是开路神、弥勒、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均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相当于古时候跳傩者的朱发。开路神红脸,眉毛火焰状,獠牙突出。弥勒白脸,笑容可掬。唐僧师徒如戏剧脸谱造型。各个角色均穿白色汉装上衣,袖口用银镯箍紧。下身着红色别腰裤,裤脚用红线捆扎。腰束青布带,弥勒要束特制腰带,装成大腹便便状。开路神双手各握一锏,弥勒左手持一木鱼,右手握击槌,唐僧师徒各挑一鼓担。鼓担的前头系一扁鼓,后头为一三角形搭架,上搭一条叠成长条形的毛毯或床单。毯上钉一本经书或贴一张书有“经”字的方形纸。开路神与弥勒领舞,用道具击节,后踢跳转身贯穿始终。开路神是直立跳跃,弥勒则时时蹲下敲木鱼,以显其矮胖。这两个角色按太极曲线换位置对舞,唐僧师徒则站在四角击鼓伴奏,并不时改换站位。舞者随着音乐的节奏腾挪跳跃,舞姿既粗犷豪放,又古老稚拙,甚至透着一丝诡谲,仿佛把人带向悠远而神秘的时空。

跳番僧、跳八蛮在龚氏祠堂前跳结束后,队伍开始巡游。他们巡游上龚家、下龚家、丁家坊、洋源等自然村。跳番僧、跳八蛮每到一个村,村中的人家都会放鞭炮、点蜡烛在家门口恭候,虔诚无比。最后,跳番僧、跳八蛮的队伍还要到本地的道教名山道峰山上去跳。一路上,乐器吹吹打打,旗帜迎风招展,随行人排成长串,热闹非凡。他们把虔诚注入了跳傩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村民们为何对跳番僧、跳八蛮这样虔诚呢?原来,这里的“跳番僧”、“跳八蛮”就是傩舞,具有驱疫逐鬼、祈福禳灾的作用。尽管现在科技、医疗水平极高,然而在当地村民的脑海中,跳番僧、跳八蛮仍然是他们一种美好的寄托。

邵武对傩舞的称呼与众不同,不称“傩舞”,而是直接以具体节目名称来称呼,主要有“跳番僧”、“跳八蛮”、“跳弥勒”和“小番僧”等几种形式。跳傩舞的人数也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古代其他地方傩舞表演分四人和十二人表演组,而邵武不同的傩舞节目表演人数为二到八人不等。邵武跳傩的时间也与中原傩在腊月举行跳傩活动不一样。河源村跳番僧与跳八蛮在农历七月初一举行,跳弥勒则在元宵节进行……邵武傩舞的愿神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愿神,而且都是当地民间信仰的地方神灵。这与当地十里不同俗的特点有关,不同的风俗必然导致对愿神选择的不同。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

将邵武傩舞的特点细细梳理,一行明晰的文字徐徐展现:傩舞并没有衍变成有明确的剧目和完整的故事内容“傩戏”。它保留了祭仪乐舞中的驱傩原生态,具有原始性;其跳傩的宗旨目的保留了中原原始傩舞的驱疫逐鬼的内容,因此可以说邵武傩舞是名副其实的傩文化活化石。

邵武傩舞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古越文化的交汇融合,同时融释、道、儒和民间信仰于一体,又有弥勒教、无为教、摩尼教等宗教的流传轨迹和影响,内涵丰富。

邵武傩舞中的“开路神——方相”是中原傩祭仪式的南移;“乡人信鬼好祀”的巫风,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头系红布带并编成翘角蛇信样突出及毛线散披的乱发,则与断发纹身的古越人以草绳布条束乱发及崇蛇习俗有关。其宗教内蕴在舞蹈的方位设置及动作概念中有强烈的体现,舞蹈时安太极、定八卦,可寻“八卦”、“九宫”的内涵。而且弥勒在各傩舞节目中占有很突出的地位,这是全国各地傩文化形态很少见的现象。

邵武傩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是一成套的文化遗产。

岁月悠悠,世事变迁。旧的事物总是受到新事物的冲击。在乡民间传承了千年的邵武傩舞,也无法全然置身于新文化气息的冲击之外。

前些年,邵武傩舞传承出现了令人堪忧的问题——傩舞的节目内容,舞蹈动作已有部分失传;原来许多跳傩活动活跃的地方如桂林乡的杨名坊、横坑、下渠和张厝乡的庵竹窠等村落,原都有傩舞班,现在已找不出从事傩祭活动的艺人了。另外,老艺人相继谢世,而接班人缺乏,也是傩舞传承发展的一大瓶颈。古老的邵武傩舞,在期待“凤凰涅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古老的邵武傩舞,在等待中,迎来了一缕缕春风,开始了凤凰涅槃。

近年来,邵武艺术团创作排演的《傩之舞》,先后赴澳门、厦门、福州等地演出,反响强烈。傩舞《喊春》在皖、浙、赣、闽四省民间艺术节上,荣获金奖。民间傩舞队生机勃发,一些学校开办了“傩舞”兴趣班,为傩舞的舞台增色不少。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