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傩》“舞”出壮族师公文化
【类型】报纸
【篇名】《春傩》“舞”出壮族师公文化
【简介】 表演现场。陈纸摄 11月24日,南宁第二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在南宁人民会堂举行,全市六县六城区各个乡镇和社区的文艺队相聚于此,给观众奉献了一台来自于民间的文艺大展演。武鸣县太平镇庆乐村文艺队跳起的壮族古老的师公舞《春傩》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文艺队中的老队员黄兴信在得知将代表武鸣县参加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56
【正文】
表演现场。陈纸摄
11月24日,南宁第二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在南宁人民会堂举行,全市六县六城区各个乡镇和社区的文艺队相聚于此,给观众奉献了一台来自于民间的文艺大展演。武鸣县太平镇庆乐村文艺队跳起的壮族古老的师公舞《春傩》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文艺队中的老队员黄兴信在得知将代表武鸣县参加南宁市第二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总决赛后,颇有自信地、乐呵呵地说:“去年我们只得了优秀奖,今年我们一定要拿名次!”去年,他们村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的师公歌舞剧《壮乡欢歌》在市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决赛中获得优秀奖,他们对今年提出了更高目标。自县里大展演选拔赛活动启动以来,太平镇庆乐村文艺队群策群力,从演出题材入手,深入挖掘壮民族师公文化,把壮族师公舞通过艺术加工,再次搬上舞台。该村今年表演的节目《春傩》通过舞蹈,传承了壮民族文化,赢得了本届乡村文艺和谐大展演总决赛的入场券。
太平镇庆乐村是武鸣县农村文化建设先进村,村民都有听戏、唱戏、演戏的习惯。该村拥有一支20多人的文艺队,参加县市区文艺队调演、比赛曾多次获奖。队员均是本村淳朴、憨厚的农民,平时忙着庄稼活,到了晚上或农闲时,他们会集中在一起进行排练,围绕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编、自导、自演乡土气息浓、群众喜爱的节目。每逢节日或春插前、秋收后,文艺队均组织演出活动,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白天泥腿子,晚上金嗓子”就是他们的生动写照。
白发苍苍的老退伍军人黄兴信是村文艺队的节目导演,上世纪50年代他曾与本村的文化人黄汉超一起,对流传于壮族民间几千年的师公舞进行过搜集整理。他自从1968年开始参加村里的宣传文艺队,每场演出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文艺队的精彩演出也为该村赢得了不少荣誉,去年他们参加总决赛的师公歌舞剧《壮乡欢歌》就是由他编导的。今年南宁市第二届乡村社区文艺大展演选拔赛启动后,黄老找到村里的几名老队员一起协商,挑选演出题材,确定再次把壮族的师公舞搬入舞台,取名为《春傩》。师公舞原是在祭神、祭祖、作斋、打蘸以驱邪祈福等活动中,由师公(巫师)戴木制雕刻或纸制彩绘面具表演的宗教性舞蹈,后演变为娱乐性的表演形式。经过他们加工提炼,《春傩》将勤劳智慧的壮族先民丧葬活动和歌舞祭仪所表现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融入现代壮乡农村走向和谐文明新时代生活之中,粗犷刚健、原汁原味的舞步,很有艺术冲击力。在今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歌台,《春傩》首次亮相,就赢得中外嘉宾的一片叫好声。
来南宁前,庆乐村文艺队为把《春傩》演好,在编排好舞蹈动作的同时,还从演出服装、道具入手,通过走访老人,寻找以前的师公服、鼓、锣,并依照原道具请人加工制作。一些年轻队员也不断加入到演出中来,并且利用晚上时间排练,对动作进行了完善和改进,最后,得以在大展演总决赛中一展风采,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本报记者陈纸通讯员黄绍武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